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日,雷军在北京亦庄工厂亲手将首批小米SU7 Ultra交付给车主,现场24K金碳纤维logo的仪式感与车主的欢呼,曾被视为小米汽车“高端化”的里程碑。
然而仅10天后,武汉二手车市场已出现挂牌58万元(接近原价)的准新车,车主直言“需要一辆更适合家用的车型”。
这一矛盾背后,折射出小米SU7 Ultra的定位尴尬。该车以“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为卖点,搭载1548匹马力三电机系统,纽北赛道调校底盘,目标对标保时捷Taycan Turbo GT910。
但首批车主中,部分用户购车后才发现:极致性能与家庭需求难以兼容。一位武汉车主坦言,SUV或MPV的空间与舒适性才是刚需,而SU7 Ultra的轿跑设计、运动化悬挂在家庭场景中显得“水土不服”。
更值得玩味的是市场投机行为。早在3月初,已有车主以日租金3000元对外出租车辆,价格堪比超跑,用于自媒体评测或商业展示。这暗示部分车主购车并非出于实际使用,而是瞄准短期套利机会。当租赁热潮褪去,转手离场便成为必然选择。
性能与安全的失衡几乎同一时间,沈阳一则“交警要求SU7 Ultra车主签署安全承诺书”的消息引发热议。据称,当地交管部门联系车主承诺“杜绝飙车”“安全驾驶”,被网友解读为针对该车型的专项治理。
尽管官方后续澄清此为“高性能车安全宣传行动”但事件仍暴露出深层问题,首先是性能与安全的失衡,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在未充分适应的车主手中,极易酿成危险。
此前已有车主在城市道路飙至200km/h被查处,甚至有深夜狂飙303km/h的极端案例。
小米虽设置“新手保护模式”(300km内限速140km/h、禁用赛道模式),但300km后解除限制的机制,仍被质疑“过于宽松”。
品牌形象的风险:超速事件频发导致舆论将SU7 Ultra与“马路杀手”关联,而沈阳的承诺书争议进一步放大了公众对“技术激进派”车企的担忧。这与雷军宣称“科技紧追特斯拉”的愿景形成微妙反差。
谁需要一辆赛道级家用车?小米SU7 Ultra的困境是新兴品牌在高端化进程中面临的“用户画像模糊”问题。从产品设计看,其竞速套装、碳纤维内饰等配置,瞄准的是极客与赛道爱好者;
但52.99万元的定价与“媲美BBA豪华感”的宣传,又试图吸引传统豪华车用户。这种“既要性能标杆,又要大众市场”的策略,导致目标群体分裂。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从“参数竞赛”转向“场景适配”。当家庭用户更关注续航、空间与智能化体验时,SU7 Ultra的赛道基因反而成为负担。
一位二手车商透露,咨询该车的用户多出于猎奇心理,实际成交者仍倾向选择特斯拉Model X或理想L9等家用车型。
该如何寻找平衡点?小米汽车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蔚来EP9、极氪001 FR等高性能电动车均面临类似争议:它们为品牌树立技术标杆,却难逃“叫好不叫座”的命运。
对此,行业或需思考该如何区分“赛道版”与“家用版”,避免用单一车型覆盖冲突需求;而在销售环节强化性能车驾驶培训,而非依赖交管部门“事后补救”;
或者是能否以通过赛道日、车主俱乐部等活动,将高性能用户转化为品牌大使,而非公共道路的潜在风险源。
小米SU7 Ultra所遇风波,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新势力造车在颠覆传统时的定位迷茫。当车企以“颠覆者”姿态入场时,或许更需要回答一个朴素的问题,用户究竟为何买单?
是参数表上的惊人数字,还是生活中真实可感的体验?这个答案,将决定小米汽车能否从“话题爆款”走向“时代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