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那古时,有一座名曰清风镇的地方,镇中人文荟萃,风土淳厚。镇东头有户人家,姓李名员外,家道殷实,乐善好施。李家有子,名唤李文轩,生得眉清目秀,才情出众,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时至弱冠之年,李员外便欲为文轩觅一佳偶,以继后嗣。
话说这清风镇西头,有户张姓人家,张家小姐名唤张婉婷,生得如花似玉,聪慧过人,亦善诗书,与文轩堪称天造地设。两家门当户对,李员外便遣媒人前往张家提亲,张家欣然应允。于是,择一良辰吉日,李文轩与张婉婷便结成了秦晋之好。

且说这洞房之夜,月华如练,烛影摇红。李文轩身着红袍,头戴乌纱,英姿飒爽;张婉婷身着凤冠霞帔,面若桃花,娇羞可人。二人拜过天地,入得洞房,相对而坐,心中皆是忐忑又欢喜。
文轩心中暗自思量:“吾妻婉婷,才貌双全,今夜洞房,何不以对联试其才情,增添几分雅趣?”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含笑对婉婷道:“娘子,为夫有一上联,愿与娘子共对。”
婉婷闻言,心中一喜,道:“夫君请讲,妾身愿闻其详。”
文轩站起身来,踱步至窗前,望着窗外那轮明月,缓缓道出上联:“回是口中口。”
此联一出,婉婷心中暗自琢磨:“夫君此联,看似简单,实则深奥。‘回’字之中,确有一个‘口’字,且‘回’字之形,又如口中之物,回味无穷。若要对此,须得既合平仄,又寓深意。”
文轩见婉婷沉吟不语,心中暗自得意,想道:“娘子虽才情出众,但这对联之道,亦需灵感与机缘。倘若娘子对不出,为夫便以此联为聘,让她日后多多钻研。”
正当文轩心中暗自盘算之时,婉婷忽地嫣然一笑,轻声说道:“夫君,妾身已有下联,愿夫君品鉴。”

文轩闻言,心中一惊,随即大喜,道:“娘子请讲,为夫洗耳恭听。”
婉婷站起身来,与文轩并肩而立,望着那轮明月,轻声吟出下联:“困为木中木。”
文轩一听,心中豁然开朗,赞道:“妙哉!妙哉!娘子此联,与为夫之上联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囹’字之中,确有一个‘木’字,且‘囹’字之形,又如木中之囚,意境深远。娘子才情,实乃为夫之幸也!”
且说这“回是口中口”与“囹为木中木”之联,实则暗含深意。文轩之“回是口中口”,寓意人生如回环往复,口中言语,需谨慎而出,不可轻言妄语;婉婷之“囹为木中木”,则寓意人生如囚于木中,需修身养性,不可放纵自我。二人之联,既合平仄,又寓哲理,实为天作之合。
文轩满心欢喜,拉着婉婷的手,笑道:“娘子,为夫原想以此联试你才情,未曾想你竟能对得如此巧妙。为夫心中甚是欣慰,此生能得娘子为伴,实乃三生有幸。”
婉婷娇羞地低下头,轻声道:“夫君过奖了,妾身只是偶然得之,实非才情出众。愿与夫君携手共度此生,白头偕老。”
二人相视而笑,心中皆是甜蜜无比。文轩拉着婉婷坐下,二人品茗谈笑,共话桑麻。
不知道聊了多久,二人吹灭烛火,共寝绣榻。洞房之内,烛光虽灭,但二人心中之烛火却愈燃愈旺。文轩与婉婷,一对新人,自此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共谱了一段佳话。

且说这清风镇中,百姓闻听李文轩与张婉婷之婚事,皆称颂不已。有诗为证:“清风镇上佳话传,文轩婉婷结良缘。洞房之夜对联对,才子佳人共婵娟。”
自此之后,文轩与婉婷相濡以沫,举案齐眉。文轩仕途顺畅,官至翰林学士;婉婷亦不负所望,成为文坛巾帼。二人育有二子一女,皆聪慧过人,才华横溢。李家因此成为清风镇中之望族,世代书香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