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抗美援朝二次战役的东线长津湖之战,志愿军九兵团为什么在兵力占优势、地形又十分有利的情况下,没能全歼美军陆战一师?仅仅只是美军占有火力优势和空中优势?志愿军自身又有哪些问题?
图1:在严寒中坚持战斗的志愿军
【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打响,本号特刊发此文作为纪念】
抗美援朝二次战役的东线长津湖之战,志愿军九兵团为什么在兵力占优势(12个师15万人对1个师2.5万人)、地形又十分有利的情况下,没能全歼美军陆战一师?仅仅只是美军占有火力优势和空中优势?志愿军自身又有哪些问题?
实际上,在解放军内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没有将长津湖战役视作是一场胜利,因为这一战虽然收复了兴南港以北狼林山脉以东的大片土地,但是除了在新兴里歼灭了美国陆军31团支队1500人之外,长津湖地区的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简称陆战一师)以及在咸兴地区的美国陆军第3步兵师、第7步兵师、韩军第1军团等部队都从兴南港登船由海路撤至釜山。
就算是从志愿军九兵团的重围中逃脱的陆战一师,阵亡604人,伤重死亡114人,失踪192人,伤3508人,伤亡总数4418人(美军数据),占全师总兵力2.5万人的17.6%,死亡失踪的净损失只有910人,仅占全师总兵力的3.6%。这点伤亡远远谈不上伤筋动骨。
而解放军历来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衡量战斗胜负最重要的指标,长津湖之战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全歼陆战一师,所以从这点上说,长津湖之战很难说是一场胜利。
图2: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少将在美军阵亡官兵墓地
志愿军九兵团未能实现战役主要目的,全歼美军陆战一师,原因是多方面的:
客观上的自然原因是天气严寒,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而志愿军九兵团的官兵大都来自南方,没有高寒地区的防寒防冻经验,加上后勤保障困难,缺粮食缺冬装,造成了大量非战斗减员,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美军方面,装备优势明显。陆战一师编制内就有1个炮兵团(其中3个营共装备54门105毫米榴弹炮,第4营装备18门155毫米榴弹炮)、1个坦克营(装备70辆坦克),每个步兵团都编有重迫击炮连(装备12门107毫米迫击炮)、反坦克连(12门75毫米无后坐力炮和5辆坦克),每个步兵营编有机炮连(装备4门81毫米迫击炮、4门75毫米无后坐力炮、12挺12.7毫米重机枪)。而志愿军九兵团每个步兵团才有1个迫击炮连(装备6-8门81毫米迫击炮),每个师编有1个炮兵营(装备12门76毫米山炮),而且由于急行军,道路难行,山炮大部分都没有及时到位,迫击炮就是最主要的重装备了。和美军相比,差距悬殊。
另外美军还有强大的空中支援,不仅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火力支援,还空运空投补给物资,运走伤员,特别是竟然空投下两套车辙桥预制件,使得陆战一师能够修复水门桥。美军空中优势的作用在长津湖战役中是至关重要的。
图3:美国海军的舰载机为陆战一师提供了强大的空中支援
那么志愿军方面,自己有没有问题呢?当然有啦。
首先是后勤,九兵团原计划是先从驻地山东到吉林梅河口换装,武器换成苏式装备,同时服装也换成东北地区的厚冬装。但由于战局变化太快,九兵团入朝时间紧急提前,没有到梅河口就在中途改道直接入朝。这样没有能够得到充足的粮食补给,部队进入长津湖后主要都靠就地筹措,但长津湖地区本来就是人烟稀少物产贫瘠,筹措到的粮食很少,部队普遍出现断粮情况,少的断粮三四天,多的甚至断粮六七天。
冬装以前说是没有来得及发放,但根据志愿军后勤部的档案,是向九兵团发放了足额的冬装,但由于部队在开进途中,有的没来得及下发到基层部队,还有一些基层部队虽然领到了冬装,却因为要轻装,加上当时天气还不是很冷,又是在向南开进,所以就将冬装轻装了。
这样,当寒潮来临,气温骤降的时候,九兵团缺粮少衣,出现了大量冻俄减员。
老周“冰血战火”志愿军系列音频节目,包括长津湖、上甘岭、砥坪里等重大战役,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有兴趣的朋友点击二维码免费收听
其次在军事指挥上,九兵团也有多个失误。第一是预备队26军部署位置太靠后,所以当第一梯队20军、27军的攻势受挫,部队伤亡较大,急需预备队26军投入战斗时,美军大大加强了对志愿军后方道路的空中封锁,导致26军在开进途中遭遇美军猛烈轰炸,不但伤亡不小,而且开进速度大受影响,最后难以成建制投入作战,只能哪支部队赶到就投入作战,形成了零零落落的“添油”式参战,难以形成拳头。
最主要的指挥失误是主攻方向没选好。当时美军在长津湖地区主要分散在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古土里和真兴里五个点,其中新兴里是陆军31团支队;柳潭里是陆战5团和陆战7团;下碣隅里是陆战一师师部以及陆战1团第3营以及一些炮兵、工兵和勤杂单位;古土里是陆战1团第2营;真兴里是陆战1团第1营。
地理上,新兴里在西北,柳潭里在东北,然后从北往南依次是下碣隅里、古土里和真兴里,五个点形成了类似“Y”字形。新兴里和柳潭里是“Y”字母的两个分叉,下碣隅里则是“Y”字母的两个分叉和一竖的交汇处。
图4:长津湖地区地形示意图
志愿军从北向南攻,最有利的主攻方向在哪?
