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蜀汉最大的遗憾是诸葛亮病死五丈原,那么刘禅的不战而降就是蜀汉最后的遗憾。
很多人都觉得,假如当年刘禅坚守成都一段时间,给姜维留下回援时间,蜀汉也不会灭亡的那么快。
如果了解蜀汉当时的真实境况,估计这些人就不会这么说了……
自蜀汉建立之初,与魏国之间的战争就没有停止过。
虽然蜀汉兵力尚少,但因为地势险恶,易守难攻,魏军很难进来,反倒是蜀军不断尝试反攻中原。
虽然中原无险可依,但魏国兵力远超蜀军,所以双方一直打得难解难分。
随着曹操的去世,魏国逐渐默认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而蜀汉这边,也随着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对中原的用兵逐渐衰减,天下进入一段相对平稳期。
虽然蜀汉不怎么再对魏国大规模用兵,但姜维一众老将依旧没有忘记丞相之托。
因为得不到刘禅和益州本土势力的鼎力支持,姜维的数次北伐都宣告失败。
没想到,姜维的多次北伐并没有让他取得朝堂百官的信任,反而让他背上了“穷兵黩武”的头衔。
在文官群体的弹劾下,姜维逐渐被剥夺兵权,蜀军也开始走向没落。
景元四年,也就是司马昭当街杀害曹髦的第四年,为了消除自己弑君篡位的影响,他决定出兵巴蜀。
对于这次出兵,司马昭可谓势在必得,直接征调十八万大军,兵分三路,同时杀向蜀汉。
对于司马昭的出兵,蜀汉的反应是什么呢?
当时姜维已经被剥夺了大部分兵权,当权的是宦官黄皓,也就是最新的战报信息,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此前黄皓为了争夺权力,打压武将,曾多次向刘禅进献谗言,表示魏国不会轻易南下。
但司马昭突然出兵,直接打破了黄皓的谗言。
为避免自己获罪,黄皓决定压下前方战报,秘而不宣。
正因为黄皓隐瞒敌方剧情,导致魏军兵临城下时,蜀军完全没有反应过来,直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几乎是一瞬之间,汉中就被魏军大将钟会占领。
汉中是巴蜀的门户,一旦汉中被破,蜀汉就危在旦夕了……
当年,刘备在入蜀的时候,就意识到汉中的重要性,同样意识到汉中重要的还有曹操。
所以,在刘备入蜀攻打益州的时候,曹操也在率兵南下,并快速收复了汉中。
单单是夺取益州,就浪费了刘备三年时间,还损失了不少兵将,就连凤雏庞统也战死在蜀中。
夺下益州后,刘备也很想休息一阵子,让百姓们喘息片刻。
可是,汉中还在曹操手中,汉中一日不握在手中,那蜀中将永无一日之宁。
刘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执意北上,拼死也要夺下汉中,以保证蜀中的安危。
为此,蜀汉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耗时两年之久,才靠黄忠斩杀夏侯渊,夺下了汉中。
当初牺牲了那么多精兵良将夺下来的汉中,居然在眨眼之间,就因黄皓瞒报军情而拱手让人。
汉中城破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巴蜀大地,朝堂一片哗然。
还好姜维和廖化等一众老将反应比较快,立马领兵出击,将钟会大军拦在了剑阁之外。
可是,司马昭这次对蜀中是势在必得,钟会只是其中一路大军,那魏国的另外两路大军又在哪儿呢?
经过前线士兵的拼死调查,蜀汉终于弄清了魏国的军队部署。
原来魏国一共出兵三路,钟会只是东路大军,中路大军由诸葛绪领兵,正准备绕到剑阁以西。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诸葛绪要切断姜维的粮道,和钟会大军形成合围之势,然后慢慢吞掉剑阁。
其中威胁最小的是西路的邓艾,因为西边是崇山峻岭,魏军想要翻越崇山峻岭需要一段时间。
为了避免剑阁也失手,双方在阴平展开了一场大战。
这场大战中,赵云的儿子赵广,用生命的代价为姜维争取了时间,从而阻拦了诸葛绪对剑阁的合围之势。
魏军对蜀地的山林不太熟悉,也遭遇到很大的阻碍。
而且巴蜀百姓都是支持蜀汉的,他们也给魏军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双方在剑阁僵持起来,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面对这种情况,蜀中百姓和官兵也极大地舒了一口气,他们觉得魏国已经夺下了汉中,应该不会再进军蜀中了。
正在蜀中放松警惕的时候,一份战报突然被送到刘禅面前,原来有蜀中百姓在山野间发现了大量魏军。
他们正徒步翻越崇山峻岭,正在向成都方向急行军。
成都四周是平坦的四川盆地,根本无险可依,一旦魏军打进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听到这一消息后,不但刘禅是懵的,满朝文武都傻眼了,魏军不是正和姜维在剑阁对峙嘛,怎么会突然闯进蜀中了?
