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苏”对于当下大多数人而言是个陌生的名词,什么是“乡苏”?就是苏维埃政府的基层单位乡苏维埃的简称。
1932年10月宁都会议中,毛泽东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一年之后,也就是1933年的11月,毛泽东第九次进上杭,第三次到才溪,进行调查,并通过此次调查,明确了两个重要思想:一个是乡苏维埃建设的经验,认为才溪乡乡苏制度“将使苏维埃与民众的关系更加密切,将使一切苏维埃工作的执行得着雄厚的力量”;另一个是明确了“扩红”(扩大红军)的关键在于做好发展生产和政治动员工作。
《毛泽东在才溪》全景还原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全面、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过程,影片中,很多详实的细节展现了毛泽东此次才溪调查,从一件坎肩的“衣”,到一碗没放盐盐的小鱼“食”,再到才溪当地群众家里的“住”,以及拄着拐杖深入田间地头的“行”,调研写作,与群众同吃同劳动,深刻体现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至理名言。
影片中的“真实”人物的塑造也为这次调查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苦笋嬷与她的福禄寿三个儿子、“老民政”、“才溪三莲”、 蛮牛、冯十生等等人物,涵盖了老人、妇女、干部、群众、农民、战士、土匪、儿童等方方面面,从土匪对经费的贪污,到最后的伏击;从老人将三个儿子送上战场,到全部牺牲;从妇女儿童为革命贡献力量到“才溪连”的重建,衰坑村改名发坑村等细节经过,展现出才溪人民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
影片还完整体现在中央苏区范围内作为执政党,乡苏是怎样工作的,也就是如何“执政为民”——怎样执政,怎样为民。从蛮牛的逃红到超额完成扩红,看到群众思想转变到过程,从慰问苦笋嬷,到下令让干部帮助烈士家属种田,献工献料解决军烈属的困难,展现出最早的“精准扶贫”精神——可见党、政府与群众的关系线从80年前就已经被指明。
作为一部还原重大历史事件的影片,《毛泽东在才溪》一方面让更多观众一窥风云岁月中极具意义的行动,同时也对党的波澜历史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而了解历史,才会有更多认同。
《毛泽东在才溪》在才溪实地取景拍摄,位于今日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的才溪,山川秀美,风光旖旎,石板街,旧砖房,带着浓烈的复古气息,毛泽东当年工作、生活的原址,如“才溪苏维埃政府旧址”“列宁堂旧址”等,也在片中均作为主要场景出现,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遗迹被拍摄到电影当中,为影片增色甚多。相信随着影片的上映,才溪将会迎来更多游客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