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大学,身上都带着鲜明的城市烙印。
深圳大学从诞生起,就与深圳有一条血脉相连的纽带。
42载光阴里,深大与深圳同频共振,在时代澎湃浪潮中激荡起朵朵浪花。

深圳,是一座让梦想可触摸的城市。
从籍籍无名小县到享誉世界的经济特区,深圳仅用40余年,就走过了国际化大都市需要上百年走完的历程。
身处“改革开放之城”,传承“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深圳大学从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当年开学的“深大速度”,到第一个建立奖学金制度、第一个推行大规模勤工助学等创新之举,一路高歌猛进,留下了诸多高光时刻。

198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文批准成立深圳大学

勤工俭学制度
短短42年,深大成为“内地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国际综合排名现已提升至300余位,中国内地综合排名前30。最新ESI排名中,20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

深圳大学秉承“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紧随特区,锐意改革、快速发展,2023年,陈湘生院士在香港设立了中国工程院首个香港院士工作站;2024年,学校开内地高校之先河,率先在香港本土举办首个本科学院。

与“深大速度”相伴相生的,是长在基因里的深大创新精神。
从建校至今,深圳历史上首位引进院士、首位本土院士、首位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首位国家社科基金获得者、40余项体育竞技赛事世界冠军等均出自深大。

李清泉(左),深大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毛军发 (右),深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一所书记校长“双院士”的高校,深圳大学已形成以22位两院院士、24位外国院士,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师资团队。同时学校还建有理工类市级以上重点科研平台148个,其中“深圳大学射频异质异构集成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深圳本土高校首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深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扎根深大,学者们聚焦科学前沿,实现创新成就。
破解海水直接电解制氢这一半世纪以来的世界性难题;
使高纯锗单晶制备能力达到国内顶尖水平;
首次证实产甲烷古菌可以“吃掉”石油产生甲烷;
首次发现科学界寻找30多年的盐感受器及其作用机制,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意义重大;
为研制自主通用型相变芯片提供关键功能材料;
从国之重器到深海深空,从生命密码到材料革命……在深大,创新无止尽,科研无尽头。

谢和平院士团队
突破学术边界的同时,深大人同样致力于让更多的成果从论文中“破茧成蝶”——依托学校技术转化中心,仅2023年,深大共计转化科技成果数量667项,服务中小企业数量834家。
学生的创新种子,也在这片热土结出丰硕果实,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自2009年以来,已孵化470家学生创业企业,其中销售额或市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就有6家。
从深大走出的30余万校友中,约95%扎根粤港澳大湾区,涌现出马化腾(腾讯)、孟晚舟(华为)、周海江(红豆集团)等一大批创新创业型杰出校友。

如今,新一轮的创新创业梦想正在深圳大学生根发芽。
学校周边云集了200余家上市公司,形成独特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借助区位优势,深大与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建设了5G智能通信、基于鸿蒙系统的创新应用开发等40个微专业项目,打破学科壁垒,拓展学生专业视野。首创国内高校院士科创训练营,腾讯、华为、深重投等多位业界和投资界专家担任校外导师,指引学子们在双创大潮中破浪前行。

继承深圳“创新之城”的基因,深大正支撑起千万梦想的腾飞,成为“梦开始的地方”。
自由开放,感知“深大温度”作为“中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深大粤海校区依山起伏,内湖外海,花木繁荣,荔枝成林;丽湖校区湖山相映,建筑独特,成就读书治学的理想胜地。

粤海校区

丽湖校区
在这里,学子们可以全校范围内跨院系自由选课、自由生长;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挑战自我;泡在全年开馆的图书馆中增添思想厚度;享受130个社团活动的丰富多彩;健身房里感受多巴胺带来的快乐;书记下午茶和校长午餐会上畅所欲言;在与世界各地学子的交流中拓宽国际视野……
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间,他们触摸着未知的领域,创造出人生发展的无限可能。



如今,当我们漫步深大校园,侧耳可听潮声激荡拍岸,举目可望荔树垂绦缀红,日晷镌刻的时光在广场石阶投下碎影,文山湖畔清风揉皱碧波,抬首环顾,摩天大楼鳞次栉比,而那正是生机勃勃的深圳……本文部分素材来源:深圳大学官网、官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