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五味考:从平凡到非凡,探秘盐的奇妙味觉密码

贫下中生活 2024-10-17 03:20:09

宋子日:天有五气,是生五味。润下作成,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焉。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经年绝一无恙。

古代制盐

五行之气寄于天地自然之间,故而衍生出了五类滋味。五行里的水会催生咸味,周武王求教箕子时才初次得悉此中的玄机。人嘴里能够感知的味道,为酸、甜、苦、辣,这四种味道即便长年不沾其中一种也无大碍。唯有盐不可或缺,倘若人十来天不食用,便会毫无力气,且疲惫不堪。《周易》里讲“天一生水”,难道不正是表明水中盐质的咸味乃是人类获取活力的源头吗?在四海范围之中,五服以外之处,皆存在无法种植蔬菜与谷物的地域,然而盐却在各处皆能产出,这其中的缘由究竟为何呢?

盐的产出方式很多,大致能分为六种,分别是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与砂石盐,东夷的树叶盐以及西戎的光明盐不在此列。在我国境内,八成是海盐,剩余两成为井盐、池盐、土盐等。部分盐是依靠人力获取的,部分盐是自然生成的。大自然中,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方,往往会有很多自然生成的盐或方法。

海盐

海水盐场

海盐顾名思义就是海水制成的盐,海水原本就富含盐分。海滨一带地势较高之处被称作潮墩,地势偏低之处被叫做草荡,这些地方都能产盐。盐虽皆取自海水,然而提取的方式却存在差异。一种提取之法是在不会被潮水冲刷的高地与堤坝上种盐。种盐之人都会在自己的盐田区域划定界限,彼此不会越界干扰。预估第二天不会下雨,人们在前一天就会把稻、麦秆灰以及芦茅灰大范围地撒于地上约一寸厚,并将其压得平展均匀。到了第二天清晨雾气弥漫时,在那层灰层的下面就会生出盐来。白天天气放晴时,把灰层和盐一同扫起用水洗净并煎炼就能得到盐。

另一种办法是在地势低的区域,无需用草木灰压制,只需要等待潮水退去,第二天天晴的时候,半天时间就能晒出盐霜,而后迅速扫起煎炼。还有一种方法是将海潮引至地势低洼的地方,先在那里挖一个坑,接着在上面架上竹木,竹木上铺上席子,席子上再铺上沙子。等到海潮冲过,盐质就会透过沙子渗透到坑里,随后人们就把沙子、席子撤掉,将灯放入坑内,当盐卤气把灯火扑灭的时候,就能够取出卤水煎炼了。总之,制盐得依靠天晴,如果连续下十多天的雨,就会形成盐荒。淮扬一带的晒盐场,经过太阳晒后就会自然生成如同马牙一般的盐霜,这被称为“大晒盐”。这种盐无需经过煎炼,直接扫起就能够食用。有些顺风时随着海水漂来的断草,人们将其捞取煎炼,所得的盐被称作“蓬盐”。

盐场晒盐

淋煎之法,就是在地上挖掘两个坑,一深一浅。浅坑大约深一尺,然后在上面架起竹木,铺上芦席,把扫来的盐料(不管有无灰,淋洗的方法都相同)铺在席子上。席子四周微微隆起,形成堤堰之状,接着在中间用海水浇灌,使盐质渗透到坑里。深的坑有七八尺,用于承接浅坑之内的卤水,随后将卤水放入锅中煎炼。

煎炼盐所使用的锅在古代被称为“牢盆”,也有两种样式。牢盆的周长有数丈,直径约有一丈。用铁制成的牢盆,是把铁打成铁片后,用铁钉栓接而成。牢盆的底面和盂一样平整,四周高一尺二寸,缝合之处被煎炼后残留的盐质堵塞,这样能让牢盆永远不渗漏。在牢盆下面设置一排灶,多的时候有十二三个灶眼,少的时候也有七八个,然后同时点火来煎煮牢盆。南方沿海地区有用竹子编织的牢盆,这种牢盆宽为一丈深为一尺,在盆背涂抹有蜃灰。在盆下烧火,煮沸的卤水就会逐渐变成盐,因此这种牢盆又被称为“盐盆”,但它没有铁制的牢盆便捷。在煎炼卤水时,不等卤水凝固就要把皂角捣碎,然后伴着粟米糠,在卤水沸腾的时候投入锅中,接着搅拌混合,随后就凝结成了食盐。用皂角使盐凝结,就如同用石膏来让豆腐凝固一样。