从地理上说,下碣隅里是“Y”字形的交汇点,也是长津湖地区公路、铁路的枢纽。从军事上说,下碣隅里是陆战一师师部所在地,也是陆战一师的后勤补给中心,还建有一个简易机场,美军后来正是通过这个机场空运来补给物资,同时空运后撤送伤员,作用非常非常大。
毫无疑问,下碣隅里是长津湖地区美军最重要的节点,是咽喉重地!
如果要是首先集中力量攻取下碣隅里,那么不但可以切断了新兴里、柳潭里两地美军的退路,同时也打掉了美军的指挥中心和后勤中心。拿下下碣隅里,对于整个战局意义十分重大。理所应当是首要的主攻方向。
但是很可惜,在现实中,九兵团的作战部署情况是:
以27军80师和81师241团、242团(共5个团)进攻新兴里;
以20军59师176团、89师、27军79师(共7个团)进攻柳潭里;
以20军59师175团、177团(共2个团)进攻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的德洞山口;
以20军58师(3个团)进攻下碣隅里:
以20军60师179团、178团(2个团)位于下碣隅里和古土里之间;
以20军60师180团(1个团)进攻土古里。
可见,志愿军主攻方向是在新兴里和柳潭里两处,分别投入了5个团和7个团。而在下碣隅里只投入了3个团,明显没有重视下碣隅里,投入的部队并不多,攻势也不猛烈。所以美军在下碣隅里的战斗部队仅有1个营又1个连的步兵、2个连的炮兵和2个连的工兵,凭借火力优势就成功顶住了志愿军第一个夜晚的进攻——而第一个夜晚是最重要最关键的。
图5:正在向美军发起冲锋的志愿军
陆战一师立即意识到下碣隅里的重要性,紧急从古土里派出由陆战1团3营G连、陆战1师第1坦克营D连(装备坦克17辆)、美陆军第7师31团2营B连和英国海军陆战队第41特遣队组成总兵力约1000人的德赖斯代尔支队,火速驰援下碣隅里。尽管志愿军在途中伏击了德赖斯代尔支队,并击毙俘虏了三百多美军,但还是有400人和17辆坦克冲破志愿军的伏击进入下碣隅里,大大增强了下碣隅里的防御力量,从而能够成功地顶住了志愿军在第二天夜晚的猛攻。
而志愿军主攻的新兴里和柳潭里方向,美军31团支队分散在新兴里及其附近几个小村落,面对志愿军的猛攻,31团支队只得仓皇突围,结果在途中被击溃,被歼灭1500人,团长被击毙,团旗被缴获,成为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唯一消灭美军团级单位的战例。
柳潭里的美军是整整2个陆战团,是美军在长津湖地区兵力最雄厚的一个节点,志愿军的进攻自然难以得手。美军发现了志愿军有围歼陆战一师的企图,而且陆战一师也处在被分割包围的危险境地,因此便决定主动后撤,退出长津湖地区,避免被志愿军围歼。
美军撤退计划是由北向南,逐步后撤,像滚雪球似的,一边后撤一边将各个分散据点的部队收拢起来。首先是柳潭里的2个陆战团撤到下碣隅里。美军2个团魏集一团,凭借强大火力,并在空中掩护下后撤。志愿军很难阻截,当这2个团的部队撤回到下碣隅里,全歼美军陆战一师的时机其实就已经失去了。柳潭里的2个团都无法一口吃掉,现在再加上下碣隅里的部队,以及从新兴里溃退到下碣隅里的31团支队的残部1500人,那就更难以将其一举歼灭了。
图6:在长津湖之战中撤退途中的美军陆战一师
之后,美军再从下碣隅里撤到古土里,会合了古土里的守军陆战1团第2营,再一起向真兴里后撤——水门桥就位于古土里和真兴里之间,在古土里以南约5.6公里。美军通过水门桥,基本上就冲出了志愿军的包围。
美军这样一路后撤到真兴里,和真兴里守军陆战1团第1营会合,等于陆战一师主力全部集结到了真兴里。而且过了真兴里,就走出了长津湖地区的山区,往南就是平原地区,拥有大量机动车辆的美军可以充分发挥机动优势,全靠两条腿的志愿军就很难追上了。
由此可见,如果战斗一开始就将下碣隅里作为主攻方向,投入5个团(甚至7个团),而在新兴里和柳潭里分别只投入3个团进行监视、牵制和佯攻,那么很可能在第一天晚上就攻占下碣隅里。只要拿下下碣隅里,新兴里和柳潭里美军就被截断了后路,完全陷入孤立,再组织围歼就会顺利很多。
当然要作出这样的部署,首先主攻位于战线中枢的下碣隅里,是需要敏锐的战术眼光和大胆的魄力,这很可能是在长津湖围歼陆战一师的关键。相比之下,首先主攻新兴里和柳潭里,在战术部署上,就明显很平庸甚至可以说是很低劣了。
如果从战役一开始就投入主力猛攻下碣隅里,长津湖战役的结局很可能会改写。即便不能全歼陆战一师,也会给予更沉重的打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网名光亭,长期从事军事战史研究,曾多次在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担任军事栏目嘉宾。出版过二十多本军事书籍,可在微店“知兵堂书店”、某宝网店“知兵堂书店”上咨询购买。现在喜马拉雅上有个人专栏“老周军事”,制作军事类音频节目。在各大视频平台都开设“老周新观察”视频号,解读军事热点,敬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