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若破,何以为家!不变的战术!永恒的精神!

诸葛点兵 2024-10-03 18:44:15

还记得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里那句“国若破,何以为家?”吗?这句话真是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电影里的小战士拼死拿着反坦克手雷冲向敌人,哪怕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看了也会忍不住流泪。可你知道吗?这不是电影虚构出来的,1951 年的铁原战役,就是这么惨烈和真实。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尾声。李奇微这个美军的指挥官有个特别狡猾的战术,叫“磁性战术”,就是不断吸引志愿军追击,却不真正交战,等我们追得筋疲力尽、弹药用光,他就突然反扑。更可怕的是,他计划通过海军在朝鲜半岛两侧登陆,把志愿军的大部队围个水泄不通。一旦成真,志愿军很可能面临全军覆灭的局面。

铁原,作为我军的交通枢纽,成了美军最想攻下的要塞。如果铁原失守,志愿军的退路就被彻底切断了。打个比方,美军那边四个轮子的坦克追咱们两条腿的战士,咱根本跑不掉!最坏的结果是,志愿军有可能得退到鸭绿江,甚至连鸭绿江都回不去。

所以,你看,铁原之战的胜负决定了整个志愿军的命运。咱们不得不打这场硬仗,但问题是,当时我们能派去的部队少得可怜——最后只有 63 军来负责守住铁原。而美军呢?可不是随便来玩一玩的,他们可是带了七万多人的大部队,配备 1300 多门火炮、180 辆坦克。光看这数据,你可能都替志愿军捏把汗了吧?

铁原战役的重要性

说起铁原战役,它的战略意义可不小。铁原不仅是志愿军的主要交通枢纽,还连接着大部队的补给线。如果铁原被美军拿下,咱们的退路就没了,补给也断了。简单点说,守住铁原就是守住了整个战场。

美军在李奇微的指挥下,投入了 6 个师、1 个旅和 1 个团,加起来差不多 7 万人。他们不仅人多,装备更是高级,火炮、坦克一应俱全。相较之下,志愿军这边的情况就艰难多了,手头只有 63 军,兵力严重不足,还缺乏重型武器。

63 军的艰难处境

63 军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艰苦的。这支部队自从入朝以来,打了无数硬仗,原本 3.6 万人的队伍已经缩减到了 2.5 万人,而且弹药和粮食的补给几乎完全被切断。很多战士已经几天没吃饭了,弹药也只剩下零星几发。在这种情况下,63 军还得接下“死守铁原”的重任,面对的是兵力装备都强于自己的美军。

负责指挥这场战役的傅崇碧军长立即决定设立三道防线,虽然兵力有限,但希望能够拖延美军的进攻,为大部队撤退争取时间。任务非常明确:死守铁原,不能退!

189 师的战术智慧

最让人佩服的是蔡长元带领的 189 师,他们直接承担了最前线的防守任务。当时,189 师的兵力只有9400 人,火炮也只有 79 门,而面对的是美军数倍于己的兵力和重装甲兵团。蔡长元知道,正面硬刚肯定是赢不了的,所以他用了个非常规的战术:“分散作战,拖住敌军”。

蔡长元把 9400 人分成了 200 个作战单位,分散在 25 公里的战线上。你可能觉得这是不是有点傻?这么分散,不是很容易被美军各个击破吗?但蔡长元看准了美军的一个弱点:他们非常谨慎,进攻时不允许自己的侧后翼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所以蔡长元知道,美军遇到抵抗肯定不会冒进,而是会先逐个拔掉所有阻击点。

结果正如蔡长元所料,美军的进攻速度被大大拖慢。每次美军发现有阻击点,就会暂停进攻,集中火力逐个拔除,这样一来,189 师就为后方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志愿军的战术创新

不仅如此,志愿军还有很多巧妙的战术来对付美军的坦克。比如他们会利用大弹坑灌水,让坦克陷入泥泞中无法前进;又比如在战壕里铺上松土、布设大石块,专门用来卡住坦克的履带。这些都是在装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用智慧弥补武器的劣势。

电影里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情节,反映的就是志愿军的“抵近进攻”。志愿军士兵用射程只有 10 米的反坦克手雷,要靠近到美军坦克 30 米以内才能有效击毁目标。面对美军巴祖卡火箭筒 300 米的射程,志愿军的士兵每次出击都几乎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这种战术的危险性极高,但为了守住阵地,他们义无反顾。

