我们能24小时解放台湾吗?

浅念情韵 2025-04-14 14:05:43

近年来,关于“我们能24小时解放台湾吗”的讨论在军事观察圈内引发激烈争论。

日本退役军官山本胜与解放军退役中将王洪光分别提出了“24小时战略突袭”与“72小时解放方案”。

两种观点基于对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不同观察,结合台湾海峡的地理特性、台军防御能力及国际干预变量,形成了一幅作战时间线图景。

军改加速度:解放军的“快节奏”底气

2016年,中国启动了新一轮军事改革,调整了部队架构,正式组建了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大战区。

这一改革将原来的七大军区整合优化,打破了以往各自为战的指挥壁垒,建立了更加扁平化的指挥链条。

各战区内的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兵种得以高效协同,作战指令的下达和执行速度显著提升。改革后的战区机制让部队在面对复杂任务时,能够迅速形成合力,特别是在东部战区,针对台海方向的作战准备更加精准高效。

2024年,日本自卫队退役军官山本胜在接受《读卖新闻》采访时,语气坚定地表示,解放军已经具备了“24小时内完成战略突袭的完整作战链条”。

回顾1996年台海危机时期,解放军出动一架歼-8战机,从接到指令到升空作战,需要整整3小时的战备时间。

那时的后勤保障、通信联络还依赖较为原始的方式,限制了快速反应能力。而到了2024年,歼-20隐形战机的紧急升空时间被压缩到惊人的7分钟。

从地面指令下达到战机滑出跑道,地勤人员与飞行员的配合如流水线般顺畅,雷达、导航与武器系统的自检几乎在瞬间完成。

这意味着,解放军的战备效率提升了近30倍,空中力量能在极短时间内投入战斗,为快速突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解放军在智能化领域的进展同样令人瞩目。2023年,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的“跨越·朱日和”演习中,北部战区某数字化合成营展示了前沿技术带来的变革。

演习中,营级指挥所内的大型显示屏上,实时滚动着战场数据,敌方位置、火力分布、部队调动等信息一目了然。

与此同时,解放军在电子战领域的突破为快速作战增添了另一重砝码。2023年,东部战区某电子对抗旅在东海的一次联合巡航中,成功对台军“天弓”防空雷达系统实施了全频段压制。

演练开始后,电子对抗装备迅速捕捉到“天弓”雷达的信号特征,干扰设备随即发射高强度电磁波,覆盖多个频段。

整个压制过程仅耗时23分钟,台军雷达屏幕上原本清晰的目标信号变成一片杂波,彻底丧失跟踪能力。

无论是9小时的整旅装卸载、7分钟的歼-20升空,还是23分钟的雷达压制,解放军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展现了高效与精准。

山本胜的“24小时突袭”判断,正是基于这些公开的演习数据,但他也可能忽略了后勤补给、战场意外等复杂因素,略显理想化。

即便如此,解放军在硬件升级与智能化改革上的成果,确实为战略突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时间窗口的压缩已是不争的事实。

台军防御:七天目标的“虚实”交织

台湾“防务部门”在2024年11月发布的《防卫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了“滨海决胜”预案,目标是在面对可能的进攻时,坚守七天,为后续防御争取时间。

这份文件详细规划了海岸线防御、火力拦截和后方补给的步骤,试图通过多层次阻击延缓对手的推进。

实际执行中,这一目标却暴露出诸多问题。

早在2019年,台军前“参谋总长”李喜明主导了“可恃战力”专案,将60%的国防预算投入到导弹部队的建设中,重点发展“雄风”系列反舰导弹,希望以此形成不对称战力,遏制对手的海上进攻。

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地改进导弹的制导系统,测试场上一枚枚导弹呼啸升空,但结果并不理想。

根据《汉和防务评论》2023年的报道,“雄风”导弹在实弹测试中暴露了抗干扰能力的短板,面对复杂电磁环境时,其性能仅相当于解放军2015年列装的红旗-16B防空导弹,技术代差至少落后了近十年。

地面防御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解放军东部战区73集团军某两栖重型合成旅,近年来多次在闽南沿海进行实战化演练,装备的05A式两栖突击车成为抢滩登陆的主力。

