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邮票的定义中并没有“集邮专用邮票”这个概念,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一些邮票的发行,首要目的是满足集邮者的收藏需要。
这类邮票的发行量对比同时期的邮票明显较少,且不容易在邮局原价买到,于是从诞生之日开始,买到就是赚到的特供邮票就成了激活市场的催化剂,发行之时,无论集邮的还是不集邮的,都想从中分一杯羹,进而吸引圈外人的关注,说简单点,就是需要更多人加入到炒作中。
今天就来盘点下,中国邮政推出的17种特供邮票。
1.无齿邮票:新中国第一套特供邮票发行于1962年,为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一周年,在原有邮票150万套的基础上,集邮总公司推出了发行量仅为1万套的无齿版,且高于面值一倍出售,溢价销售的先例就此开始。
2.小版张:198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展览会在美国开幕,邮票除了原有的50枚一版的规格外,还为展览会设计了一款专在现场售卖的特殊版式,这种版式只包含12枚邮票,且边纸上印有“友好”宫灯图案和中英文票名,一经推出就广受集邮者喜爱。这种带边饰的设计在后期发行的大版中也有过采用,但真正开始大小版并存则到了19年后的2000年,之后同一套邮票版式也越来越多,邮政干脆采用了版式一、二、三这样的编号形式。
3.小本票:首套小本票发行于1980年,为满足邮票使用者携带方便,邮政在《童话-“咕咚“》的大版中撕出了2条(共计2套)制作了首套小本票,2000年开始部分小本票高于面值溢价销售。
4.无齿小型张:新中国第一枚小型张就是无齿版,但作为特供邮票则要推迟到1995年的《桂花》,在2482.76万枚有齿小全张的对比下,56.7万枚的无齿版一鸣惊人,九十年代还创造出单枚千元以上的成交记录。
5.金箔小型张:和纯金工艺品不同,被编入邮票目录的金箔邮票都是在纸质邮票上覆盖了部分金箔图案,至今也仅发行过三枚,分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2年壶口瀑布,由于当年发行时就以极高的溢价进行销售,所以不少集邮者认为九七年邮市急转直下就是因为这个罪魁祸首。
6.双联小型张: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员准备的特供邮票,类似于连体钞的形式,后由于发行量越来越大,逐渐开始跌破发行价,直到2024年改为按照预订量印刷后才有所好转。
7.三地联合发行版式:首套为2001年申奥成功,由大陆香港澳门三地联合发行,后期三地也共同推出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联合邮票,包括小版张、小全张和小本票。
8.兑奖版:严格来说也是小版张的一种,2001年首次推出,作为当年贺年有奖明信片的奖品。
9.赠送版:为全年邮票预订户准备的小礼物,邮票面值不算入预订款的多退少补中。
10.四联小型张:随着双联小型张的市场越来越差,于是更大的四联体版本被设计出来,2010年推出之时也是产生了很好的市场效果,后期由于同系列发行价过高,逐渐被市场淘汰。
11.丝绸宣纸版:在一些特殊题材上,邮票还增加了宣纸和丝绸材质的版式,用以还原素材的原始效果,可惜大多印刷效果不佳,且不利于撕开使用。
12.不干胶邮票:本意是为了方便使用者贴用,可惜发行之初仅作为小版中的一种特殊版式销售,如今则成为假邮票的重灾区。
13.本票册:俗称大本册,首发于2006年,将邮票直接印在大型册子的内页上,发行量虽然不高,但由于不利于保存且不方便欣赏,一直很少有人关注。
14.长卷版:常用于连续图案的邮票之上,首发于2014年《长江》,全系列均为溢价销售,虽然邮票画面连续性更好,观赏起来也更为震撼,但不方便保存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为了满足收藏需要,近些年长卷版则改成为折叠式。
15.四方联邮票折:类似于古代书籍的设计,一本包含四套邮票,首发于2009年《唐诗三百首》。
16.全张邮票折:2022年在《红楼梦》系列邮票发行完毕之后,邮政推出了包含全部五组邮票的全张邮票折,类似于小人书的设计,整本按照面值销售,至今仅有红楼西游两套。
17.本票型年册:2024年首次推出,至今只发行过一本,其中包含了2023全年纪特邮票,工艺上可以说融合了两大邮票厂的最高水平,可惜面值140多元的邮票,直接溢价到298元销售,纵使只有6万册的发行量,却也没能拦住跌破发行价的现实。
纵观17种特供邮票,其中4种都是比原版邮票少了一道或多道工艺,按理说印刷工艺少了,制作成本也应该更低才是,可通过打造量少精品概念和运用营销策略,还是让其产生了特殊的溢价效果,说是为集邮者发行,却不满足所有集邮者,来了个二桃杀三士,特供成了一次次挽救市场的强心针。
可高于面值的售价注定让其难以成为真正的邮资凭证,所以这类邮票买来终究不会成为寄信寄包裹的工具,将其称为集邮专用邮票一点也不为过。
集邮市场的不景气让这类邮票发行频率越来越高,以前几年发行一套,如今一年发行几套,就算是拯救无数生命的抗生素,如此剂量下去也会产生抗药性,何况还是根本不会被使用消耗掉的特供邮票,市场麻木,集邮者更是麻木了。
是发行量不够少吗?对比早期发行的同类邮票,如今10万、6万的量已经是很少的存在,却依然没能撑起最初的发行价,特供已经从高开低走变成了无人预约还破发的程度,正像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一样:“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材”,特供可是重复了17次的存在,还有多少人多少钱才能填满这越来越大的坑?
邮票应该停发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