美军的进攻方式

反观美军,他们的进攻方式可以说是十分凶猛。美军擅长空地协同作战,先用飞机进行大规模轰炸,接着步兵与坦克配合进攻。而且他们还会根据进攻过程中实时的距离报告,不断调整炮火的精准度。

在铁原战役中,美军对 189 师的阵地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轰炸。李奇微下令使用“范弗里特弹药量”,对志愿军的防线狂轰滥炸,短短 1 个小时内倾泻了 4500 吨弹药!你能想象到吗?这个数字听着就让人心惊胆战。很多士兵不是直接被炸死,而是被震得失去了意识或者被活埋。即便如此,志愿军依然顽强坚守。

当美军的空中轰炸无法完全击溃阵地后,他们又派出改装过的推土坦克,直接把战壕推平。这种“坦克推土机”是美军的杀手锏,专门用来摧毁坚固的防御工事。

血与火的抵抗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189 师顽强地守住了阵地,整整撑了三天。这三天时间,189 师从副团级干部到连级指挥官,共有 18 名指挥官阵亡,阵地上的战士也从 9400 人锐减到不到 700 人。那些还活着的士兵,有的甚至连衣服都没有了,身上只剩下破布条,满身是血。

他们付出了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但他们赢得了时间,给大部队的撤退创造了条件。这种不顾一切、背水一战的精神,才是铁原战役真正的灵魂。

现代战争的启示

以色列战术与美军的传承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这些战术是不是早就成了历史?其实不然,现代战争中,美军的战术依然被很多国家借鉴。以色列在对加沙的进攻中,就使用了和美军当年在铁原相似的战术,依靠强大的空中力量和火炮支援,配合地面装甲部队,快速清除抵抗力量。

以色列在加沙的作战方式,几乎就是美军在铁原战役中的翻版。如今,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冲突中,依然可以看到美军战术的影子。这种依赖火力压制、逐步推进的作战方式,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经典模式。

中国军队的转型与进步

铁原战役后,中国军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如今,解放军已经不再需要像当年那样依靠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坦克。我们拥有了先进的洲际导弹和现代化的军事装备,再也不需要像当年那样“抵近进攻”了。这不仅是装备上的进步,更是国家力量的象征。

一些网友说“看完《志愿军:存亡之战》,我才真正理解到当年志愿军在铁原战役中的艰难。我们总是听说战争残酷,但直到看到志愿军战士用命守住阵地,我才明白什么叫‘用血肉之躯’。那种精神,真是让人钦佩。”

也有的网友认为“63军对抗美军,装备和火力差距太悬殊了!没想到蔡长元居然用分散作战的战术拖慢了美军的进攻,这种智慧和勇气确实值得后来人学习。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志愿军在战场上屡屡创造奇迹的原因之一。”

大部分网友感慨“铁原阻击战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志愿军面对几天没粮、没弹药,依然没有放弃。这种不屈的精神就是今天我们最应该继承的。这不仅仅是战术上的胜利,更是信仰的胜利。”

笔者认为“美军在战争中的火力优势无疑是压倒性的。1小时4500吨的弹药,这根本就是想把对手彻底摧毁。但志愿军硬是挺住了,靠的不是装备,而是无畏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笔者总结

铁原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志愿军精神的最好诠释。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选择了坚持,最终用血肉之躯扛住了敌人的钢铁洪流。回到电影中的那句“国落魄,何以为家”,其实就是对这场战役精神的总结。现在的我们,装备精良,科技发达,但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反思。

所以正因为先辈们的无谓牺牲,才有了如今我们的12000公里射程的洲际导弹,指哪打哪,我们现在再也不用靠近敌人进攻了,完全可以远程打击。而反观如今的局部战争,几乎像是在重演我们当年的战斗:同样是二十多公里的战线,面对同样强大的敌人,没有制空权,装备依旧破旧不堪,敌人的战术也是老一套。唯一不同的是气魄。因为我们知道,身后就是祖国,国落魄,何以为家?

0 阅读:19

诸葛点兵

简介:前有三国诸葛亮,后有诸葛点兵,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