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名称
水稻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二、技术概况
(一)技术基本情况。
四川省2019年水稻种植面积2805.00万亩,产量1469.82万吨,秸秆可收集量为984.11万吨,直接还田方式主要是机械翻埋还田和覆盖还田。从区域来看,成都平原土地平坦、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一般采用秸秆直接粉碎翻埋还田,部分区域考虑下茬作物种植(如大蒜、中药材等)而采用覆盖还田。川中丘陵、盆周山地等田块破碎、机械化程度低的地区一般采用秸秆粉碎或整株覆盖还田。但目前农民在田间覆盖还田随意性大,不仅达不到还田效果,还容易造成下茬作物病虫害增加、坐蔸等现象发生。该技术通过规范水稻秸秆覆盖还田要点和技术流程,指导农民科学覆盖还田。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自2018年以来,在广汉、泸县、翠屏区开展秸秆全量覆盖还田示范、秸秆覆盖还田有机替代与高效施肥示范、秸秆覆盖还田田间水分调控示范等,经过多年示范推广和不断改进,已形成较完备的综合技术措施,累计在示范区域开展技术培训20余次,培训1000余人次。2018年至今累计推广应用500余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秸秆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水稻秸秆直接覆盖还田是我省盆周山区、川中丘陵区主要的还田利用方式,稻秆还田后可快速腐解,转化成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增加氮、磷,特别是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具有蓄水保墒、调节地温和减缓土壤水分、温度波动,降低田间杂草密度,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生物活性等作用,可促进下茬作物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实现化肥的部分替代。多年平均可实现秸秆有机替代化肥10.2%-18.5%,降低成本10%左右,增产5.8%-11.4%。
三、技术要点
水稻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流程:机械或人工收获→秸秆粉碎或整株秸秆→田块适当落干(冬水田保持淹水)→均匀覆盖→田间种植管理(每隔2-3年深耕深松一次)→下茬作物种植(稻-油、稻-麦、稻-菜)。
图1水稻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流程图(一)粉碎覆盖。有条件采用联合收割机作业的地区,应安装粉碎装置,农作物机械收获和秸秆粉碎抛撒覆盖一次完成作业。秸秆经收割机粉碎后应均匀抛洒覆盖,秸秆粉碎长度一般5-10cm。
(二)整株覆盖。采用整株覆盖还田作业方式的,稻谷人工收获时,将秸秆均匀方向一致顺铺在稻桩行间,开厢或宽窄行种植水稻的可将秸秆均匀覆盖于厢面或宽行中。
(三)田间控水。采用粉碎或整株覆盖还田方式,在覆盖作业时要求田块落干无明水,但应保持土壤湿润,既避免秸秆覆盖后随水漂浮,也促进秸秆吸收土壤水分和初步分解。
(四)化肥减施。秸秆本身含有一定量的氮、磷和钾等养分,在田间腐解过程中将逐步释放出来。水稻秸秆覆盖还田后,根据稻草养分平均含量和覆盖还田的养分释放率情况,种植下季作物可较秸秆不还田少施1.29~1.68kg/亩N、0.52~0.62kg/亩P2O5、4.67~5.33kg/亩K2O的化学肥料。
(五)田块管理。田块秸秆还田总量以收获后本田实际秸秆数量为宜,秸秆粉碎覆盖和整株覆盖还田的都应均匀分布,防止田块局部过量还田。采用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的,宜每隔2-3年深耕深松一次。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合理的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对当季水稻秸秆加以利用,能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改善稻田土壤耕层条件,有利于实现稻田秸秆循环高效利用和绿色生产。
四、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于成都平原考虑下茬作物免耕种植的区域和部分经济作物种植区(如大蒜、中药材等),以及川中丘陵区和盆周山地区一季中稻、中稻-再生稻种植区域。
五、注意事项
当季作物病虫害较严重的田块建议秸秆不还田,离田妥善处置,同时对田块的杂草也要清除,可根据需要用除草剂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