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梁先森!

在亲朋好友中,我自以为是读书比较有出息的一个,因此也总爱对大家建议和说教,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最后常常造成“大人怨,小孩躲”的局面。
确实,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陷入一种执念,那便是试图用道理去说服他人。
我们满怀热忱,以为真理在握,只要将那一条条逻辑清晰的语句抛出,就能让对方心悦诚服。
然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世界上最愚蠢的行为,或许就是不停地跟别人讲道理。
位置不同,少言为贵。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独特的人生坐标上,有着不同的经历、责任与立场。
职场中,老板关注的是企业的整体运营、利润增长,而员工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工作强度、薪资待遇。
当老板要求员工加班以完成紧急项目时,员工心中满是疲惫与抱怨。
此时,若老板一味强调公司的困难和项目的重要性,而员工不断诉说自己的辛苦与生活的压力,双方只会陷入无休止的争执。
因为他们所处位置不同,看到的风景、感受到的需求截然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少言并非冷漠,而是一种理解与尊重。
老板若能体谅员工的不易,给予适当的激励与关怀;员工若能站在老板的角度,明白公司的危机,这场矛盾或许就能化解于无形。
认知不同,不争不辩。
认知如同我们内心的滤镜,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一个从小生活在城市,习惯了便捷生活与丰富娱乐的人,很难理解一个在偏远山区,为了一口干净的水、一顿饱饭而辛苦劳作的人的想法。
当城市人向山区人描述国外旅游的精彩,山区人可能一脸茫然,甚至觉得那是浪费钱。
反之,山区人讲述如何在艰苦环境中生存的经验,城市人或许也难以体会其中的艰辛与智慧。
这种认知的差异,不是靠争论就能消除的。
不争不辩,不是认输,而是懂得每个人的认知都是由其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塑造而成,尊重这种差异,才能让彼此的交流更加平和。
三观不合,浪费口舌。
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三观构成了我们内心的核心。与三观不合的人交流,就如同鸡同鸭讲。
一个视金钱如粪土,追求精神富足的人,无法与一个将物质财富视为成功唯一标准的人达成共识。
当他们讨论人生追求时,一方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另一方却认为这是没有上进心的表现。
无论怎样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都只是在对牛弹琴。
此时,与其浪费口舌,不如保持沉默,寻找那些与自己三观契合的人,共享灵魂深处的共鸣。
人生短暂,我们不应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讲道理上。
学会在位置不同时换位思考,在认知不同时包容接纳,在三观不合时求同存异。
如此,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和谐;少一些疲惫,多一些从容。
让我们以智慧为舟,以理解为帆,在人生的海洋中悠然前行,去遇见那些真正能与我们同频共振的灵魂。
上帝指着一陀屎说那是黄金 那就是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