随后,他们便探知了真相。
原来邓艾并没有执着于围攻剑阁,而是选择偷渡阴平,丢掉辎重,轻装前行,竟在蜀汉眼皮底下潜入蜀中。
面对这群“神兵天降”的魏军,成都朝堂之上吵成一片,互相指责谩骂,完全就是一副亡国之相。
好在这时候,诸葛瞻站了出来,主动率领四万“精兵”驻守在绵竹,准备死守蜀汉的最后一道防线。
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儿子,在蜀中的威望是非常高的,而且他为人聪慧,文武百官和蜀中百姓十分信任他。
双方的第一战发生在涪城,双方短兵相接,爆发了一场大战。
在这次大战前,诸葛瞻信心满满,因为他觉得邓艾大军经过长途跋涉,肯定筋疲力尽,战力肯定大打折扣。
而蜀军整装待发,肯定能在涪城赢下这场战争。
可是,这场涪城之战直接打破了诸葛瞻的自信心。
邓艾大军所向披靡,而蜀中士兵根本不敢与之为敌,诸葛瞻只能落荒而逃,逃到绵阳关,再也不敢出兵作战。
其实冷静下来也就能想明白,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子嗣,但一辈子没怎么打过仗,一直都是纸上谈兵。
而且蜀汉能征善战之辈全在边境,蜀中士兵虽多,但大都是益州豪绅之家的子孙,自幼养尊处优,根本没有见过真实的战场。
诸葛瞻虽然领兵能力尚弱,但绝不是庸才,他很快便认清了局势,选择固守不出。
毕竟魏军轻装出行,粮草肯定得不到及时供给,如果就此僵持住,邓艾大军肯定不战自溃。
邓艾见绵阳关久攻不下便开始用计,他给诸葛瞻写下一封招降书,假意许诺夺下成都后,就给他封官赐爵。
同时,他还将这一消息添油加醋,散播进成都城内。
蜀中的那些公卿士大夫见诸葛瞻手握三万“精兵”固守不出,纷纷猜忌他生有二心。
为此,刘禅只得下令,让诸葛瞻出兵迎敌,尽快击退邓艾大军。
拿到圣旨后,诸葛瞻只好出兵迎敌,与邓艾大军在绵阳一带拼死搏杀。
最终的结果是诸葛瞻战死,蜀中士兵死伤殆尽,成都直接暴露在魏国大军面前。
面对大军围城,刘禅和益州官兵举目无援,因为姜维被困剑阁自身难保,蜀南大军相距甚远。
见成都城外的遍野敌军,益州的名门望族再次想起刘备入蜀的场景,既然打不过,那就投降呗。
当年他们能胁迫刘璋投降,现在带着刘禅投降也一样。
可能对姜维这些老将来说,蜀汉亡了,那是对先主丞相的失信,是将一代人的心血拱手让敌!
对于益州这些本土豪绅来说,蜀汉亡了,大不了换个主公罢了。
江山换主不换天,笑笑乐乐又一年,于是刘禅也“乐乐呵呵”地跟着益州豪绅举城投降了……
我陛下是有大智慧的。别说等姜维了,就是再磨蹭一秒没准项上人头都得拿给投降派充了军功[得瑟]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大势所趋,地方势力就差开门揖盗了,而“我陛下”的真铁杆诸葛瞻两父子又踏马阵亡了,再不顺势下坡“我陛下”就真要玩泥巴了[笑着哭][笑着哭]之后的此间乐,不思蜀更是绝了[点赞]但凡有半点学李后主的“小楼昨夜又东风……”呵呵~!“我陛下”就不是安乐公,得成“安乐死”了[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