淮扬盐场产出的盐,份量重并且外表发黑,其他地区所产的盐则质地轻且色白。在重量的对比方面,淮扬盐场一升盐重十两,广东、浙江、长芦的盐场所产的盐,一升只有六七两重。不能总是期望有蓬草盐,因为这些草要么数年漂来一次,要么一个月漂来数次。盐碰到水就溶化,碰到风就成卤,碰到火则更加坚固。储藏盐不必把它放在仓库里,盐惧怕风却不惧怕潮湿,所以只要在地上铺上三寸厚的稻草,那么就算将盐放置于低洼的潮湿之地也没有关系。倘若四周有土砖砌成的墙,墙缝用泥塞严实,再在上面盖上一尺厚的茅草,那盐即便在里面存放一百年也不会变质。

池盐

池盐在国内有两处产地:其一在宁夏,供边镇之人食用;其二在山西解池,供应给山西、河南等地。解池处于安邑、猗氏、临晋之间,其外有城墙守护。池水深处呈现绿色。当地制盐之人皆在池旁把土地犁成田垄,引入池内清水,同时确保不混入污浊之水,不然盐脉就会被阻塞。

引入池水种盐,需在春季进行,倘若迟了水就会变为红色。夏秋之交刮起南风时,一夜之间便能结盐,即颗盐,也就是古书中所说的大盐。由于池水结成的盐比海里的盐颗粒大,故而称作大盐。这种盐结成盐粒后,收集起来便能够食用。种盐之人要向官府交递一石盐,却仅得几十文罢了。

在海丰和深州,把海水引入池中制盐,待到其凝结之时,无需煎炼,扫起收集就能食用,与解盐大致相同。然而成盐不必依靠南风,这一点与之有所不同。

井盐

盐井制盐

四川、云南地处内陆,距离海边甚远,不通车船,并且地势颇高,盐脉蕴藏于地下。在四川境内临近河流的石山,可以开凿井来获取盐。井口直径也就几寸上下,盖上一个小盆都足够有余,然而井很深,需要达到十几丈以外,方能触及盐层,所以凿井极为不易。用于凿井的工具为礁嘴形状的铁锥,其尖端部分必须极其锐利,才可将石层穿凿成孔。要用绳子把两片竹子缠紧,夹住锥身。每往深处钻进几尺,就得用竹子将其接长。起初凿进一丈深的时候,可以用脚踩碓梢来完成,类似舂米那样。往更深处就需要手握着锥向下凿。当岩石粉碎时,就接好长竹子,用铁盆,把碎石挖上来。深井大概要用半年,浅井大概要用一个多月才可凿成。

井口宽阔,盐卤就会分散开来,无法凝结成盐。当凿井凿到盐卤泉水的时候,采用一丈长的优质竹子,凿穿竹筒的中节并保留最下一节。在竹节下端安装阀门,将盐水吸入筒中,用又长又粗的绳子系住竹筒沉入井下。井上设置桔棒、辘驴等,套上牛来带动转盘。牛拉动转盘,辘驴带动绳子向上引水。将卤水放入锅中煎炼(仅用中等的锅,不用大牢盆),很快就会凝结成盐,而且色泽很白。

西川存在一种极为奇妙的火井。井内是冷水,没有火。用剖开且去掉中节的长竹筒,用漆布并将缝隙缝合好,插入井底。将竹筒另一端接上曲管,口正对着锅底,灌入卤水,那么卤水立刻就沸腾了。打开竹筒,里面没有丝毫烧焦的痕迹。火井之气没有火的形态却有火的作用,实在是一大奇观啊!四川和云南地区的盐井逃税颇为容易,难以追究。

精盐

盐,这小小的晶体,却有着大大的魔力。它是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少了它,食物仿佛失去灵魂。盐带来的咸,是一种独特的味觉体验,适量的盐让食物美味,过量则有害健康。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盐的知识,欢迎评论区分享讨论,记得关注、点赞、转发和收藏,多谢支

信息来源:天工开物

0 阅读:0

贫下中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