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江南的宋朝,为何能在政权大溃败时成功控制四川?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8-05 14:16:38

在古代,四川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富饶的自然资源,往往在一些特殊时期成为地方势力自立门户的温床。以靖康之变为例,北宋覆灭后,南宋初建,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挑战,宋高宗赵构在流亡至江南的过程中,曾一度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

尽管四川素有“天高皇帝远”的地理优势,随着南宋政权的逐步稳固,该地区最终仍选择归顺南宋,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颇为罕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南宋政权和四川地方政权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复杂纠葛呢?

四川,古称“巴蜀”,坐落于长江上游的广袤盆地之中。这片土地资源丰富,物产丰饶,自古以来便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并因粮食充足而被称为“食无忧之地”。历史上,多个朝代均将四川视为稳固的后勤基地和重要粮食来源,其农业地位显著。时至今日,四川依然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持续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巴蜀地区在唐代迎来辉煌巅峰,成为首屈一指的物资交流枢纽及工商业繁荣的都市,赢得了“扬一益二”的美誉。该地位于中国核心区域,由于通往巴蜀的道路险阻重重,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因此自古以来便是军事战略要地,为历代有志于统一天下的王朝所必争。即便在动荡时期,巴蜀也常被选作避难之所,唐玄宗与唐僖宗等帝王就曾避难至此,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奠定王业的基础之一。

进入宋代,随着北宋征服巴蜀,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朝廷对全国行政区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巴蜀地区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治所分别设于今日之成都、三台、汉中和奉节,这一区域统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标志着“四川”这一名称的正式起源。至大观三年(1109),宋徽宗在诏书中正式采用“四川”作为这一地区的行政简称,这是目前已知最早将“四川”作为行政区划简称的官方记录。此后,宋代设立了“四川宣抚使”“四川制置使”等官职,由中央派遣至川峡四路,这些官员均将这一区域简称为“四川”,充分显示了宋朝对治理四川地区的高度重视。

公元965年,北宋平定蜀地后进行了详尽的户籍统计,彼时川峡四路区域登记在册的户数已达五十三万户。岁月流转至崇宁元年(1102),这一数字已跃升至一百九十八万户。北宋覆灭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的统计数据显示四川人口激增至二百六十六万户;而到了嘉定十六年(1223),仍保持在二百五十九万户的高位。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川峡四路的户数实现了五倍的增长,凸显其人口繁盛之势。同时,四川在全国的人口占比也逐步上升,从宋初占总户数百分之七,到中期增长至百分之十,南宋时期更是跃居全国之首,占比超过百分之二十。四川的粮食生产也极为可观,其产量仅次于农业高度发达的两浙地区,成为全国不可或缺的粮食供应基地,每年向各地输送大量粮食。

南宋时期,军事需求庞大,东南地区承担着三百万石的军粮供应任务,而四川则独自承担了川陕驻军所需的一百五十万石军粮,占全国军粮总量的三分之一,是保障国家军事力量的关键一环。

四川之所以成为一块宝地,得益于其丰富的人力资源、充裕的物产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屏障。正是这样的经济地位和战略价值,使得四川在两宋之交及南宋时期,虽地处一隅,却能独力承担川陕战场的全部军事费用及国家大量财政负担。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何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四川在两宋交替之际并未出现割据政权现象?

想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需从两宋交替时期的局势上出发,审视四川所处的战略地位。北宋时期,四川作为国家的后方重地,扮演着稳固后方的角色。然而,随着南宋的建立,四川逐渐转变为紧邻前线的重要后勤支柱。“靖康之耻”后,金军南下势头迅猛,宋高宗赵构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持续南撤以避其锋。公元1130年七月,金太宗完颜晟鉴于皇侄完颜宗弼渡江攻宋的失利,暂时搁置了直接灭亡南宋的计划。同时为消除南宋对河东地区的侧翼威胁,他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先夺取陕西,意图通过这一路径迂回至四川,进而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当时名臣张浚指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基于这一判断,赵构任命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负责该地区的防务与战略部署。然而,随后的富平之战中,宋军因轻敌冒进、内部协调不畅等原因,遭受了重大挫败,失去了十八万精锐西军,并丢失了陕西大部分地区。这一接连失利使得金军得以逼近四川,形势一度危在旦夕。

恰值此际,将领吴玠(jiè)崭露头角,于清溪岭、和尚原、仙人关等地屡挫金军,其英勇表现深得张浚赏识,并因赫赫战功被擢升为镇西军节度使。随后多年,吴玠在饶风关、仙人关一带与金军对峙,不仅有效策应了岳飞的北伐行动,更在保卫疆土上功勋卓著。尤为可贵的是,吴玠不仅在军事上才华横溢,亦在民生治理上展现出卓越才能。他通过精简冗员、节约开支、推行屯田、兴修水利等措施,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减轻了民众负担,因此深受陇蜀百姓的爱戴与尊敬。可以说,南宋能够稳固四川防线,吴玠功不可没,其威望在四川等地更是如日中天,被当地民众视为守护神般的存在。面对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南宋朝廷自然给予了高度关注。尤其是宋高宗赵构,认识到妥善安置吴玠对于稳定四川局势的重要性,于是派遣才干出众的胡世将入川,采取既拉拢又制衡的策略,以维护朝廷与吴玠之间的微妙平衡。当吴玠派遣使臣前往临安请求犒赏军队时,赵构虽满足了其请求,但亦借使臣之口,含蓄地提醒吴玠,其仕途的每一步“皆出于朕”。绍兴八年(1138),赵构同时授予吴玠与岳飞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并任命吴玠为四川安抚使,尽管吴玠因病婉拒,但赵构仍坚持授职,遗憾的是,吴玠于次年六月病逝于仙人关,年四十七岁。闻悉吴玠逝世,赵构特地下令辍朝两日以示哀悼,并追赠少师之衔,赐谥号“武安”,后又得知吴玠家境并不宽裕,遂再赐钱三万缗以示抚恤。绍兴十年(1140)正月,赵构更下诏于仙人关为吴玠立庙,以表彰其忠勇与贡献,庙号“思烈”。即便吴玠已逝,南宋朝廷对吴氏家族依然厚爱有加,特别是在川陕战区,继续由吴玠之弟吴璘主持军事,这在宋代“将兵分离”的制度下实属罕见。这一系列举措,无疑确保了吴家的忠诚和四川地区的稳定与安宁。

