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背后的大时代:唐、蕃战争里的王维

噩噩文化 2025-01-19 03:18:43

阳关遗址 | Google 文化与艺术

唐、蕃再燃战火,起因是吐蕃西击小勃律。这个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地区,地处丝绸之路南道。

吐蕃不敢跟李隆基来劲了,只能去找好惹的开拓,比如小勃律。随后小勃律遣使来大唐告急,李隆基通知吐蕃罢兵,吐蕃不受诏,直接攻破了小勃律。

李隆基怒了。

《往五天竺国传》关于勃律的部分 | 唐.新罗.慧超

但勃律地区实在鞭长莫及,李隆基正怒着呢,有人递来了枕头。当时,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入朝奏事的佐吏孙诲看到了获取富贵的机会把自己的上司给卖了,上奏吐蕃此时没有准备,如果发兵偷袭,一定能获胜。

为什么说这小子把他上司给卖了呢?因为之前唐蕃双方在凉州地区树栅为界,置守捉使,崔希逸对吐蕃大将乞力徐说:“两国和好,何须守捉,妨碍耕种放牧,咱们都把兵撤走吧。”乞力徐道:“您是忠厚长者,但恐怕朝廷未必如此,万一将来有人拿我们当了战功杀我一个措手不及到时候我可没地方后悔。”

但崔希逸还是天真地觉得友谊能地久天长,在多次沟通下,乞力徐终于同意,双方杀白狗为盟,各自去掉守备。结果仅仅过了一年,两国就因为打小勃律这事闹翻了,崔希逸就这样被自己的手下孙诲给坑了。李隆基听说凉州的吐蕃军无守备后派内给事赵惠琮跟着孙诲前往观察。

小勃律位置图 | 维基百科

赵惠琮到凉州后直接矫诏命崔希逸偷袭吐蕃,崔希逸不得已而从,大破吐蕃,杀获良多,赵惠琮、孙诲皆加厚赏,吐蕃自此又绝了朝贡。

事后,崔希逸因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一直痛哭不已,在军中也渐渐没了威信,后迁为河南尹,据说回到京师后与太监赵惠琮都见到了白狗索命,不久就都死了,孙诲也很快获罪被杀。

王维 | 唐才子传.元.辛文房.撰.五山版.日本南北朝刊本

关于这次背盟偷袭还诞生了一首诗,即王维的那首著名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飞燕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首今天去西北旅游必背的自媒体名诗就是在此战后,王维被皇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派来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时写的。古往今来人们分析这首诗时,只是听到了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的苦闷,其实吐蕃更苦闷,政治上过家家的崔希逸更是苦闷地连诗都没脸写。

王维 | 宣和画谱.元大德六年吴文贵杭州刊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时入侵,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塞防守,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以扩张领土。开元、天宝年间,有很多诗人加入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在王维的诗集中,这一类诗篇并不多,而同时代的诗人高适、岑参和王昌龄,却专以边塞诗著名。

王维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出使塞上,在凉州节度使崔希逸幕府中任判官,其间写下《使至塞上》。

〽️单车:使者的代称。

首联中的“单车”、“属国”,都是“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够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现在广东一带管自行车叫“单车”,街边一片片的黄色的叫共享单车。

〽️属国:外交官的代称。

“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古地名。

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

讲明白这三个名词,这一联诗就容易懂了。两句十个字,意思是说使者要到边塞上去,已经行过居延,进入了胡地。上下二句,实在是重复的。既用“单车”,又用“属国”,“过居延”就是“向边”。

颔联是说使者过了居延,就象滚滚尘沙一样出了汉家的边塞,又象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着地上飞卷的尘沙,现在江南人还把随风卷地而来的尘土叫作“蓬尘”。“出汉塞”和“入胡天”,也犯了合掌之病。

颈联二句,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大漠、长河、孤烟、落日,出现了绝对几何性的图案。

结尾一联说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一问,才知道都护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山呢。萧关在今甘肃省固原县,唐时是防御吐蕃的军事重地。燕然山,即杭爱山,今属外蒙。汉时大将军窦宪征伐单于,曾进驻燕然山并勒石。

〽️都护:汉代官名。西域都护是守卫天山南北两路的最高军官。

阳关遗址 | Google 文化与艺术

王维这首诗的主题是描写当时西域领土的广袤。过了居延,已经出了汉代的边塞,可是现在却还是大唐的领士。再向前走,到了萧关,才知都护(当时是节度使)的驻扎地还很远呢。这样看来,唐代的边塞比汉代向西扩张了几千里。

但是,王维的地理概念,似乎有错误。萧关在东,居延在西。如果过了居延,应该早已出了萧关。王维另外有一首《出塞作》,自注云:“时为监察,塞上作。”此诗第一句就说:“居延城外猎天骄。”可知他曾到过居延,不知为什么这里却说过了居延,才出萧关。至于燕然山,更不是西域节度使的开府之地,王维用这个地名,恐怕只是对当时的节度使恭维一下,比之为窦宪。

这最后一联,非但用燕然山,使人不解,而且这两句诗,根本不是王维的创作,他是抄袭虞世南的。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诗云:“前逢锦衣使,都护在楼兰。”在楼兰倒是符合地理位置的。

玄宗时期吐蕃、南诏位置图 | 网图

此次唐蕃再起波澜不管怪谁吧,反正是又打起来了,也就是在这一年,一个小政权牢牢地抓住了飞升崛起的窗口期。李隆基册封了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

〽️南诏国

蒙归义祖先本是哀牢夷,居住在姚州之西,东南接交趾,西北接吐蕃。那边称呼部落为“诏”,共有蒙舍、蒙巂guī、越析、浪穹、邆赕、施浪六诏,六诏兵力相当,因为云南地区的千沟万壑不能统一。蒙舍在最南,也因此称为南诏,估计大家对它的熟悉大部分都应该来源于《仙剑奇侠传》里的赵灵儿。

唐高宗时,蒙舍细奴逻首次人朝,而其东北面的浪穹、邆赕、施浪、越析等部经常与吐蕃一起侵扰唐地,大唐不得不跨过浪穹、越析等部去扶持南边的蒙舍和蒙巂。

大国的扶持不是闹着玩的,到了蒙舍细奴逻的重孙子皮逻阁时代,南诏已经成为最强的部落,另外五诏衰微。皮逻阁在一次次帮大唐干活中与大唐关系越走越近,一次以破河蛮之功贿赂王昱,请求完成六诏一统,王昱为之奏请。

当时恰巧赶上大唐与吐蕃又闹掰了,最终李隆基批了,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赐名蒙归义。

到了杨国忠派兵去灭南诏国的时候,又诞生了一首名诗,叫《兵车行》!

扩展阅读:盛唐:从王维到杜甫

江干雪霁图 | 唐.王维.日本私人收藏

参考书目:

渤海小吏《大唐气象》

施蛰存《唐诗百话》

蒋勋《唐诗》

0 阅读:0

噩噩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