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4年,朱元璋亲自赶到洪都,冲着守城的朱文正大骂道:“你小子到底想干什么?来人啊,给我拉下去处死!”
朱文正瑟瑟发抖,不敢说话。
还是马氏在一旁劝解道:“老朱,这孩子就是性格比较刚强,没有其他不好的。”
就这样,朱文正被关了禁闭,一年后郁郁而终。
那么,朱文正到底是谁?他做了什么事?朱元璋又为何大发脾气要处死他呢?
虽是叔侄,实如父子朱文正的父亲,叫朱兴隆,是朱元璋的长兄。
当时,家乡闹饥荒,父母相继去世,朱元璋和兄弟们四处逃散,从此没了联系。
后来,嫂子王氏得知,朱元璋已经成了起义军的头领,她连忙带着儿子朱文正前来投奔。
一见面,王氏痛哭道:“你大哥早早死了,只留下我们孤儿寡母艰难度日,这下好了,我们终于找到亲人了。”
朱元璋也很难过,不仅留下了母子俩,还和妻子马氏商量,一起抚养朱文正。
从小,朱文正的待遇,和朱元璋的儿子们,是没什么差别的,该有的都会有,该培养的会培养,该骂的也会骂。
名义上,朱文正和朱元璋,是亲叔侄,但实际上来说,二人就像亲父子一样。
朱文正优秀,朱元璋信任朱元璋是看着朱文正长大的,他知道朱文正表面上看着不着调,但其实是军事奇才,因而把守卫洪都的重任交给了朱文正。
1363年,27岁的朱文正,来到洪都任职,然而他没干一件正事,整日饮酒作乐。
这年四月,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准备发动最后的决战,这第一个用来开刀祭旗的,就是朱文正守卫的洪都。
不过,攻打洪都不是最佳选择,但因为之前洪都将领叛变,陈友谅一直咽不下这口气,再加上听说朱文正没啥作为,所以才把决战的起点放在了洪都。
然而,陈友谅低估了朱文正。
得知陈友谅即将赶来时,朱文正一改往常作风,立马调兵遣将,守在洪都八大门,还留下几千人马,灵活应变。
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率军围城。
次日,陈友谅大军第一个攻打抚州门,朱文正命经验丰富的大将邓愈守在这里。
邓愈命士兵,站在城墙往下撇大石头,哪怕城墙被打破后,也始终把陈友谅拦在外面,半个月的时间,陈友谅没能进一步。
五月初七,陈友谅转而进攻新城门,同样没能占到便宜,后来又从水路进攻,没想到朱文正也在这里设防了。
一个月过后,洪都仍然安然无恙。
不过,朱文正虽然有信心继续耗下去,但陈友谅大军人数太多,他还是有些担心,于是派手下张子明去向朱元璋求援。
张子明去时很顺利,也把这个消息带到了朱元璋那里,但回来的路上,还没等赶回洪都,就不幸被陈友谅抓住。
陈友谅的意思,也很简单:想活命,就去劝城里的人投降,否则你也别想活了。
闻言,张子明立刻表示:我去。
这天,陈友谅带着张子明,来到城下,让他喊话,结果张子明拼尽全力喊道:“大家挺住啊,援军就快到了。”
陈友谅气极,一刀杀了张子明。
但张子明的喊话,给朱文正带来了有效信息,那就是朱元璋会率军前来救援,这就是他守住洪都的底气。
在朱文正守洪都两个月后,陈友谅没有办法,只能和赶来的朱元璋在鄱阳湖决一死战,最后惨败于朱元璋。
在敌我悬殊的差距下,朱文正死守洪都两个月,创造了军事奇迹,也为朱元璋最后决战创造了充分时间。
可以说,朱文正立下不世之功。
然而,朱文正还是背叛了朱元璋。
朱文正背叛,朱元璋心寒解决完陈友谅后,朱元璋要论功行赏,到朱文正时,他问道:“大侄子,你守洪都立功最多,想当个什么官啊?或者你有什么要求吗?”
没想到,朱文正却说:“都是自家人,不用给侄儿封赏,叔父先忙大业,将来再给侄儿封赏也是不迟的。”
看到朱文正如此识大局,朱元璋很高兴,更喜爱这个侄子了,事后还让他守在江西。
但老朱不知道,朱文正只是假客气。
在他看来,自己立下如此大功,朱元璋一定会有重赏,因此只是假意推脱一番。
他没想到,老朱当真了,真的什么也没赏赐。
朱文正心生不满,整日颓废,不思进取,后来索性勾结另外一股势力张士诚,想给朱元璋找麻烦,以此惩罚不封之辱。
这个消息,朱元璋是从密探那里知道的。
他非常不可置信,立马放下手头事情,披星戴月地赶到洪都,然后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质问以及揍不孝子。
索性,马氏也跟随朱元璋一起前去,才救下朱文正一命,后把人关在了桐城。
1365年,朱文正郁郁而终,年仅29岁。
朱元璋的确很心寒,他想过任何人会背叛,唯独没想过亲如自己儿子的朱文正会背叛,但他依然对朱文正很好。
1370年,也就是大明成立第三年,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将朱文正八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
这也是整个明朝史上,唯一一位不是朱元璋血脉的王族,并且传承近三百年。
朱文正的悲剧,只能怪他自己朱文正出自布衣,是朱元璋的亲戚,而且有奇谋,也为朱元璋立下奇功,但最后却落得个29岁郁郁而终的结局。
说到底,这只能怪他自己。
朱元璋论功行赏时,朱文正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大大方方要功名。
朱元璋既然能承认,朱文正立功最多,说明朱文正的功劳当时是可以服众的,而且他还是自己信任的亲戚,朱元璋肯定不会吝啬功名。
这样一来,不会发生后面的事情。
第二种,等来日再赏不迟。
朱文正的确是自家人,朱元璋也没把他当做外人,就算眼下不封,将来江山已定后,一定也会封朱文正至少王爵之位。
前提是,朱文正得信任朱元璋。
然而,朱文正偏偏选择了最纠结的方式,既想要功名,还不明着说,又不信任朱元璋,最后自己想不开,走上一条不归路。
即便到这里,朱文正仍然有机会。
朱文正被关在桐城后,衣食无忧,性命也没有威胁,他只要低头和朱元璋服个软认个错,就算朱元璋不原谅,也不会让他一直关禁闭。
毕竟,朱元璋当了皇帝后,除了自己这一脉,实际上的亲人其实并不多了。
但偏偏,朱文正没有想开,最后年纪轻轻郁郁而终。
可见,能力和性格是两回事,能力决定你做事的高度,而性格却往往决定你的命运。
朱文正的军事能力,决定他能创造守卫洪都的奇迹,但他拧巴的性格却也注定悲惨的结局!
(注: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