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21日,随着“晋创谷·朔州”揭牌,山西11个设区市全部完成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布局,标志着这一省级战略提前实现“全覆盖”。作为传统资源型省份的破局之举,晋创谷正在成为山西科技成果转化高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煤都”到“科创谷”
一场资源型省份的自我革命
山西曾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中部六省排末位,国家级创新平台占比不足全国1%,省重点实验室总量也仅占全国的2%左右。为破解困局,山西于2023年启动晋创谷建设,旨在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打通科技强到经济强的通道。
其建设模式采取“示范先行、全省推广”策略:2023年12月,太原先行区率先揭牌运营,为全省提供机制探索经验;随后各市结合产业禀赋跟进,如大同聚焦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晋中专攻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大健康、现代农业,运城发力新材料、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三个重点产业,形成“一市一特色”的差异化布局。
政策“组合拳”
如何让科创种子破土成林?
为推进晋创谷建设在全省落地运行,山西为晋创谷构建了“1+5+N”政策体系:省级层面出台《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及《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科创团队及企业入驻支持政策措施等5个配套政策》,同时还配套出台各类实施细则,涵盖科技创新、产业落地、公共服务等26条具体措施;各市叠加“定制化”支持,如太原创新推行“先投后股”模式,以财政资金先行支持研发,后期转化为股权,既降低企业风险,又提升转化效率。
太原为入驻晋创谷的科技型初创企业企业免申即享30万—100万元启动资金,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推行的股权容错机制80%的容错率,为金融投资松绑,卸下企业的思想包袱;多市晋创谷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功能化”运营团队,提供工商、税务、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保姆式”服务。
数据背后的创新裂变
从实验室到产业链
截至目前,晋创谷已吸引近700家科技企业(团队)入驻,六市晋创谷科技企业(团队)2024年签订合同超4400份。2024年,“晋创谷·太原”已签署产品销售、预约采购、技术服务和技术交易合同1465份,合同总金额达4.55亿元,实现营收近2亿元。同年,“晋创谷·晋中”科技企业(团队)实现营收2.02亿元,“晋创谷·大同”申请知识产权17件,签订产品销售、预约采购、技术服务和技术交易合同30份,合同总金额3500多万元。
从区域协同到国际视野
“山西硅谷”扩容“朋友圈”
晋创谷的吸引力已突破地域限制。2024年,丹麦(北欧)科技创新中心落户太原,将引进欧洲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高层次人才等优势创新资源;山东科技大学在“晋创谷·阳泉”开展钠离子新能源电池研究转化,“晋创谷·忻州”与太原科技大学“深度绑定”;北京科技大学携手中化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在“晋创谷·大同”共建低碳胶凝材料中试线,规划年产量100万吨……这种“本地深耕+全域链接”的模式,正推动山西从能源输出地向创新策源地转型。
晋创谷的崛起,不仅是山西科技创新能力的重构,更是一场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深刻变革。我们有理由相信,晋创谷可以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这片曾经的“煤海”上,一场以四链融合为动能的创新浪潮,正澎湃而来。
整 理 / 巩彦翡
编 辑 / 韩暖晴
审 核 / 巩彦翡
资料来源:央广网、科技日报、山西日报、太原日报等
来源:山西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