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单靠制造业一条腿儿走路,确实令咱们国家走的挺艰难的;关税战之后,杭州吃早餐的人都少了很多;难怪,这对于出口大省来讲,关税战造成了一定影响。但还好,基础还在,损失掉的,仍然可以承受。
这里,就给现代中国提了个醒;那就是单靠一项突出数据,那是不行的。比如单纯的制造业大国或者制造业强国,并不能证明我们的繁荣;或者说繁荣是不稳定的。
现在很多不学无术的“爱国网红”甚至想牺牲中年人的福祉,将中年人剥离出一线城市这样的馊招,来继续支持单项的制造业发展,这是十分可笑的。
。。。。。。
制造业和房地产一样,都有瓶颈。
这是过去的发展模式单一,或者说是物质的极度匮乏导致的一种矫枉过正。
现在还缺房子吗?现在还缺工厂吗?
那肯定是不缺的。那现在缺什么?
对于房子来讲,现在缺的是家庭;对于制造业来讲,现在缺的是市场。
缺那,补那。
那从家庭的建立性和稳定性来讲,一线城市应该如海绵一样;来了就是杭州人,来了就是上海人;如同深圳一样。不做地域排他,不做年龄排他。
一线城市,什么时候不是婚姻的坟墓,而是婚姻的促成者;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经济问题,会得到极大的解决。
而对于制造业来讲,市场的供应者,不是一个个单独的购买者。而也是家庭。
比如这么说吧,单身自然人,在这个社会里,支出是比较单一并且金额较少。
我们都是看电视剧,看多了,什么单身贵族啊,种种。那都是戏剧化。
而真实的中国年轻人和世界年轻人相比;除了基本生活支出外,其他的文化、艺术、娱乐等消费(除快餐化的快手,抖音直播外)实际是非常低的。
而家庭开支,却是1+1大于2;甚至等于3或者4。
这和人是群居动物的基本生物属性很有关系;那就是越群居的动物,动能越大;越独居的动物,动能越小。
扩大内需,以提高收入为主;那提高收入的抓手,或者说第一性的原则在哪里?
那就是家庭。
。。。。。。
家庭,是消费动力的根本,是提高收入的源泉。
家庭,是作为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根本欲望来源。
中国现在就是单身狗太多了;太多太多了。
之前也以为是自由意志的觉醒还是女性独立观念的提升导致的;实际最后总结,就是大家都太穷了。穷的,无法组建家庭,这是中国面临的消费低迷和收入低迷的关键。
有恒产者有恒心。莫不如说是有家者有恒心。
中国,目前要解决3000万到5000万个新的家庭的建立,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消费需求回升和收入增加的动力。
涵盖人口1亿到2亿人。
而不是单纯的放开二孩,三孩。这样的效果太差了。
。。。。。。
那如何促进婚姻率,是摆在中国扩大消费,提升收入的关键了。
不能老抓生育率,而忽视了更重要的婚姻率。
一个家庭三个成员,是三个单身狗的消费的2倍以上;而收入追求的强烈是单身狗的5倍以上。
这么大的灰犀牛的问题,尽然没有人看见,也真是活久见了。
中国2025年(20岁到40岁)的单身人口超过3亿大关。
单身比例,已经从2010年的23%到目前的38%,在一线城市,单身比例高达45%
这样的单身比例,消费能提高?
孩子玩具卖给谁去?餐厅的座位是圆的;是给一家人坐的;影院、戏院、音乐厅;单身狗门去几回?
。。。。。。
那如何刺激婚姻率提升?
从古自今,大概历史上有三个刺激方式。
第一点,降低婚姻年龄。(当当前似乎意义大,但和分配社会资源、资产结合起来效果就很大了)
第二点、最主要的就是家庭作为单位,分配社会资源,导致婚姻率大幅提升。汉书记载,五口之家,大约能分配到100亩土地。唐代的授田制度,丁男(21到59岁)中男(18到20岁)授田100亩。年老还给官府,20亩是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
北魏采用均田制;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授田40亩,另授桑田20亩;女15岁授露田20亩,麻田5亩。
第三点、又累分配制度,就会提出婚姻的要求;如果不婚,则国家是收税的。最早的不婚税,就是从绍兴的越王勾践开始的,女17岁不嫁,父母有罪;丈夫30不娶,其父母有罪,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人口。
汉代,从十五岁到30岁,女子不嫁人,需缴纳五倍的人头税。南北朝刘宋,女子15岁不嫁人则全家连坐入狱。北齐更狠,女子十四岁不嫁,父母可被处死。
唐太宗时期,比较文明,中央政府要求周县官员督促未婚男女结婚,比较人性化,强调用礼仪娶帮他们聘娶。当然不能硬塞。不过在特殊时期,对于寡妇,政府鼓励其在守丧期满后再嫁人。
增加家庭,不单是补充劳动力,更是增加消费潜力,提升收入追求。
。。。。。。
古代尚且能够想出非常多的办法,提出非常有效的政策,建立家庭,涵养人口;提升社会活力。我们是不是一直朝西看,看的太严重了?
之前撰文写过,就说,我们的富人和官员西化太严重;思想和价值观,太西方化,没啥好处。
建立中华自己的文化自信,这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十分关键。
那就是我们眼睁睁的看着几代人不婚,并且还梦想着国内需求繁荣,这不是有种“管大姑娘要孩子”强人所难了那?
。。。。。。
那提振内需的关键,就在于提升婚姻率;而提升婚姻率的前提,是重新的社会资源分配;而这种资源分配,又以能够提供长期的稳定的收入提升作为支撑。
在现今的社会不是分田分地了;而是工作机会、工资收入为基础,投资收入为丰富的三元结构。
1、工作机会,要全社会向已婚家庭的成员倾斜。
什么什么让中年人离开?剩下一帮单身狗的城市还是城市?那是一个更大的工厂而已。没有家庭或者缺乏家庭的城市,是不成立的。
2、对于家庭的补贴。现在都是什么消费券儿,什么什么的。我们的国家应该全面废止独生子女补贴,而是给予家庭补贴,配合2孩补贴、3孩补贴。
这种补贴是十分有意义,并且精准的。
每个家庭,年补贴人民币1万元。这是最大的刺激消费地方。最大的提升内需的方向。
全国三亿单身人口,形成1亿个家庭,年补贴1万亿,但是刺激的内需,将会是十倍甚至更大规模的。
这比发消费券,强1000倍吧?
。。。。。。
家庭的增多,必然带动服务业的发展,进而乘数效应刺激中国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避免形成制造业的独大而其他产业的没落。
中国不是一个大工厂;中国是一个温情的有爱的家;如果说一些人,仍然以为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大工厂的话,我觉得,这样的人,就是可笑而缺乏科学知识的;我们的家国文化,是有丰富的历史宝贵发展经验可以传承的。
这点,是我们有别于西方的地方。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所以,打开内需的钥匙,隐藏在中华历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