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二年(公元757年),乾隆再次调集大军兵分两路攻打准噶尔汗国。与之前不同,这次清军几乎兵不血刃,最终大汗阿睦尔撒纳逃亡沙俄未果,病死异国。他的失败宣布了准噶尔汗国的命运,这个困扰清朝边疆七十余年的国家,彻底被消灭。这场长达七十年的战斗究竟为何如此残酷持久?
溯源至康熙年间,清朝在解决了内务的困扰后,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个潜在威胁。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亲自率军三次出征准噶尔,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战役发生在乌兰布通。这次战役不仅遏制了准噶尔的扩张,也第一次确立了清朝在漠北的统治。然而,康熙并未完全铲除准噶尔,因为他还需稳定中原,无法完全关注西北。这让准噶尔有了喘息的机会,积蓄力量,等待东山再起。
与此同时,雍正皇帝登基,继承了康熙的抗击准噶尔大业。雍正八年,准噶尔在漠南的腹地发动突袭,迫使清廷展开对抗。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战,虽一度让清军陷入困境,但次年光显寺一战,清军扭转形势,大获全胜。然而战争让双方元气大伤,雍正选择与准噶尔议和,暂时停战。
到乾隆二十年,准噶尔汗国内部问题频出,尤其是内部斗争和瘟疫,削弱国家力量。乾隆调集五万大军,命降将阿睦尔撒纳领军,期望一战定乾坤。而阿睦尔撒纳却在击败准噶尔末代大汗达瓦齐后,自立为总汗,引起乾隆的警觉和愤怒。面对清军的攻势,阿睦尔撒纳两次假降再反,手段高明,然而最终清军在乾隆二十二年彻底摧毁了他的力量,导致准噶尔汗国灭亡。
为何清朝对准噶尔如此执着?首先,准噶尔汗国的地缘战略地位让其难以为清朝忽视。北有积极扩张的沙俄,西有沙俄扶持的哈萨克汗国,东边则是日渐强大的清朝。三面受敌的局面,令准噶尔不得不向东扩张,以求生存和发展。
而对于清朝来说,准噶尔直指漠北,一旦攻下,不仅恢复蒙古的荣光,更威胁清朝对中原的统治。从历史上看,清朝对蒙古的统治不同于汉唐。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漠南乃清朝的基本盘,满蒙一体是清朝崛起的基石。漠南蒙古成为了清朝的战略重地,并对其推行了八旗制度。
统一漠北则是巩固这一基础的必然步骤。康熙时期清朝虽然通过几次征讨取得民族部族的效忠,但准噶尔在背地里的活动无法忽视。雍正年间,准噶尔对清朝的威胁并未根除,清军与之交战并未彻底解决问题。到了乾隆时期,准噶尔内部斗争加剧,加之瘟疫肆虐,为清朝除掉这一顽疾创造了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始于康熙,历经雍正,终于乾隆的抗击战争,不仅仅为了巩固对漠北的统治,更关键在于要阻止沙俄的南下扩展。清朝通过这场战争,不仅成功收复了对漠北和西域的控制,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沙俄的势力,维护了东部疆土的稳定。
最后,清朝对准噶尔灭国之战的辉煌胜利,不仅奠定了西北地区稳定的政治基础,也恢复了自汉唐后失去许久的西域有效控制。以阿睦尔撒纳之叛和最终被征服为例,这段历史展现了大清帝国对北疆、西疆的执念和毅力。正如历史所证明的,征伐准噶尔汗国虽历时长久,但其重要性和战略意义无可置疑。这场长达七十年的战争,最终成就了清朝在西北的霸主地位,确立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