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生活着大约11万的东干人。所谓的“东干人”,其实是苏联对他们的称谓,东干人虽然身居海外,但是多年来他们一直认为自己其实源自中国。如果追溯源头的话,这些东干人大概可以分为两大支,一支是源自陕西的东干人,他们的人数在4到5万;另一支源自甘肃,人数大约在5到6万。
东干人使用的语言是由陕西话和甘肃话混合的语言,语调中西北腔浓重。上世纪40年代后,一批东干族的作家以这种语言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比如下面这首东干诗人索尊实的诗,其中就有大量的陕甘方言词汇:爷、俊美、着呢、叫唤……
另外,东干语中还有大量古汉语的词汇,比如大人、衙门、联手、婆娘、画押等等,他们甚至没有“总统”这个词,他们一直都用“皇上”称呼总统。
除了语言,在生活习俗方面,东干人也大量保存了一些陕甘或者西北的习俗,比如他们的餐具是筷子,他们的主食是面食,比如面片、卤面、凉粉等。在婚嫁方面,他们也闹新房、讲究嫁妆彩礼和“六礼”。结婚时,新郎的穿着是晚清样式的蓝色长袍马褂和礼帽,新娘的打扮是绣花大襟长袍,大披肩,绣花鞋。甚至在生育方面,他们仍保留着一些旧中国的思维,比如他们的歌谣中唱到:一儿一女活神仙,无男二女心不甘……不论怎么看,他们都像是一支晚清中国的遗民。
那么这支晚清的遗民是怎么迁移到中亚去的呢?学界一般认为,他们在历史上经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迁移,第一次迁移发生在1862年到1878年的陕甘之乱后,当时他们先辈被左宗棠击溃,只能分成三支,穿越天山进入沙俄境内,然后形成聚居。第二次迁移发生在1881年的《伊犁条约》(也称《改订条约》或《圣彼得堡条约》)之后,简单来说就是1877年,左宗棠收复了新疆,而在1878的谈判中,大臣崇厚却在威逼利诱下私自签署了于清朝不利的条约。1880年,69岁的左宗棠抬棺出征,决心与之一战,清朝却因受到恐吓将之调回。
好在这时沙俄和其宿敌奥斯曼帝国打了第十次俄土之战,沙俄国力不济,为重新谈判创造了条件,此时“外交天才”曾纪泽赴俄修订了之前的条约,并签订了新的条约也就是《伊犁条约》。根据新的条约,伊犁地区的百姓可以选择继续留在伊利或者迁到沙俄,一番精心操作之后,大约有10万人在强迫利诱等方式下完成了迁移,这十万人中,有相当多的陕甘之乱后的溃兵。这就是东干人的第二次迁移,迁移到异国的他们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一些融合,他们并被苏联人命名为东干人。
陕西师范大学的王国杰教授是国内研究东干族的第一批人,他将其研究成果写成了《东干族形成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书。上世纪90年代,王国杰赴乌兹别克斯坦进行调查时,一位东干老人向他询问他是不是大清国那边来的,还问左宗棠的人还在不在。这件事让王国杰印象非常深刻。
什么叫被迫,杀人放火跑出去的
一群暴徒,和中国没什么关系!
左公威武
这是给这群刽子手洗白啊
一群刽子手杀完人跑到国外去了
伊化的暴徒,就该人道毁灭。[得瑟]
幸好跑到俄罗斯去了,要是还在中国肯定还要捣乱!
这群恶贼,应该赶尽杀绝,他们就是想毁我黄帝陵的恶贼
叛国逆贼,中国跟你们没关系
左公及其追随者,永垂不朽,流芳百世
西北据说损失人口上千万,吃饱了撑的,好好的日子不过,杀起人来了
应该在陕西新疆甘肃青海重要地点树立左宗棠雕像!
判国回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得而诛之
他们祖辈造的孽,他们十辈子都还不清。
洗白文
全部干掉
左公千古~
一群养不熟的狗
勿忘历史
非我族类其心可诛
叛国者,逆贼。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