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美国公布了9月份的通胀数据,CPI同比增长3.7%,明显高于市场预期,虽然金融机构普遍不认为美联储会继续加息,但抑制通胀的思路不会变,美元利率也会长时间维持在高位。
这个结果不算好,也不算坏,明显属于一个懂得人情世故的持续通胀。
抛开2022年的这次加息周期,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共加了六次息,短则十几个月,长则两三年。
而本轮加息已经到了阶段性的尽头,美联储不是不想加,而是真的加不动了。
虽然美国政府一直强调,加息的目的是要遏制通胀,但最终是要刺破别人家的泡沫,收割对方的廉价资产。
只不过,今天这个局面却大大出乎意料,美联储的持续加息搞得全球苦不堪言,但同样也对本国经济造成了强烈的反噬伤害。
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了2.3%,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这个成绩单是相当优秀了。但比较诡异的是,美国的用电量却下降了3%。
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在增长,用电量几乎不可能下降,即便数据上有些出入也不应该这么夸张。
参考过去三年的情况,2020年,美国经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GDP下降3.5%,用电量同比下降了2.7%;
2021年则强势复苏,实际GDP按年率计算增长了5.7%,创下38年来的新高,用电量同比增长了2.7%。
2022年由于通胀压力和供应链紧张,美国经济增长了2.1%,但发电量却同比增长了3.3%。
根据美国能源署的说法,2023年美国用电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天气不好,这就有点欺负大家书读得少。
根据地理课本上的描述,今年的气候状况属于典型的厄尔尼诺现象,也就是南半球洪水滔天,北半球则高温干旱,工业和居民用电只会多不会少。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美国居民的用电量为6771亿千瓦时,同比居然下降了6.8%,你总不能说是因为气温升高,美国人干脆放弃空调改用物理降温了吧?
数据不会说谎,但人会。
用彭博社的话说,在过去的两年,美国通胀创下了40年来的新高,甚至一度超过了9%,导致美国老百姓不得不告别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衣食住行只能对半砍,这也是上半年美国居民用电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02
而另一个诡异数据是美国的就业率。
根据美国劳工部最新发布的数据,9月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33.6万人,创造了自今年2月以来的最好成绩。失业率环比持平,仍然维持在3.8%的历史低位。
单从数据上来看,美国已经逐步走出疫情阴影和供应链危机,就业市场的火爆说明美国各项数据都很健康,显然是全球资产最理想的避风港。
但根据美国媒体的统计结果,自2022年初到现在,已经有超过38万名科技行业员工被下岗,创了近二十年以来的新纪录。
企业破产案件更是提升了一个新高度。
今年上半年,美国共发生2973起商业破产申请案,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8%,截止到9月,有超过500家中大型企业申请破产,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达到10年来的最高水平。
这些企业的负债或资产规模至少为200万美元,不仅包括实业巨头,也波及金融行业。
4月,曾经最大的家居用品连锁商店,Bed Bath&Beyond在新泽西申请破产保护;
7月,百年卡车运输巨头yellow直接宣布倒闭,这家公司旗下拥有1.2万辆卡车,客户覆盖全球80万家企业,巅峰销售额高达95亿美元。
要知道,运输依靠消费市场,是最基础的社会行业,几乎不存在被淘汰的可能,所以yellow的倒闭只说明一件事,那就是美国的消费市场在萎缩,反映到进出口贸易上,那就是上半年的进口总额同比下降了6.3%。
相比之下,金融行业遭受到的苦难一点不比实业少。
截止到今年9月,已经有5家美国银行先后倒闭,直接损失超过了5000亿美元。
而造成企业群体性躺平的直接原因是债务,始作俑者却是美联储。
众所周知,自2020年疫情爆发后,美联储疯狂放水,银行利率几乎为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贷款、发债等方式拿到巨量低成本融资,三年合计新增了5.5万亿美元。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由于中美贸易战再叠加俄乌冲突、能源价格上涨的多重影响,美元没能按照传统套路流向海外,反而大部分留在国内引发了高通胀,美联储连续加息11次却只加了个寂寞,通胀虽有好转,但始终维持在高位。
如果深扒一下,你就能发现这里充满了美式幽默。
要知道,2020年的高通胀主要是因为产业链中断,导致美国无法进口到足够的商品。
