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去北京上任前,带了半斤茶两瓶酒

品味红梦史说 2025-02-06 03:04:38
前言

1980年9月,田纪云收到调任通知,前往北京出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次年春节过后,他便踏上了从成都前往北京的列车。

来到北京后,田纪云买了半斤茶叶,又拿了两瓶酒准备探望老领导。

“茶叶不算好,我一般喝茶就图一个茶味;酒也算不上好酒,有时候我失眠了才会喝上两口。”

看着手里的东西,他不禁笑了笑自己,东西有些拿不出手,况且老领导也从未收过别人的礼物。

于是茶和酒最终都跑到了他自己的肚子中,这的确是他的真实写照。

为官多年,田纪云脑子里想的都是国家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能力出众和清廉作风一直都是他的代名词。

“土八路”出身的“红小鬼”,八十多年以来,他对得起国家也对得起人民!

1

1981年,田纪云从四川省财政局局长调任为国务院副秘书长,仅仅三年时间,就升任为副总理。

每当谈起自己的“平步青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十分简单明了:

“既无大专文凭,也无政治背景,做梦也未曾想过能够涉足中南海,但时代的大潮却把我推进了中南海,并且上升到高层,一度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

作为国家重要干部,几十年来他始终秉持吃苦精神,可谓活到老学到老,这样一位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干部,怎能不做出一番大事业?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刚刚步入正轨,而负责财政工作的田纪云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自然不言而喻。

早在四川任职的时候,他便首当其冲,用“扩大企业财权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核心”的断论,展开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来到中南海,从地方干部成为了中央干部,可他仍旧干劲十足,可谓“不需扬鞭自奋蹄”。

1983年田纪云被任命为副总理,虽然步入知天命之年,但他却是当时几位副总理中最年轻的一位。

在基层一线,他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走访过的农村基层,相关情况他更是倒背如流。

正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态度,才能让他在大会上对当前的形势以及后续的发展,提出诸多前瞻性建议。

接连走访多日,田纪云便觉察到了供销合作社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庞大但松散的组织,遍布各省各市乃至乡镇。

成立之初,供销社的主要目的就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以及农民服务。

如今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供销社也做出改变,可改革之路却充满曲折。

千钧一发之际,田纪云一语道破问题本质。

在他看来,当前供销社的改革,关键在于“变官办为民办”,这一见解刚好和供销社的初心呼应,要让这一组织真正为农民服务,否则就会丧失其真正意义。

说完了问题所在,接下来当然是如何解决问题,显然,田纪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提出了五个解决措施,可谓面面俱到。

2

首要措施直指劳动制度,供销社规模庞大,干部的任用绝对是门学问,应该由老百姓选举产生,广大农民还要有罢免权。

紧接着他便提出了“突破农民入股限制”的想法,在此之前,农民入股的农户占总户数的比重其实不小,问题出在哪呢?

主要还是占供销社资金的比重较小,这样一来,供销社的经营是好是坏,即便对于入股的农户来讲,也无关紧要。

如果突破入股限制,一方面能让供销社得到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让供销社成为老百姓的供销社。

第三点则要回归供销社的初心,想要达成这一点,改革是必经之路。

现有的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一定要进行调整,让供销社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想办的事”。

除此之外,按劳分配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多劳多得既能打破平均分配的弊端,又能让老百姓充满干劲。

最后一点更是遵循了浩浩荡荡的改革开放——供销社要在价格上具备灵活性,当然这也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浮动。

田纪云的一番见解,可谓直击要害,能够对一个系统乃至一个行业有如此深入的了解,私底下一定没少下功夫!

“五个突破”在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直至今日,对于国营商业的改革与发展,仍旧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但这也仅仅是田纪云总理,为老百姓解决的难题的冰山一角。

3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副产品的价格一直由政府决定。

直到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部分农副产品的价格才实行“双轨制”。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猪肉的供给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本的不足到不断增多,可价格却由物价局管制。

田纪云总理觉察到了这一点,便喊来了负责这一问题的相关干部。

“如果现在放开猪肉的价格,你觉得怎么样?”干部陷入沉思,回应道:

“从我自己了解的情况来讲,现在是蔬菜的旺季,且猪肉的供给十分充足,这是放开价格,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广州已经迈出一步,在供给充足的情况下,放开是可行的。”

“双轨制”不断进步,逐步过渡到放开,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这无疑是我国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田纪云同志能升任为副总理,与其管理财政的出众能力密切相关。

在“利改税”之前,国营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都向国家缴纳利润,财政部门实行统收统支。

虽然优化了管理流程,但企业“吃大锅饭”的局面,已经导致活力不断流失,如何才能打破僵局?

1981年,田纪云向国务院的领导提出了“利改税分两步走”的建议,实在稳重,步子一步一步走才能走稳当。

第一步便是“税利并存”,具体措施是什么呢?

当然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国营中大型企业,暂时实行税利并存,但收税所占的比重要提升,上交的利润则随之减少。

而对于小型国营企业,则要彻底实行利改税制度。

这第一步是奠定基础,第二步则是完全的“税代利”,中大型企业在“税利并存”之路上,已经完善了相关制度,接下来就要逐步展开过渡。

而小型国营企业这个时候也没闲着,身为“先锋兵”的他们,则承担起了完善制度的重任。

如今我国税制已经十分健全,成为调节生产、分配以及产业结构的重要杠杆。

1993年,田纪云第二副总理任期届满,又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五年后,他向中央提出申请,想着退下来或者到哪里挂个名。

用田纪云总理的话来讲:“现在人才辈出,不愁后继乏人。等到嘴巴合不拢、眼睛睁不开,头脑也不清醒了,就该好好休息安养晚年了。”

结语

2004年,田纪云正式卸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虽然离开职位,可他仍会心系国家,将自己积攒多年的稿费,都捐给了教育基金,并且还修建了一座希望小学。

虽然离开公众视野,但田纪云总理的形象,依旧烙印在我们心目当中!

参考资料:

1、前国家领导人在北京胡同中过怎样的生活?(图)(1)——中华网新闻2016-06-21 08:01

2、田纪云:建国之后急于消灭个体、私营经济是一个重大失误——澎湃新闻2016年6月17日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