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进入全面爆发阶段,日本侵略者进一步对中华大地进行残酷侵略。我党积极奋战,在全国多地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然而,作为抗日重地的山东,却因为八路军山头众多,无人能够掌舵,形成了相互角力的困局。
在党内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毛主席亲自出手,调走两人、扶正一人,成功破解了山东发展困局,以巧妙手段完成了山东的我党力量统一。
毛主席的妙计不仅成功团结了山东我党力量,更为日后的解放战争胜利埋下了伏笔。
山东我军为何山头众多,无法获得团结?毛主席调走和扶正的又分别是谁呢?
点个关注,一起走进毛主席巧解山东困局的故事。
复杂的山东形势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华夏大地烽火连天,迎来了近代历史中最为危机的时刻。在日军的侵略铁蹄肆虐之下,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焰也迅速席卷全国,如同狂风骤雨般不可阻挡。
作为中国沿海重要省份,华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齐鲁大地,也未能在这场浩劫中幸免。
在日军南下之际,国民党军阀们各自为政,面对日军的凌厉攻势,山东国民党军队竟如同惊弓之鸟一般选择了仓皇逃离,不放一枪一炮便将广袤的山东大地拱手让给了侵略者,使得这片古老的土地陷入了无尽的苦难与黑暗之中。
作为中国抗战的重要关键,山东省的抗日形势在国共两党看来都十分关键。尤其是我党中央,更是在抗战之初,便确定了所谓“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重要战略方针。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与敌人在华北、华中等地区展开艰苦卓绝的敌后斗争,便成为了一种必要的历史选择。
国民党方面虽然在战斗指挥上常常错漏百出,但在某些战略决策上还算明智。在日军将重点放回山东等地时,国民党军也在此时积极向山东地区发动还击,在沂山、鲁山等地建立了相当的敌后根据地。
而作为敌后抗战的主要一环,我党方面自然是不甘示弱。
早在山东沦陷之初,我党便在山东迅速发展起了力量。作为我党山东省委书记,黎玉这位在华北、华中地区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战士,在抗战爆发后第一时间便组织动员了山东地区的各地游击抗日武装。
这些游击队虽然相较于日军主力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对手。但这些队伍却通过自己的行为,点燃了抗战的星星之火,燎遍了山东大地上每一寸土地,点燃了无数山东人民抗击日寇的熊熊斗志。
随着抗日战争的逐步推进,山东地区的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各地游击队迅速扩充。他们在广阔的农村地区战斗,通过地形优势,灵活机动地打击日军。
尽管敌人的正规军战力强大,但在山东游击队灵活多样的攻击面前,却也发挥不做作用,只能坐视山东地区我党游击队的不断壮大。
很快,随着山东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山东抗日根据地壮大的太快,部队和根据地非常缺乏组织干部领导,本土革命发展培养的干部,已经完全无法满足革命的需求。
在困境之下,山东省委立即向党中央发出请求支援,作为山东省委书记,黎玉更是亲自前往延安,向毛主席“要人”。
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对山东的抗日形势十分重视,很快便派遣了50名军政干部携带两部电台即刻前往山东支援。
此后不久,中央更是进一步加强对山东的革命力量输出。在党中央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的同时,中央又抽调了160余名干部学员在张经武等人的带领下前往山东支援。
1938年12月,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建为中共山东局,原陕甘边区党委书记郭洪涛就任山东局书记。
而山东各地游击部队则集结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统一指挥山东全省八路军游击部队。张经武担任总指挥,政委则由黎玉兼任。
至此,整个山东根据地形成了以郭洪涛、张经武和黎玉为骨干的党和军队的统一领导体系。
尽管山东地区的革命工作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鉴于山东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未来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央认识到山东仍迫切需要更多的武装力量来支援。
三大山头的角力1938年,中央在认真研讨抗日形势后,认识到山东地区将会是我党抗日的重点之一。在此后的抗日战争,乃至于未来可能与国民党爆发的冲突之上,山东都将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决定在原有山东纵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增兵山东,巩固发展华中地区的革命形势。
1938年5月,中央与八路军总部共同发布指示,征调八路军主力115师一部组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向晋鲁平原进发,为八路军主力挺进山东做好准备。
同年11月,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中央与八路军总部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派遣115师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率领115师师部及部分主力前往山东支援。
作为我党彼时最为出色的政治人才和林彪手下第一大将,罗荣桓与陈光的组合,在彼时而言可谓是十分亮眼。组织将进军山东的任务交给他们,实际上正是对他们的期许和信任,希望他们能够迅速打开山东局面,为抗战和日后与蒋介石的对抗打好基础。
而作为我军最为重要的主力部队,115师的出动,也足以说明我党对山东地区的重视。
事实上,115师的到来也确实给山东的抗战形势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还积极帮助山东纵队提升战斗力。