这款突击车配备了毫米波雷达和激光告警系统,能够在恶劣海况下保持稳定,海上突击速度达到每小时40公里以上。

而台军现役的AAV7两栖装甲车,最高速度仅为每小时22公里,面对05A的快速突进,台军在滩头拦截上明显处于劣势。

更具体的数据对比显示,05A突击车的火力系统能在移动中精准打击,而AAV7的武器平台在海上颠簸时,射击精度大幅下降。

台军试图通过采购“捷羚”防空系统弥补短板,但这款系统的反应时间在7到9秒之间,远慢于解放军红旗-17A防空导弹的3秒反应速度。

台北市区的防御工事建设更是问题重重。

“衡山指挥所”作为台军的核心指挥枢纽,原计划通过地下化工程提升抗打击能力,工程分三期推进,预计2025年全部完工。

截至2024年底,第三期工程的进度仅完成47%。施工现场堆满了钢筋和水泥,挖掘设备因预算不足和地形限制频频停工,导致地下掩体的加固工作迟迟无法推进。

相比之下,解放军在城市作战准备上已展现出明显优势。

其特种部队在多次演习中模拟了复杂地形的突袭行动,装备的数字化单兵系统能实时传输战场信息,而台军的单兵装备更新速度缓慢,难以适应高强度对抗的需求。

海峡地形:登陆作战的“窄窗口”

台湾海峡的地理环境一直是军事推演中的关键变量。

日本海上自卫队在2023年发布的《西南诸岛防卫评估报告》中,通过卫星测绘和实地勘察,精确计算了台湾西海岸的登陆条件。报告指出,台湾西海岸的沙滩带总长182公里,但适合机械化部队抢滩的平坦区段仅有37公里。

1949年的金门战役中,解放军依靠木帆船运送部队,士兵们在摇晃的船舱内紧握步枪,顶着季风雨浪航行8小时才抵达滩头。

而到了2024年,解放军的726型气垫登陆艇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这种登陆艇能在海面上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滑行,从福建沿海到台湾西岸仅需42分钟。

演练中,艇内装载的装甲车和突击队员在接近滩头时迅速展开,气垫系统让登陆艇轻松越过浅滩障碍,部队直接冲上岸堤,展现了极高的机动性。

美军印太司令部在2024年的兵棋推演中,将目光聚焦于澎湖列岛的战略价值。

推演设定了一场模拟冲突,解放军在开战初期集中火力突袭澎湖。空降兵从运输机上成建制跃下,伞花在夜空中密集绽放,6小时内控制了关键机场和港口。

推演数据显示,若澎湖失守,台湾本岛的防御体系将在24小时内陷入崩溃,因为澎湖的地理位置直接卡住了海峡中部的补给线。

解放军空降兵某军在2022年朱日和演习中的表现为此提供了佐证。

那次演习中,空降兵部队携带全套装备,从接到指令到完成整建制空投,仅用时不到4小时,效率比2016年提升了300%。

演习现场,运输机群在低空精准释放伞兵,地面指挥系统通过北斗导航实时调整落点,伞兵落地后迅速集结,占领预定目标。

相比之下,台军在澎湖的驻防力量主要依靠老旧的M60坦克和固定炮台,机动性不足,难以应对快速空降和两栖夹击。

国际干预:58小时的“时间差”

国际干预是台海冲突推演中不可忽视的变量。

前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中国科科长包士可在2025年1月发表的《外交事务》文章中,基于美军后勤数据计算,若美军航母战斗群从关岛出发,携带F-35战机和补给舰,全速赶往台湾海峡,至少需要58小时。

相比之下,解放军山东舰航母编队在2024年西太平洋演练中,展现了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

演练中,“山东舰”率领驱逐舰、护卫舰和补给舰组成编队,舰载歼-15战机频繁起降,反舰导弹和防空系统随时待命,拒止半径覆盖1800海里。

舰队的雷达系统能实时监控海空动态,舰上指挥中心通过数据链与岸基部队协同,形成了多层次防御网。这意味着,任何外部力量试图接近海峡,都需先突破这一区域的火力封锁。

解放军退役中将王洪光在2024年清华大学战略论坛上提到,火箭军某旅装备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在模拟打击台北松山机场的演练中,从接到指令到导弹命中目标,全程仅耗时11分24秒。

王洪光指出,这一速度让对手几乎没有反应时间,与其提出的“72小时解放方案”形成了时间上的契合。

72小时方案包括火力准备、登陆作战和纵深突击,而美军58小时的航程与这一时间线重叠了20小时,意味着解放军可能在外部干预抵达前,完成关键作战节点,如夺取澎湖或瘫痪台军指挥系统。

所以不管是日本方面提出的24小时设想,还是大陆这边的72小时计划,都说明了解放军军力的强大,台湾如果指望武力阻止大陆解放台湾,无异于痴人说梦。

参考资料:

[1]明廷权,张奎力.解决台湾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J].学术论坛,2008,31(2):49-52

[2]台防务负责人称解放军不可能3天攻下台湾,网友讽刺:当天就投降 环球网 2019-05-16

0 阅读:23
评论列表

浅念情韵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