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东16地市陆续公布了2024年GDP成绩单。
从GDP增速,9座城市GDP增速跑赢了全省(5.7%),东营、滨州等传统制造业大市表现优异,增速位列前两名,烟台和潍坊继续呈现良好复苏势头,济南和日照增速位列全省倒数第一,低于全省增速0.3个百分点。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GDP体量4000亿以上的城市中,仅有济南和淄博两城GDP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从对全省GDP贡献度来看,两座城市显然还要更加努力。
1
在山东16地市中,烟台和潍坊2024年的表现格外亮眼。
作为山东第三个GDP万亿城市,2024年,烟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82.8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增速仅次于东营、滨州和枣庄。
潍坊GDP首次突破八千亿大关,达到8203.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9%。
两城的强势表现,一方面源于在高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领域的迅猛发展。
烟台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2.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6.9%,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40.3%。包括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一期、潍柴一比亚迪新能源动力产业园一期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成投产。
潍坊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82%,高于全省8.02个百分点。
以元宇宙产业为例,2024年,潍坊成立总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元宇宙产业基金群,潍坊市元宇宙产业集群入围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
据潍坊市人民政府官网透露,潍坊市计划到2026年,将元宇宙产业规模扩大至3500亿元。
另一方面,得益于两城在过去一年里在招商引资领域的大爆发。
2024年,烟台和潍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是3.2%和4.1%。
以潍坊为例,1月16日,潍坊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2024年潍坊签约项目数、立项投资额、内资到位资金等多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新签约投资过5亿元项目230个,其中,投资过50亿元项目7个。
作为全省“领头羊”,青岛表现中规中矩。
2024年,青岛GDP总量突破1.6万亿元,达到16719.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从增速看,青岛与山东持平,高出全国0.7个百分点。
整体看,2024年,在山东省的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胶东五市,除日照外,GDP增速均跑赢/持平全省。
2
东营、滨州、菏泽跟济宁等腰部城市,同样有着出彩的表现。
其中,东营以6.5%的GDP增速,再次领跑全省。而且,东营对德州的领先优势从2023年的194亿元(按2023年五经普数据计算),扩大至2024年的近260亿元。
滨州一改低迷,在2024年迎来“反弹”。6.2%的GDP增速位列全省第二,仅次于东营。
2024年,滨州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以招商引资为例,2024年滨州新签约实体产业项目460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达1500亿元、增长23%。其中实体项目到位资金突破千亿元。新签约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分列全省第1位、第3位。
东营、菏泽、济宁同为石化产业大市,三城的快速增长,与全国愈加强调石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石化产业对东营和菏泽的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愈加明显。
在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争取东明石化炼化一体化、东营港PX上游配套等项目获批实施”被列入2025年重点工作。
据了解,东明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建成之后,东明石化的油化比将由现在的5:5调整为3:7,菏泽全市化工产业规模也将由2024年2200多亿元增至4,000亿元,将拉动菏泽市GDP大约在4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三市在传统优势石化产业基础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也在聚能起势。
2024年,东营的新材料、医药等产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海科ABS树脂、垦利石化特种树脂、齐成锂电池材料前驱体等项目建成投产,华东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中船海装海上风电全功率试验平台建成投用。
菏泽已落地龙蟠科技、巨湾技研、江苏超电、海希储能等锂电项目,以及海辰储能长时储能项目等。
济宁立足山东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这一核心,按照“前端有绿色能源支持、后端有电池市场应用场景”,已基本完成电池、储能、光伏三大细分产业链条的框架布局。
目前,宁德时代在济宁的山东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时代绿能济宁市750MW风电项目等正在建设中;1.1GW国家级大型光伏发电基地暨时代绿能兖州一期250MW光伏发电项目已于去年2月成功并网。
同时,依托自身京杭运河的港口优势,济宁携手宁德时代、中集集团、武汉理工大学联手打造了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积极发展新能源船舶产业。
去年8月,济宁能源旗下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京杭运河首批新能源智能商品船下水,其中电动船舶便是搭载宁德时代三电系统,续航能力达240公里。
3
相比之下,济南、日照和淄博的表现逊色不少。
济南和日照增速仅有5.4%,并列全省倒数第一。
2024年,济南以13527.6亿元的GDP总量位列全国第18,较上年上升1个位次,在全国再次实现了进位。
济南身后的合肥,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达到6.1%,总量13507.7亿元。
从总量看,济南依旧领先合肥,但两者的差距已经从84亿缩减到20亿以内。
而且,合肥6.1%的增速比济南高了0.7个百分点,后劲势头迅猛。
再从对全省的贡献看,这也是济南GDP增速近四年内第三次低于全省,而且基本都大幅低于全省。
其中症结,在于2024年济南的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集体“熄火”。
先看工业,济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7%,低于全省1.6个百分点,与青岛、潍坊、烟台差距较大。
再看投资,济南的增速为0.4%,只有全省的十分之一,与烟台、潍坊相差甚远。
具体来看,2024年,济南的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2%;第三产业投资与去年同期持平。
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2%;工业投资与去年同期持平。
济南并没有公布工业投资数据,但根据2024年1-11月的数据,济南工业投资出现负增长,下降0.2%。
根据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2024年,比亚迪(济南)年产新能源整车突破36万辆。
但只靠比亚迪整车项目,显然远远不够。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集群化效应不强,济南工业发展主要靠项目招引,这便造成,一旦济南工业投资下滑、项目储备不足,其工业表现将明显受到影响。
正在与济南推进同城化的淄博同样表现不佳,2024年GDP增速为5.6%,低于全省0.1个百分点。
从淄博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淄博面临的问题在于:
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仍待巩固,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区县域发展不够均衡,城市内涵品质有待提升;公共资源配置不够优化,财政平稳运行压力较大,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依然较多;政府执行力还需提高,部分干部创新思维、专业能力不足,职能转变仍需加力。
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淄博长期以化工、建材等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成为淄博工业发展的一大绊脚石。
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淄博,近年来,围绕高端化工,进行了一系列的装置新建和升级。
近期,淄博建市以来单体一次性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总投资245亿元的中国石化齐鲁石化鲁油鲁炼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项目(简称“鲁油鲁炼项目”)开工。
据介绍,鲁油鲁炼项目建成后,将形成16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的规模,预计产生近千亿元的综合效益。
在2025年淄博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淄博在对2025年经济工作进行部署时明确提出,要做好整合提升“除法”,推动石油化工、建材等产能优化整合,做优做强高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差异化、高价值产品,实现产业转型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