在积极争取吴家支持的同时,四川的地理位置也促使当地各势力不得不效忠于南宋政权。鉴于四川已临近前线,前方有金军虎狼之师,若不与南宋同心协力,则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尤为关键的是,相较于南宋,金军与吴家之间存在着更为深刻的敌对关系,甚至吴家的发源地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静宁县)也已被金军控制。因此,在综合考量各方因素后,吴家并未表现出任何意图独立自主的倾向。南宋政权虽对吴玠个人赞誉有加,但对吴家在四川的势力扩张持谨慎态度。为此,南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对四川的控制,包括修缮通往四川的官道,沿途增设邮驿系统,并创新性地引入了除军用金字牌外的白字牌与青字牌制度,以优化公文传递效率。同时,实施行政、财税、军事三权分立的治理策略,派遣朝中重臣担任宣抚使,赋予其在一定范围内直接处置官员的权力,以提高治理效率。此外,南宋还积极提拔四川籍官员,鉴于吴玠出身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县),并非四川人,此举可增强地方凝聚力,平衡吴家势力;并通过在川陕地区举办类省试,专门选拔当地才俊,进一步巩固民心。这一系列举措成功赢得了四川本地人的广泛支持。即便后来有吴家后人如吴曦试图发动吴曦之乱,也因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而迅速被以川籍士人为主的平叛力量平息。这充分证明了南宋政权对四川官员的提拔政策卓有成效,成为其快速稳定四川局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稳固了军事与人事基础之后,南宋政权着手强化中央权威,其重要举措之一便是设立川陕宣抚处置司(后更名为四川宣抚司),全面统筹地方军事与政务,有效重塑四川地区的政治格局。后随着局势的日渐平稳,朝廷进一步通过设立制置司与总领所,对宣抚司的权力进行合理划分,从而构建了四川地区的三大核心管理机构——宣抚司专注于军事事务的指挥与管理;制置司则承担起民政与经济发展的重任;而总领所则负责军队粮饷的调配及地方官员事务的监管。这一布局确保了四川地区内部各机构间的相互制衡,维护了朝廷的地位。

为确保四川地区的稳定控制,南宋政权在军事、政治与经济层面均展现出独到策略。随着四川局势的初步稳定,南宋迅速委任理财能手赵开兼任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全权负责四川的财政管理。赵开上任后立即着手财政改革,其中最大亮点就是在秦州设立钱引务,在兴州铸造铜钱。张浚巧妙地运用赵开印制的纸币与铸造的铜钱,不仅满足了军费、奖赏及各项财政开支,还绰绰有余。尤为可贵的是,尽管货币增发规模庞大,但在赵开的精心调控下,四川地区并未出现显著的通货膨胀现象,这无疑是经济管理上的一大奇迹。因此,四川民众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实质性改善,收入有所增加。鉴于政治稳定、军事保障与经济繁荣的三重因素叠加,南宋政权迅速赢得了四川地区的广泛支持。就此,南宋至关重要的防御屏障——川陕防线得以牢固确立。自那时起,直至南宋政权终结,川陕防线始终坚不可摧,四川地区也成为南宋的重要财政支柱与兵员来源地之一。直至后来蒙古大军采取大迂回战术,发动前后夹击,付出巨大代价后,该防线才被最终攻破。

事实上,审视南宋政权在遭遇重大挫折后仍能成功稳固对四川控制的历程,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妥善处理四川地方武将,特别是吴氏家族的影响力问题。在这个方面,宋高宗赵构虽在历史记载中面临诸多争议,但他在处理四川吴家问题时展现出的能力,无疑为南宋长期保持对四川的有效管辖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举措,成为四川地区始终未脱离南宋政权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开局,孝、光两朝之际,宋金之间的军事冲突逐渐缓和,南宋政权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四川事务的治理上。这一转变促进了四川武将与朝廷之间关系的积极调整,逐渐向着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历经数代人的努力,南宋政权对四川的掌控也更加稳固。

参考文献:

《宋史》 脱脱等 中华书局,1977.

《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 王智勇 巴蜀书社,1995.

《宋代政治文化史论》 张邦炜 人民出版社,2005.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郭歆)

9 阅读:4187
评论列表
  • 2024-08-09 19:32

    小时候常听我们老一辈的常说:四川四川,四面是山,飞机飞不过,大炮打不穿![呲牙笑]

    qzuser 回复:
    四川只是很难打,不是不能打。外界稳定的情况下,四川就是个口袋只能进不能出
    哎呦 回复:
    我也不晓得,[哭笑不得]老一辈的顺口溜
  • 2024-09-03 20:16

    说那么多 最主要还是四川是汉人 那会就是外族入侵 和日本一样 没人想做汉奸

  • 2024-10-29 16:19

    川人重不负国

  • 2024-08-18 06:48

    [点赞]

  • 2024-10-02 08:15

    那个时候四川的省会在泸州,不在成都。你懂个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