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浓眉大眼的信托们没法刚兑了

董希水 2025-04-04 03:08:36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信托行业,曾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万能牌照”,凭借高收益、刚兑承诺和灵活的业务模式,一度成为高净值人群的财富“保险箱”。然而,这一光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迅速褪色。2025年3月,央企背景的中航产融宣布拟主动退市,其二级子公司中航信托因多款产品延期兑付陷入漩涡。这只是冰山一角,从四川信托停业重整,到华澳信托因违规刚兑被重罚400万元,再到XX信托40%理财经理被裁员,信托业正经历一场由刚兑文化反噬引发的系统性危机。

刚兑的本质是风险转移而非消除,击鼓传花而已。

过去十年,信托公司通过资金池和刚性兑付“借新还旧”,用高成本资金追逐高风险资产,表面上维持了“零违约”神话,实则将风险层层堆积。当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等行业暴雷,底层资产收益无法覆盖刚兑成本时,资金链断裂便成为必然。说到底,刚兑这玩意儿就是个“甜蜜毒药”。信托公司当年拍胸脯说“保本保收益”,其实就是在玩“借新还旧”的击鼓传花。经济好的时候,地产、城投这些项目还能赚点钱堵窟窿,现在房价跌、企业躺平,底层资产成了烂账,信托公司自己都被刚兑压得喘不过气。这行业要是再不甩掉“刚兑包袱”,怕是真要集体领盒饭了。

这场危机不仅是行业浮躁文化的代价,更是对“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初心的背离。唯有打破刚兑依赖、回归信托本源,行业才能浴火重生。

爆雷潮与信托业的三起三伏

信托行业这十几年啊,简直就是金融圈的“爽文男主”——靠着一张万能牌照,搞刚兑、玩资金池,把高净值客户的钱袋子哄得团团转,自己赚得盆满钵满。可如今经济一降温,这“男主”直接变“炮灰”了。

爆雷潮是从个案到系统性风险的蔓延,近年来,信托业爆雷事件从零星个案演变为行业性危机首先是四川信托2023年因资金池产品停兑陷入停业,涉及资金超3000亿元,历经四年重组后由地方国企接盘。再是此次ZH信托多款产品接连逾期,如“天XXXXX11号”延期至2026年,“天XXXXXX6号”二次违约,底层资产多与暴雷房企挂钩。至于民营信托更是集体崩塌,AX信托、SC信托等因资金池暴雷裁员,理财经理从“金领”沦为“弃子”。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刚兑承诺倒逼资金池扩张,底层资产风险失控后反噬信托公司。

要说刚兑文化的兴衰史,必须提到2000年以后信托业的三起三伏。可以说信托业是在经济繁荣期培养起来的金融大宝宝,虽然年纪是不小了,但是宝妈特质明显,除了监管红利外自身无论是渠道销售能力还是风险识别能力都很弱,所以刚兑文化本质上还是对监管和股东的依赖,自身行业能力急需增强。

信托第一起(2007-2012),政策松绑催生“黄金十年”。信托资产规模从0.94万亿飙升至7.47万亿,房地产和政信项目成为主力,刚兑文化初现。

信托第一伏(2012-2018),监管收紧与风险暴露。中诚信托“诚至金开”30亿兑付危机敲响警钟,但刚兑仍通过资金池和股东输血维持。

信托第二起(2018-2021),资管新规下的虚假繁荣。信托公司以“非标转标”为名继续扩张资金池,房地产信托占比一度超50%。

信托第二伏(2021-2023),房企暴雷引发连锁反应。恒大、融创等项目逾期,中航信托等央企系公司亦难幸免。

信托第三起(2023-2025),转型口号下的垂死挣扎。《信托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出台,但多数公司仍陷刚兑惯性,终迎中航产融退市等标志性事件。

三起三伏的背后,是行业对规模与刚兑的路径依赖,以及对经济周期的盲目乐观。

经济下行周期中的刚兑困局是短视文化的必然

收益和风险根本对不上号,信托公司当年给投资人画大饼,“年化7%!保本保收益!”结果自己算账发现,要想赚出这7%,得去投年化12%以上的项目。放眼全中国,除了房地产、矿产这些刀口舔血的买卖,哪还有这么高收益?这就好比让小学生做高数题,底层项目明明只能赚5%,非要承诺给投资人7%,中间的窟窿要么靠借新还旧,要么靠股东填坑。等到地产崩盘、城投违约,信托公司只能两手一摊:“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刚兑逻辑的致命缺陷是收益与风险的错配,信托业长期陷入“高收益承诺—高成本融资—高风险投资”的死循环。首先是资金成本畸高,信托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5%-7%,远超银行贷款利率,倒逼公司追逐房地产、城投等高风险领域。其次风险定价失灵,刚兑文化让投资者忽视风险,信托公司为留住客户被迫兜底,风险准备金和资本金被逐步侵蚀。最后是期限错配加剧,资金池模式下,短期滚动发行产品对接长期非标资产,一旦流动性收紧或资产贬值,兑付危机一触即发。其中典型案例,中航信托“天颢21A006号”对接融创西南项目,展期后仍逾期,最终靠股东中航产融输血,但后者自身净利润已下滑13%,退市成为断臂求生的无奈选择。

信托一个怪现象,经济好的时候,信托公司全员暴富。经济一差,从上到下集体装死。刚兑?不存在的,只有“刚跑”。这是畸形考核文化,规模崇拜与风险漠视。信托业长期以“人均利润”和“管理规模”为荣,这是极不科学的,形成扭曲的激励机制。首先是理财经理的困境,基层员工背负销售指标,被迫夸大收益、隐瞒风险,甚至自购产品,最终成为刚兑牺牲品。更容易导致高管层的短视,HA信托董事长在退任前领50万元罚单,反映部分公司为短期业绩纵容违规刚兑。最终导致监管套利盛行,通过“非洁净转让不良资产”“虚假报表”等手段掩盖风险,直至罚单揭露真相。

当经济下行击穿资产收益时,风险如多米诺骨牌传导,行业“大而不倒”的幻觉破灭。出路是必须打破刚兑依赖,回归“受人之托”的本源。

信托业的危机,是刚兑文化与经济周期共振的必然结果,亦是行业重生的契机。当“央企信仰”“高收益神话”相继破灭,唯有抛弃短视投机、坚守受托人定位,才能走出困境。正如中航产融退市公告所言,“在做好风险化解的前提下谋求经营发展”,这场刮骨疗毒式的调整,或许正是信托业走向成熟的成人礼。(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0 阅读:0

董希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