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泉妻子含冤去世、儿子被打死,周总理要追查,他为何说不追究

世间一分钟 2024-12-11 12:27:20

新中国成立后,李井泉成为四川省首任省长,主政四川达17年,为该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在特殊年代,他和家人也遭遇了极大的冲击。他的妻子含冤去世,二儿子被人殴打致死。

1978年,周总理和邓公都提出要追查此事,并抓捕了相关嫌疑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李井泉却不追究了,这是为何?李井泉逝世后,家属致信邓公请求给予公正评价,邓公又是如何回复的?

坚定不移追随毛主席

李井泉,1909年出生于江西临川,青年时期就读于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在那个年代,他已是难得的高级知识分子。

然而,在求学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仅靠教育难以挽救国家的危难,毅然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加入了革命的洪流。

起初,李井泉对国民革命军充满期望,希望其能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然而,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公然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这令李井泉愤慨不已。

当得知我党即将发动南昌起义后,他立即赶回家乡,组建队伍,参与了这场震撼人心的革命行动。

面对敌军优势兵力的围剿,李井泉带领部队南下,展开灵活的游击战,直至1930年成功进入中央苏区。

初到苏区时,他在朱毛红四军负责联络工作,因其文化素养高且实践经验丰富,很快便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毛主席认为,单纯做联络工作难以发挥他的才干,便亲自点名让他担任自己的秘书长。

在主席身边工作,李井泉不仅学到了宝贵的革命经验,还因其对马列主义著作的深入理解和敏锐思维,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华。

毛主席看重他的能力,决定重点培养他,使其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此后,李井泉相继担任红35师政委、独立第三师政委等重要职务。

许多人评价李井泉是毛主席的忠诚战士,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始终追随毛主席的脚步,为党的事业贡献了一生。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踏上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敌军在后方紧追不舍,红军处境险恶,补给问题尤为严峻。由于长时间未能补充粮食,许多部队数日难以果腹,周边的野菜、草根、甚至树皮也早已采尽。

在这种关键时刻,李井泉临危受命,接下征粮任务。他明确指示周围人:“我们只没收地主豪绅和官僚地痞的粮食,绝不动老百姓的粮食,更不能扰乱正当商人的生意。”

李井泉提前到达指定地点,指挥部队有序行动,不仅为红军筹集了急需的粮食,还将部分粮食分发给了当地贫苦群众。在整个过程中,他严令部队遵守纪律,保持红军的良好形象,同时挫败了国民党散播红军“匪寇”谣言的图谋。

在长征途中,李井泉先随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参与了湘江血战和四渡赤水等重要战役。随后,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他被编入右路军,随部队南下川康。

南下受挫后,李井泉随红四方面军西进甘孜,之后又与红二方面军会师,转隶该部,最终随队成功抵达陕北。

这段长征路上,李井泉先后在红军三大主力中工作过。他始终坚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定支持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井泉担任120师358旅副旅长兼政委,率部挺进晋西北,为抗战开辟新的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他任晋绥军区政委、晋绥野战军政委,与贺龙元帅并肩作战。他协助贺龙发动晋北战役,解放了朔阳、宁武、繁峙等地,成功挫败敌军试图迅速夺取解放区的计划。

从李井泉的经历和贡献来看,如果1955年授衔,他当将军毫无悬念。然而,中央考虑到他在地方工作中的杰出表现,在大西南解放后,将他调任四川,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发光发热。

主政四川,大公无私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的问题错综复杂。国民党在此地盘踞多年,虽然蒋介石已带残部退守台湾,但仍有大量特务和土匪残余活动猖獗。面对这样的局面,毛主席慎重思考后,决定将重任交给李井泉。

毛主席对这位曾在自己身边担任秘书的旧部充满信任,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你是我信任的人,你办事我放心。”

李井泉深感责任重大,当即表态不会辜负党中央的重托。

随即,李井泉先后出任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等重要职务,党政军全面负责四川事务。

在他的主导下,四川开始了恢复和建设工作。他首先提出修复都江堰,并积极推动水利工程的开发,同时致力于打通四川各地的铁路交通瓶颈。

毛主席在视察四川时,特意前往都江堰参观,看到建设成果后,欣慰地赞叹:“你做的很好,造福了四川老百姓。”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四川工业发展迅速。然而,李井泉敏锐地意识到粮食问题的关键性,他常说:“农业上去了,才能保障工业的发展。”

