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长墓竣工后,后人专程请求毛主席题词,毛主席挥笔:败不丧志

热情的小狐狸 2024-09-19 02:50:11

1939年,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建设如火如荼,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为了纪念那位在革命风暴中英勇牺牲的奠基人谢子长,当地决定修建他的墓地,表达对这位英雄的缅怀之情。墓地的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墓碑的石材打磨精细,墓园四周肃穆庄重。然而,墓碑上的题词却迟迟没有定下。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文字来铭记谢子长的一生?

谢子长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7年初,谢子长刚刚结束在外的革命活动,回到家乡后,他看到家乡的农民深陷苦难。当地的豪绅地主不仅横行霸道,还通过高利贷盘剥农民,榨取他们的血汗钱。谢子长目睹这一切,他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

谢子长在家乡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很快成为了当地农民的希望。讲习所设在一个宽敞的院落里,简陋的房屋成为了农民学习和讨论的地方。每天一大早,农民们就挑着扁担、提着水壶赶来听讲。谢子长常常站在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述农民的困境和革命的必要性。他的演讲简单而直接,常常结合农民的生活实际,说到大家心坎里去。

除了讲课,谢子长还亲自带领农民们开展实际行动。他组织大家集体抵制高利贷,号召农民拒绝交纳苛捐杂税。面对地主和豪绅的威胁,谢子长毫不畏惧,他鼓励大家不要退缩,而是要挺身而出。几次激烈的对抗中,谢子长总是站在最前面,和农民们一起对抗那些横行乡里的地痞恶霸。

比如,当地恶名昭著的豪绅宋运昌仗着有钱有势,不仅强占良田,还放高利贷,逼得不少人家破人亡。谢子长带着农民们一次次上门质问,声讨宋运昌的不法行径,最后在群众的压力下,宋运昌不得不退还霸占的田地,还清了不法债务。

另一个地痞王玉书更是横行乡里,仗着手下养的打手,经常欺压乡里百姓。谢子长率领农民们展开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讨伐行动,农民们在谢子长的指挥下,将王玉书的打手团团围住,不给他们丝毫反击的机会。谢子长当机立断,一网打尽了这些恶霸,为乡亲们争取到了一片难得的安宁。

成立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

1934年7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安定县阳道峁成立,谢子长被任命为总指挥。谢子长身着朴素的军装,站在队伍前面,他宣布了总指挥部的成立,并向大家讲解了当前的革命形势和任务。

谢子长迅速组织力量展开反击,指挥游击队有计划地对国民党驻军和地方反动势力进行打击。7月17日,谢子长带领队伍发起了攻入安定县城的行动。那天凌晨,红军在县城外围潜伏,谢子长亲自在前线指挥,他利用地形和国民党军的防守漏洞,决定采取突然袭击的策略。随着一声令下,红军战士们如猛虎般冲向城门,迅速攻破国民党军防线。

经过激烈的巷战,红军终于控制了县城,成功解救了200余名被捕的党员和群众。那些被解救的群众个个面容憔悴,有的人被铁链锁着手脚,但当他们看到红军战士的身影时,眼中透出惊喜。

为了进一步明确革命的目标和行动计划,7月28日,谢子长在阎家洼子召集红26军42师连以上干部和陕北游击队各支队的干部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当天,山间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参会的干部们神情专注,认真听取谢子长的讲话。谢子长站在会议室正前方,他详细分析了当前的战况以及陕北革命面临的挑战。他指出,敌人的围剿仍然是当前的重大威胁,而红军需要的是更加紧密的组织和更明确的指挥机制。在这次会议上,谢子长被推选为红26军42师政委。

血战清涧河口

1934年8月26日夜,谢子长率部队发起了对清涧河口的猛烈攻击。红军多次发起冲锋,但都被国民党军的机枪和火炮压制下来,未能突破防线。国民党军在高地上居高临下,形势对红军极为不利。

谢子长没有迟疑,他果断调整了战术,决定采取强攻。他立即召集各部指挥官,在简单部署后,命令一部分部队正面佯攻,吸引国民党军火力,主力部队则从侧翼悄然迂回,准备发起致命一击。指令一下达,战士们立刻行动起来,爆破手快速穿插到国民党军工事前,炸开一道缺口。紧接着,红军战士们迎着敌人的密集火力冲上去,喊杀声震天动地。

