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垒磊
我们常常听说一个叫“认知”的词,还有一个叫“高维认知”的词,懂不懂的人都能扯上两句,所指各有不同,因为还没有人对这两个词给出过一个大家都信服的定义。我在7年前写过一本叫《认知突围》的书,卖了近百万册,想来对这个词的“推广”也有一些微末的贡献。
所谓高维认知,在我这里的定义,是比其他人更通晓事物之间的底层联系。我们说的“看到本质”,意思就是你看到1层,我看到0层,看到-1层——每件事都可能存在更底层的联系,但只有你搞清楚了更底层,才能推导出更为正确的规律,对表象的认识也才更深刻。还有人说你在第一层,我在第五层,他在大气层,也是一个意思,虽然一个是往下减,一个是往上加,但本质没差别,“往上加”指的是站得越高的人,越能看到事物的全貌,于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就看得更清楚——因为小框架里的事物关系,必受整体大框架规律的影响。
所以高维认知,就是谁能用更大范围正确的结论去描述现象。举个例子,塞翁失马,否极泰来,这些是不是高维?是,因为几乎任何事情都符合这个描述,本质上它们说的是大数定律,说的是概率学,说的是万物平衡之道,即任意事物都无法往极值一直发展,发展到最后一定是崩塌,然后“均值回归”,回到符合其内在规律的新平衡点——是不是又有点沾边物理上的“简谐振动”,沾边“热力学定律”,又有点像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本质上要做更大的事情,就一定要用更大范围正确的结论去指导,微观的那些细节,什么高情商,怎么与人相处,怎么拍马屁,怎么厚黑,怎么勾结,怎么时间管理,都是细枝末节——细枝末节的任何结论,都是特定时候正确,换个场景就不正确了,所以总要变,无法确定性地遵循。
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要去学硬技能类的东西?因为要糊口。而为什么有钱人的孩子要去学哲学,去学逻辑学,学概率学,学一些不能从事一线生产的东西?因为硬技能赚的“一份一份”的钱对他们来说杯水车薪,等于没有,他们需要掌控更大的盘子,就需要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遵循一些更大范围正确的结论,等待大周期和规律起作用。
比如我常常说什么是人生的主线?事业,因为它是操作系统,爱情,亲情,友情跟它都不是并列关系,即它们的体验好坏,会极大程度上依赖操作系统卡不卡,那先后主次就很明显了。如果你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总是拿一些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只言片语,什么“人不能只为了赚钱”,或者“人太冷血与动物无异”之类的东西来装点自己的大脑,那你就等于还没变成人的猴子,即你看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小范围的,你看不到它们的背后更深层的底层结构关系。
再比如我说的爱情,亲情,友情,本质上是同一种情感。你一定要说它们怎么会一样呢?对象不同,感受不同,交往方式不同,你百思不得其解,说明你不理解人性和欲望的本质,没能把更底层的东西抽出来。就像你学的是牛顿的万有引力,你深信不疑,可爱因斯坦说万有引力并不存在,它只是时空弯曲的一种表现形式,你就会很懵,明明有质量的物体是会相互靠近,也能根据牛顿的公式计算出运动轨迹,怎么就不存在呢?这就像你对爱情深信不疑,结果生物学家说,爱情这个东西并不存在,它就是欲望导致的激素分泌过程,并给你写下了一些机械的化学步骤,一下子把神秘给打破了。可你要是不具备这些知识,你从人文的角度,就永远无法真正看清爱情。
本质上获得更高维的认知,就是一个不断统一各类不同社会现象的过程,跟物理学一样,凡是统一了某些之前没统一的现象,基本都能获得诺贝尔奖,它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是极大的。而我迄今为止一直在追求的,也是这种“获得真知”的快感,但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够高,经历的事情种类不够多,没有在很多事情上都走到上层,是无法得出更正确的结论的,因为很多东西见都没见过,若是只能看到自己身边的小圈子现象,就根本谈不上归纳和普适性,更谈不上统一。这也是我多次说了很多孩子要懂得去分辨谁的建议更为正确的原因,他们的家长给的建议基本都是错的,因为以多数人的经历和成就,不可能具备拥有高维认知的基础。
认知越高维,代表越能通晓事物的底层机理,就越能心态平和地做出更正确的决策,不管这种决策是否被世人所理解和认同。
比如你当老板,你觉得要对员工好,给他们这个福利那个福利,这个请假也情有可原,那个没做好也不打紧,但员工偏偏纷纷离你而去;你觉得要业务第一,只筛选战斗力强的伙伴,赏罚分明,杀伐果断,业务上去以后反而来依附的人越来越多。再比如你做了一个外卖平台,你要人性化,要对外卖员好,你设置了更长的配送时间,以便他们可以不必闯红灯,你也不会因为配送超时而惩罚他们,结果消费者都选择了隔壁的竞争对手,因为你这儿配送太慢了。你在市场竞争中死了,外卖员去了隔壁,什么都没有改变,失败的只是你自己一个人——说明什么?说明你因为一些奇怪的道德优越感,犯了某些更高维上的错误。
如果你没有反复经历过成功和失败,就会在这里得出错误的结论,以为人心都是坏的,或者就得做恶人才能成功,其实真相完全不是这样。而被表象迷惑的根本原因,是你经历得不够多,你跳不出寻常人的人性,无法从一个高于这些事情的视角去看待先后优先级,总是困于跟员工一样的情感纠葛,被情绪影响,被别人的口水影响——你都跟他们融在一起了,你的认知维度就跟他们在同一层,只不过暂时居于一个管理和组织的分工位置,又如何能真正跳脱出他们的级别呢?
我们去庙里拜佛,佛是怎样?佛对你的求助是无动于衷的,所以拜佛卵用没有。我们假设佛就是一个通晓世间所有规律和联系的主体,类似于上帝,或者老天爷,那它就不会去干涉因果,只是你看不明白为什么我没有好报,看不明白为什么我天天拜它,它却不出手助我?很可能你的现在,就是你应得的现在,只不过你只记住了你自己当好人的时候,忘记了愚昧时做的蠢事;你要求的那些帮助,做了也未必就对你有利,也可能是害了你;你对佛的诚心,更可能是一种想以小换大的鸡贼的交易预期,只是你自我埋藏了潜意识的小心思等等,这一切都是你看了5步之内,而它站在500步5000步之外的缘故。
人就是人,人是无法站在500步之外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无法获得全部的信息,更无法处理这么多信息之间的关联,但“人”不是和“天”竞争,人是和其他人竞争——人家都看5步,得出各种盲人摸象的碎片认知,你尽自己肉体凡胎的所能,看到10步,20步,那你就赢了。
(完)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