他强调稳步推进,警惕急功近利,提出要克服盲目和急躁情绪。他经常深入农村,与农民面对面交谈,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激发群众的劳动热情。

在他的努力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连年丰收,粮库储存量不断增加,成为国家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1959年,全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各地纷纷向中央请求粮食援助。

作为“天府之国”,四川被视为粮食调配的重点区域。中央决定从四川调出55亿到60亿斤粮食支援全国。李井泉从大局出发,当场表示支持。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四川突然遭遇严重干旱,粮食产量锐减。面对这一困境,李井泉选择隐忍,没有向中央报告难处,而是带领全省人民勒紧裤腰带,继续支援全国。

在那三年艰难岁月里,四川累计外调粮食达147亿斤。李井泉以大局为重的无私精神赢得了中央的高度评价,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1965年,毛主席在听取李井泉关于四川粮食问题的汇报后,深有感触地说道:“你就是太大公无私了,不懂得大公有私。”

遭受不白之冤,儿子惨死,

作为连接中央与地方的关键枢纽,李井泉承担了巨大的压力,长期的负重前行让他身心俱疲,甚至有时会在情绪崩溃中说出几句牢骚话。不料,这些话在特殊的年代被别有用心的人无限放大,成为攻击他的口实。

1960年的一天,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的李井泉接到了国务院副总理的电话,要求四川不仅要完成原定的粮食调拨任务,还要额外增加调拨数量。

听到这个消息,李井泉压抑许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他在电话中怒吼:“你是国务院,就你们有困难,我这里还是“小国务院”呢,谁理解我们呢?”说完,他愤怒地挂断了电话。

李井泉非常清楚,再调出粮食意味着四川很多人将面临挨饿,甚至可能引发极端情况。然而,四川必须服从全国的大局,做出牺牲。在与省委其他领导签署追加调粮任务文件时,李井泉流着眼泪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的无奈和痛苦溢于言表。

原本,这只是一句情绪失控时的牢骚话,然而,特殊年代中有人刻意翻出这件事,利用他所说的“我们还是‘小国务院’”进行大肆渲染。

最终,他因此失去了自由,甚至一度被撤职。他的家人也因此遭受牵连。

1967年,李井泉的二儿子李明清在学校遭到几名学生暴力殴打,因体弱多病且患有心脏病,他的身体未能承受住这次毒打,最终不幸离世,年仅23岁。

同年3月,江某问及四川下属:“怎么还没把那个地主婆抓起来?”不久后,李井泉的妻子肖里也被关押,最终在1969年4月含冤去世。

接连失去亲人的李井泉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但他始终坚持从大局出发。

1973年,李井泉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两年后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为副国级干部。尽管他复出后有了更高的政治地位,但过去的争议始终围绕着他。

许多人劝他写下当年的调粮经过,为自己澄清事实。然而,李井泉却态度坚决地拒绝了。他严肃地说:“我不写,别人也不能写,家人更不能写。”他深知,自己牺牲小我维护中央权威的选择,已经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担当。

尽管如此,李井泉心中始终有一个无法释怀的遗憾。他后来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对不起四川人民。”

那些艰难岁月中,四川人民为国家做出的巨大牺牲,深深刻在他的心里。

周恩来总理在得知李井泉家人遭受的不幸后,明确表示:“关于他妻子、儿子的事一定要严肃追查,一查到底。”

然而,李井泉沉默良久,最终淡淡说道:“那都是时代的原因,不追究了,以免更多人受到牵连。”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在邓小平的指示下,黄克诚组建纪律检查委员会,开始清查历史冤案。打伤李井泉二儿子李明清的学生们也被找到,面临法律的制裁。

但李井泉再次展现了他的宽宏大度,他明确表示:“就到这里为止吧。”并主动撤销了追诉。

1989年4月,李井泉在北京逝世,结束了他为党和国家鞠躬尽瘁的一生。

他的家人在商议后,向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为李井泉正名。邓小平认真思考后,仅回了五个字:“主席有定论。”

毛主席曾对李井泉有过高度评价:“品行优良、信仰坚定、能力突出。”

这也是邓小平对他的看法。

后来,《人民日报》在发表《李井泉同志生平》时,再次给予了客观评价:

“1960年后,李井泉同志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委。他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对于工作中的失误,勇于承担责任。他光明磊落,坚持原则,顾全大局。”

这些话,或许就是对当年调粮争议最好的说明。

李井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战士,更是新中国建设道路上的重要奠基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信念坚定、品行高尚。他的光辉事迹,永远值得我们缅怀与纪念!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