战斗异常激烈,国民党军负隅顽抗,火力依旧猛烈。谢子长不时跑到战士们中间,鼓励大家继续进攻。在一次突击中,敌人的子弹如雨点般扫来,谢子长不幸胸部中弹,顿时血染衣襟。他身边的战士见状,赶紧上前搀扶,焦急地说:“总指挥,您受伤了,快到后面去!”谢子长用力摆了摆手,捂住伤口坚持继续指挥。经过激烈的交战,红军终于突破国民党军防线,迫使国民党军放弃据点,狼狈逃往清涧县城。

英雄精神永垂不朽

1935年2月5日,中共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联席会议在安定县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地的红军干部和当地游击队领导骨干。谢子长和刘志丹站在会议桌前,详细讲解他们共同制定的军事部署。谢子长用手指着地图,逐一分析敌我态势,强调了当前形势下如何有效打击国民党军、巩固根据地的重要性。他结合过去几次战斗的经验,提出了新阶段的战术方针,鼓励大家要坚定信心,积极开展游击战,进一步扩大根据地的影响。

会议期间,谢子长语气沉稳而坚定,他与刘志丹密切配合,一一回答与会干部的提问。大家围在一张简陋的木桌前,认真听取谢子长的战略部署,时不时点头赞同。经过讨论,会议通过了谢子长和刘志丹共同制定的作战计划,并决定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谢子长被一致推选为主席。

虽然成为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主席,但谢子长的身体状况却因长期的战斗和伤病日渐恶化。在会议期间,战友们不时看到他脸色苍白,讲话时声音略显虚弱,大家劝他多休息,然而谢子长却始终坚持工作。

2月21日,谢子长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那天,他在安定县灯盏湾的临时指挥所里,依旧处理着文件,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突然间,他的旧伤复发,疼痛难忍,身体也愈发虚弱。战友们赶紧将他扶到床上,简单包扎处理,但他的伤势已经十分严重,大家劝他转移到后方治疗,可谢子长摇了摇头,他心里惦记着未完成的战斗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谢子长的气息渐渐微弱,身边的战友们紧紧围在床边,焦急地看着他。尽管如此,谢子长仍然试图振作起来,坚持交代后续的作战安排。他拉着身边的几位指挥员,叮嘱他们要继续坚持斗争,绝不能让敌人有机可乘。战友们含着泪答应着,他的手慢慢松开,最终因伤势过重永远离开了大家。

谢子长去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陕北根据地,整个革命队伍为之震动。年仅39岁的他,把一生都献给了陕北的革命事业。

毛泽东题写碑文纪念谢子长

1939年,陕甘宁边区的各项建设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各方面的革命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为了纪念陕北革命的奠基人谢子长,边区政府决定修建他的墓地,并为他立碑。然而,墓碑的碑文内容迟迟未能确定,边区领导对此十分重视,希望能借此表达对谢子长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时任富县青年部长的谢子长侄子谢绍彦和外甥白卓武受边区委派,带着谢子长的生平资料专程前往延安,请示中央领导。毛泽东在杨家岭亲自接见了他们。接见时,毛主席坐在简朴的书桌旁,详细询问了谢子长的家族情况和他的革命经历。谢绍彦和白卓武一边汇报谢子长的英勇事迹,一边呈上整理好的生平材料。

毛泽东听完后,对谢子长的革命精神深感敬佩。他沉思片刻,提起毛笔,在宣纸上挥毫写下“虽死犹生”四个大字,表达了对谢子长的不朽评价。毛主席接着一气呵成,写下谢子长的生平碑文,以纪念他在革命道路上的卓越贡献。碑文中详细记录了谢子长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起义于清涧,参与渭南暴动,以及在西北、华北各地奔走革命的经历。

毛主席第二次为谢子长题写墓志铭时,笔尖轻动,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子长起义于清涧,继续参加渭南暴动,败不丧志,奔走西北、华北各地。”这些文字看似平淡,却饱含着深沉的历史记忆和革命者的无畏精神。“败不丧志”几个字背后,饱含了战火中的顽强抗争和无数次的生死磨砺。

参考资料:[1]裴春燕.浅议谢子长在陕北革命时期的廉政建设探索[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7(2):12-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