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一架载着两位美国宇航员的飞船成功飞离国际空间站。
当时他们在空间站工作已经快到了8天的时限,但是两位宇航员并没有走进舱门准备返回地球,反而继续待在舱内进行了十几天的工作。
因为飞船出现了一点问题,若是立刻返回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宇航员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甚至有可能会造成令人骇人听闻的结果,好在这架飞船只是轻微故障,并非无法修复。
但是最终这辆飞船还是没有办法正常发挥性能,将这两名宇航员送回地球,宇航员只好任由状况发展的同时做好应对措施。
然而没过多久,这两名宇航员的身体就开始出现了各种不可逆的变化,这种情况也是极具概率性的,所以必须要评估宇航员本身的身体素质是否足以承受更长时间的太空环境影响。

这两名情况中的宇航员所处的环境是国际空间站,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时候,他们每天都在进行一些科研实验,因为要取得好的科研成果,需要自己日日夜夜都住在这附近,每时每刻都关注着宇航员身体状况中的各项数据。
但是这样坚持着的时间越久,太空对自己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会越来越严重,太空中和星际之间几乎是绝对的真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各大系统不受重力影响,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首先就是体液,会因为不受重力影响而明显逐渐减少,减少以后就会出现一种名叫“直立不耐症”的症状。
因为人一直处于躺着不动的状态中,就会让心脏和血液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当躺在平躺变为坐起来的时候,心脏收缩的力度和频率就会出现明显降低的状态,血液流动速度变慢后就会造成心血管堵塞等一些并发症。
其次是在微重力环境中,还会使骨骼容易产生钙流失。
在微重力环境中,骨骼最容易出现就是空间骨丢失,这种丢失实际上是因为微重力使得骨骼在经过一定活动量之后,认为自己的生产速度远远大于消耗速度,于是将生成速度降到很低或者干脆停止生成,这是因为每次骨骼里面含有非常大量的钙元素,所以也可以认为就是钙元素减少导致空间骨丢失。
但是人类跟这些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微重力环境下工作的骨头状况还很有区别,我们人的骨头适应性非常好,所以就算减少了产量也不会咋样,但是宇航员从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只有20%的人群有这样好的骨头适应性,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结论。
除了这些之外,视力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非常长一段时间没有经过眼睛调节焦距和调节方式的时候,眼睛自身很难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拒绝近视或者散光之类的情况。

太空宿舍内有一个重要的数据就是眼底检查看看有没有异常,不然就不能允许宇航员去执行任务,但是即便如此,这一检查还是没能让宇航员们完全避开这些问题。
根据统计,有30%的宇航员都会遇见眼底改变的问题,但是在这些改变中又有些并不是非常严重的,这些并不那么严重的改变只是变得更近视、更散光。

但还有一部分比较严重的问题存在,就是眼底有一些非常明显的病变表现,比如如果眼底有出血的话,那就要立即赶紧让宇航员返回地面进行抢救,否则很可能会危及到生命安全。

这两位美国宇航员在失去飞船时顺利记录下两个人的各项数据并找到了各项数据中出现了一定问题的几个指标:
首先是内耳压力,本来应该是保持稳定,不应该出现大的波动变化,但是实际观测发现内耳压力一直在涨落波动并且幅度上相对较大。
其次是视网膜厚度应该保持相对稳定情况,但是实际变化是随着时间延长而厚度逐渐增厚。
然后是层序表面纳米要素,一个健康的结果应该是0值,但是他们记录出来竟然有四个,比健康人高出了很多倍,就可以判定为不健康乃至病变。
这是他们前往太空 355天后记下来的数据,在记下数据后,美国国家航天局派来了一架新的飞船让他们尽快返回地球,让他们回去之后进行一系列大量数据统计并且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个关于太空环境的问题报告。

这个报告让他们总结出了一些太空生活中应该监测的重要元素,也示范出了人们不能待太久太空中,否则会对身体产生很大伤害给人们警惕。

既然空间站已经发现了这么多人体的数据监测指标,那就可以通过这些指标尽量找出一些减缓太空影响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加强健身系统,在这些指标中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力学系统,这个系统想要恢复健康就必须依靠运动。
现在许多空间站都有强健系统存在,但是仍然不够发达,还需要更加重力更多样化更加完善才行。
第二种方法就是用特制宇航服来替代现在的宇航服控制人体姿态,我国现在正在探讨出来一种人工智能宇航服,这种宇航服能帮助人控制姿态,并且可以使我们的动作更标准。
像这样智力更高的宇航服就能让我们更加长时间呆在外太空工作的机会,而且不用担心姿态错误不会恢复的问题。

第三种方法就是不要长时间待在太空里面,我国现在的新空间站已经设置了医务室,这个医务室就能提供帮宇航员们做常规身体监测和急救设备。
这样即便是带着病症的人提前回去也不是无药可救,而只能看病的问题,还是可以拯救生命的,但是由于我国空间站还建成不久,所以这个医务室还不能全面使用,大概四年之后才能完全可用,我们也只能耐心等等它完全完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