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死本是千古冤案,身后平反,侮辱性极强

水晶面包 2022-05-20 11:02:29

公元1630年9月22日,崇祯皇帝以投敌叛国罪处死蓟辽总督袁崇焕。袁崇焕享年47岁,本是男儿报效祖国最好的年纪,却成为自己一直效忠皇帝的刀下冤魂。崇祯皇帝处死袁崇焕,简直就是自毁长城。

14年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亡。临死前他是否后悔过,错杀袁崇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崇祯杀袁崇焕,的确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公元1627年,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由于天启皇帝的儿子全部早夭,最后确定继承人为其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面对千疮百孔的大明江山,崇祯皇帝将自己当作明朝的救世主,每天兢兢业业,事必躬亲,想扭转这破败不堪的局面。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身为皇帝勤奋固然重要,但是知人善任的能力,才是帝王最应该具备的。一个国家的皇帝大事小事两手抓,大臣们啥事儿都得等皇帝裁断,根本就不是长久之计,但是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好像并不能相信任何人。

崇祯皇帝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大太监魏忠贤拉下马,魏忠贤自知没有活路后上吊自杀,崇祯皇帝并没有因此放过他,而是将魏忠贤的尸体肢解之后,将其头颅悬挂在河间府。虽然魏忠贤是咎由自取,但是崇祯皇帝这种行为,还是透露着骨子里的残暴。

而袁崇焕的死及其死法,又一次将崇祯皇帝的多疑与残暴展露得淋漓尽致,他对袁崇焕最终的处理结果是,比死刑残忍百倍的凌迟处死。

也许一开始袁崇焕既没有料到自己从文官,摇身一变成为武官,而且还是让后金闻风丧胆的将军,更没有料到自己的结局,是被提拔自己的皇帝处死。

袁崇焕在战场上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的克星。因为努尔哈赤的不败传奇,就是被袁崇焕打破的,在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不但战败,而且还身负重伤,不久在无限懊恼中身亡。

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上位之后,以为自己可以替父亲报仇雪恨。然而事与愿违,他与袁崇焕连续三次交手。均以失败告终。此刻皇太极深知在战场上,自己根本不是袁崇焕的对手。于是皇太极想到用反间计处理掉袁崇焕,结果证明这一招非常简单有效。

其实早在努尔哈赤作战的时候,最喜欢用的战术便是里应外合。每次大战之前,都先派一部分心腹潜伏到敌人城中,等到自己领兵攻城之际,来个里应外合。这样的战术一直攻无不克,但是遇到袁崇焕后却失灵了。

要说军事才能,皇太极可能还比不上其父亲努尔哈赤,但是比起心机,绝对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皇太极眼看自己不是袁崇焕的对手,决定让明朝的皇帝替自己收拾袁崇焕。于是不吝惜重金,收买紫禁城中的太监,太监收到钱之后很是卖力,天天跟崇祯皇帝说袁崇焕要谋反,这对多疑的崇祯皇帝很奏效,崇祯皇帝对袁崇焕越来越不信任。

公元1629年,皇太极自知打不过袁崇焕,特意绕过袁崇焕设置的防线(山海关、宁远、锦州),举倾国之力,直接攻打北京城。袁崇焕知道京城有难之后,带领九千骑兵,马不停蹄地来解北京之围。

事实又一次证明,皇太极依然不是袁崇焕的对手,进攻北京以失败告终。但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已经初步达到预期效果。

皇太极退兵之后,崇祯皇帝以商议军饷为名,召袁崇焕一个人入城。袁崇焕的手下隐隐感觉到不安,劝说袁崇焕要小心,此次入城可能并不那么简单。但是袁崇焕不以为然,还是孤身一人入城。

值得一提的是,袁崇焕进城的方式尤为可笑。北京的诸多城门紧闭,城墙上的士兵从墙上顺下来一个竹筐,袁崇焕坐着这个竹筐入城。由此可见崇祯皇帝非常害怕袁崇焕带一兵一卒入城,入城后崇祯皇帝的确在等着袁崇焕,但是不是商议军饷,而是不等袁崇焕辨别分毫,直接判了袁崇焕叛国通敌的罪名,随后立即压入锦衣卫大牢。

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一旦进入锦衣卫监牢,就意味着九死一生。锦衣卫大牢一年不管春夏秋冬,只吃冷饭,牢房中更是冬天没有棉被,而夏天却强行给人盖棉被。更不用说那些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的刑罚。

袁崇焕入狱的第二年,公元1630年9月22日,崇祯皇帝决定这一天处死袁崇焕,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死刑,是凌迟处死。这一天北京城内异常热闹,因为全北京城的百姓,跟他们的皇帝一样,都认为袁崇焕是明朝的罪人,全城的人都为这个通敌叛国的人即将判刑而欢呼不已。

袁崇焕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痛苦中,与世长辞。袁崇焕死后更为悲凉,妻子和胞弟都被发配,查抄家产。很难想象身居高官的袁崇焕,竟然家徒四壁。袁崇焕可是已经官拜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的肱骨大臣。

因为袁崇焕是罪臣,所以他死后没有人敢光明正大地祭奠他,一直到明朝(包括南明)灭亡,袁崇焕都是罪臣的身份。直到清朝乾隆47年,才给袁崇焕平反,此时距离袁崇焕之死,已经过了152年。虽然此时清朝的爱新觉罗氏坐拥江山,但是对于袁崇焕而言,终归是仇家。

袁崇焕为了大明的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惨遭凌迟处死的结局。百年之后,却被自己的死敌的后代,给予平反,真的是既有讽刺性、又有侮辱性。

假使崇祯皇帝从头到尾始终相信袁崇焕,袁崇焕可以多为大明守护几年江山,也同样无力改变明朝走向灭亡的结局,但是至少不会来得那么快。所以说明朝后期走向灭亡,既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