115师抵达山东后,迅速展开了多次战斗,一度创下了不少抗日佳话。其中,最让人称道的陆房突围战斗,115师仅以360人的代价便歼灭了日军1200余人,成就了中国抗战史上一大佳话。
尽管115师的到来,为山东地区抗日形势带来了新气象,但也随之而来产生了不少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山东纵队和115师二者之间的统属关系。
由于组织上的某些缘故,山东纵队和115师赴鲁主力乃属平级,相互之间互不统属领导。作为山东大地上主要的两支武装力量,平日里往来接触不可少。可因为平级关系,双方谁也无法领导谁,就导致了在许多问题上双方难免发生一些摩擦和矛盾。
罗荣桓 (二排右四)、朱瑞 (前排右一)
一开始,这些矛盾还因为抗日一致需要能够勉强被隐藏。可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统一领导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要想继续发展壮大我党在山东的力量,必须建立起统一领导。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八路军总部在1939年3月致电中央,指出:“陈罗二人很难在军事政治上形成中心,山东缺一个骨干。”
而在电报中,八路军总部便提出以徐向前和朱瑞作为骨干,前往山东加强领导。
徐帅之能不必多言,朱瑞曾任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我当北方局军委书记、组织部长之职,颇有才干。二人前往山东加强领导,在八路军总部看来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1939年6月,以徐朱二人为首的八路军第一纵队开赴山东,开始统一指挥起我党山东与苏北境内的所有八路军部队。
尽管,徐朱二人名义上享有着组织给予的最高管理权限,但他们抵达山东后并未第一时间彻底控制住山东局势。尤其是作为军事主管的徐帅,因为身体原因仅仅一年多便离开了山东。
朱瑞虽然也有不俗的能力,但其个人军事威望自然无法与徐帅相比,根本无法彻底压服山东地区的主要八路军军政要员们。
于是,看似山东领导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实际上山东却一时间出现了山东纵队、115师、第一纵队相互角力的场面。
这大大出乎了组织的预料,与团结一致的期望相去甚远。中央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成功将山东捏成一团呢?这便需要毛主席亲自出场。
毛主席的两调一扶山东地区革命形势复杂,革命任务沉重,是党中央最为关注的重点地区之一。为此,组织上先后多次增兵山东,促成了我党山东地区三大部队的发展完善,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然而,三支部队的同时存在,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混乱。
尽管三支部队名义上均归属朱瑞这位山东局书记和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管辖,但实际上因为朱瑞本人在军事威望上的不足,根本不足以有效统辖三支部队,达到中央团结力量有效发展山东的目的。
为了解决山东地区的各部角力问题,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作出了不少努力。其中第一点便是将张经武、郭洪涛调回中央,以筹备参加我党七大,深入思想学习为理由,合理将山东党政军领导身份让渡给了朱瑞。
如此一来,朱瑞便名正言顺拥有了对山东纵队的领导权,一定程度上团结了山东本土革命武装力量。然而相比于山东纵队的问题,对朱瑞而言,115师才是更加困难的那一个。
左起:黎玉、周长胜、刘少奇、陈光、萧华、梁兴初、罗荣桓
115师代师长陈光,作为彼时林彪手下最受其中的大将,其军事指挥能力毫无疑问十分优秀。但与其指挥能力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其暴躁无匹的性格。
作为林彪手下打出来的第一大将,陈光向来傲气十足。在打仗上,陈光很有一套,因此无论是领导朱瑞,还是与自己平级的黎玉,根本都不被其放在眼里。长期以来,陈光与二人之间都有着矛盾摩擦,相互之间颇有些不满。
鉴于抗战形势逐步变化,日本败亡已经能够预见,为了未来考虑,我党必须及时处理山东问题,及时以山东为根据地壮大革命力量,为未来的抗日反攻和民主革命战争做准备。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党决定为山东选定出一位能够真正挑起山东党政军重担的优秀领导人。
认真研究了山东局势后,毛主席再次做出“两调一扶”的重要指示,确立以罗荣桓为核心的山东领导集体,为山东困境的破解提供了答案。
1941年8月,中央发布重要决定,任命朱瑞担任山东局书记,罗荣桓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黎玉、陈光分任政府工作和财经工作领导。1943年3月,主管山东财经工作的陈光离开山东,回归延安参加七大。同年9月,朱瑞也因参加七大返回延安。
也正是在这一年,山东军区成立,115师、山东军区队伍得到统一合并管理。罗荣桓作为我党留在山东的唯一一位高级干部,就任山东军区司令及政委,同时兼任我党山东局书记职务。
至此,罗荣桓成功完成了党政军一肩挑的任务,山东终于得到了和谐与团结。
此后,山东便正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短短几年时间里,山东军区兵力出现质的飞跃,主力作战部队由不足6万人,发展至27万有余,下辖5大军区、四个独立旅。此外,各类民兵、自卫团人数达到了近200万。
这些部队,都是日后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的主力部队的前身,可谓是为解放战争打好了坚实基础。
此外,在罗荣桓的带领下,山东根据地得到了飞速发展。山东日军在正式投降前已经基本被压缩至津浦、胶济铁路沿线,山东其余127个县、2400多万人口的广阔地区被我军占领,我党彼时最为重要的根据地由此诞生。
山东的发展为日后拿下东北、占领华中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未来解放战争的胜利埋下了伏笔。而这一切离不开罗荣桓的努力,更离不开毛主席妙计定将的智慧。
主席“两调一扶”不仅成功为山东确立了主心骨,也为中国未来的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真可谓远见卓识,让人今日再看依旧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