但在2023年产业链得到修复后,美国依然在通胀,一是因为各国的需求和产能在下降,比如沙特石油减产,美国即便释放了战略石油储备也没办法把国内油价打下来。
二是美国政府为了制造业回流,强行提高市场补贴力度,最终导致通胀的根源由外部转移到了内部。
所以美联储的加息相当魔幻,一方面为了抑制需求、控制通胀不得不加息,而另一方为了忽悠企业赴美生产,又不得不补贴刺激需求,从而加速社会商品价格的上涨。
一加一减等于没干。
另外,美国的债务来到33万亿,已经接近债务上限,光是填补债务利息就要拿出30%的财政预算。
而2023年,美国的财政收入预计是4.8万亿美元,2024年给出的账单却高达总6.9万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还要再增发个2万亿新债,才能维持白宫明年的正常运转。
按照美国金融机构的预测,大概到了2030年,美国国债将高达50万亿,虽然听起来吓人,但多少还是低估了民主党人的格局,因为按照现在每年7.6万亿国债的增发速度,2026年就能提前实现这个目标。
如此庞大的债务赋能,只会让美元这笔烂账越吹越大,而美国政府的解决办法就是借新债还旧债,拉长通胀的时间差,通过统计魔法来维持账面经济,美元信用才不会被戳破。
这种既要又要的国策,只能倒逼美联储不断加息,结果造成大量热钱涌入美国却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除了杀入股市、债市和楼市,不愿意接盘顶雷的就趴在银行吃利息。
至于特朗普和拜登两届政府全力实施的制造业回流,短时间内很难承接这么巨量的国际资金,等于大部分热钱仍在玩资本套利游戏,而加息对于实体的伤害却越来越明显,美国实际上是在刀口饮血。
03
当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没办法独善其身。
截止到今年9月,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0.8万亿人民币,同比微降0.2%。其中进口17.6万亿元,增长0.6%,出口13.2万亿元,同比下降1.2%。
考虑到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幅度超过了5%,所以无论进口还是出口,实际还是在下降。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经历8月缓慢恢复后,9月份的出口总额环比增长了8.7%,创了年内单月新高,多家国际金融机构也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2023年预计达到5%,与官方的目标一致。
这说明中国的消费和制造业在改善,大家对于未来的预期也不再那么悲观。
但也要明白,这是一个相对缓慢且充满痛苦的过程。
因为在过去的四十年里,由于经济增长过快,中国的产业更替几乎感觉不到什么阻力,都是一口气猛冲过去。
而如今的情况却不太一样。
因为在增量市场有限的情况下,产业升级就意味着与发达国家抢蛋糕,于是刚一启动就陷入与美国的存量博弈,芯片是个导火索,背后涉及的却是整个科技产业链。
无法顺利地完成产业链切换,是中国经济遇到的主要麻烦。
所以美国加息一方面是要抑制国内的通胀,另一方面就是要抽干中国的外围活水,在极限干涸的情况,逼迫中国全面投降。
最近房地产、理财公司的接连暴雷就是美元加息所引发的一系列后果,根据网上公布的资料,这些爆雷公司涉及到的美债高达8000多亿美元,平均收益率达到6%,几乎快追上中国500强企业的利润总和。
如果下场去救,一波超级反弹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随后就要面对债务的指数级膨胀,以及一大批“许老板”的激情表演,他们可以用时间换空间,借着上涨的机会顺利套现,然后带钱跑路,只留给国内一地鸡毛。
但如果放任它们去死也很麻烦,毕竟这么大的坑没办法填,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拖,只要能维持个植物人状态就成功了一半,至于拖多久,主要看美国。
中国的尴尬就在于,新兴产业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而旧的土地财政模式也玩不下去了。
所以救市救了半天,始终缺乏一个锚点,海量的资金放在金融系统里空转,消费一直半死不活。
即便是这样,中国经济依然韧性十足,在美元持续加息的大背景下,人民币逆向降息并稳住了资本外流,甚至还把手里的美元借给濒临破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避免了被美国人血洗,还间接绕过美元系统,推动全球的去美元化。
这一招对美国来说相当疼,原本可以通过加息缩表,让发展中国家破产进而变卖资产,如今却换来一个两败俱伤。
各国虽然痛苦,但好在还没有崩,而美国却因为大量热钱涌入通胀居高不下,罢工涨薪的活动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放眼全球,各国都被美元加息折腾的苦不堪言,手里的经济牌能打的基本也都打光了,剩下的就是围绕地缘展开路线斗争。
而中美就像是在大排档里炫啤酒,两边都很强硬也很痛苦,但可以预见的是,谁先放水,谁就埋单。
从俄乌战争到巴以冲突,再到朝鲜半岛以及台海局势,美国可以同时应付两场战争,但绝对照顾不到四场。
显然,中美博弈已经到了深水区,美国人的游戏规则也正在被打破。
此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