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人物】龚森:姚南望族的清廉脊梁与家风传承

余慈姚江 2024-11-27 14:56:56

在余姚的鹿亭石潭村,这片龚姓人聚居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家族荣耀,被誉为“姚南望族,侍郎故里”。这一切皆因明代村里出了一位名叫龚辉的才俊,他成功考中进士,一路官至工部左侍郎。其传奇经历与斐然政绩,化作无数传说,在当地口口相传,妇孺皆知。然而,在这耀眼光芒背后,龚辉那位勤政廉洁、执法严明的父亲龚森,却似一颗被岁月尘埃微微遮掩的明珠,鲜为人知。

龚森,字廷民,号严所,于明天顺丁丑年(1457)降临人世,嘉靖甲午年(1534)溘然长逝。他生前曾任江苏宿迁县丞,故而后人尊称其为“宿迁公”。光绪《余姚县志·赠封》对他的记载颇为简略,仅仅一句“龚森以子辉赠工部左侍郎”,便再无其他赘述。但在他曾经任职的南直隶淮安府宿迁县,龚森却以清廉勤政、勇毅担当的光辉形象,深深镌刻在当地百姓心中,备受时人推崇与后人敬仰。历次续修《宿迁县志》,都不曾遗漏他的事迹,皆称其施有德政,被供奉入祀名宦祠,还收录有《名宦少尹龚公德政记》(明万历五年《宿迁县志》)一文,文中详细描绘了他在宿迁的为官历程。

宿迁,只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小邑,却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往昔,这里迎送之事频繁,权势之人肆意侵扰,城郭残破不堪,兵备松弛懈怠。百姓们疲于劳役,困苦不堪,财用枯竭,赋税沉重。况且此地与海、邳相连,顽劣之民与凶悍士卒混杂其间。在此为官者,想要政绩斐然且让百姓长久铭记,实在是难如登天。何况龚森身为县丞,职位低于县令,权力亦有所不及,面对顽民众多、事务繁杂的局面,更是举步维艰。

龚森出身余姚,自幼便因孝友兼备、才德出众,在乡里颇具威望。铨司赏识他的贤能,知晓他有处理繁难事务的能力,于是任命他为宿迁县丞。正德十一年丙子秋八月,龚森初到任上,仅仅三日之后,便对县令恳切而言:“设立学校、培育人才,此乃等待他们日后为国效力之举,若懈怠于此等事务,乃为官者之失职。”此后,他时常关注学廪之事,救济贫困学子,资助他们的婚丧嫁娶,众多士子皆因此受益。

不久之后,乌思藏前来进贡,胡僧率领三百余艘船只,浩浩荡荡地堵塞河道而来。他们凶蛮无理,捆绑当地官吏,残暴地索取财物,致使邑民深陷困境。龚森见状,义愤填膺,毅然决然地请求将这些胡僧依法惩处。在龚森未到任之前,此地因荒年歉收而治理不善,百姓终年不得安宁。龚森上任之后,召集民众,郑重宣告:“辛勤耕种以获取食物,开凿水源以满足饮用,按时缴纳赋税贡物,此乃良民之举。若有人肆意放纵、违法乱纪,我必将依律严惩,绝不宽赦。”民众们对他既敬畏又心怀感激,一时间,道路之上遗失之物都无人拾取。上司对他信任有加,诸多事务皆交予他处理,县令也对他的才能钦佩不已,自叹弗如。

龚森在任期间,功绩卓著。他大力节减官府供给,节省财政开支;公正核定户口,平均劳役分配;优待礼待义门之家,尊崇贤良之人;敬重礼遇耆老之年者,弘扬敬老之风;积极劝勉督促农桑之事,重视农业根本;妥善养护救济孤苦贫困之人,遵循尊崇典制;认真训练民兵,讲习军事武艺;审慎详查狱讼案件,伸张正义,平反冤屈;斥责驱逐远近奸佞之人,防范奸邪之事;严格稽查官吏文牍,革除官场弊端。这些斐然政绩,皆清晰明了,值得铭记。

龚森为人清正节俭,严于律己,对待百姓却平易亲和。闲暇之时,他常与乡宦徐熙、潘滋等人相聚,询问民间疾苦。在他的治理下,政务清明,民风淳朴,宿迁县成为周边地区的佼佼者。他理政三年,始终坚守正道,抑制权势之人的不法行为。离任之时,他身着朴素衣衫,如同贫寒之士。巡抚严公兰对他的政绩大为赞赏,发文至其家中征召他再次任职。龚森虽百般不愿,但迫于无奈,只得重新出山视事。然而不久之后,他便毅然引退。听闻他离去的消息,士民们纷纷涌上道路挽留,人数多达千余。

此前,龚森之子笑斋公龚辉,以浙江魁首的身份前来探望父亲。生员王士瑜等人慕名前往,拜龚辉为师,从此,宿迁的士子文风因之发生巨大转变,渐趋纯正。时光流转,二十余年后,龚辉位高权重,官至都宪,他秉持忠廉仁恕之道,恰似龚森之家风传承,毫无偏差。士民们知晓后,相互传颂:“龚公积德深厚,故而子孙昌盛。”又感慨道:“上天定不会辜负龚公之德。”众人心中满是欣慕之情,对龚氏父子的称颂经久不衰。

嘉靖十五年丙申,督学闻人公诠依据士民舆论,将龚森擢升入名宦祠。岁月悠悠,名宦祠渐趋破败,士民们见状,大为失望。他们向郡守赵公大纲恳请修缮,赵公大纲应允,命工匠重新修葺。祠宇焕然一新之时,百姓们皆欢天喜地。士子们路过祠前,纷纷感慨:“龚公之政,毫无瑕疵,然时光久远,恐后人难以知晓,此乃吾辈之大忧。”于是众人共同商议,决定刻石立碑,以铭记龚公之德,使其事迹永不被遗忘。此次倡议之人是谁呢?乃是岁贡王子士瑜,诸生管子瑢、姜子鏊、潘子杰、高子飞、徐子锐等人。主持此事者又是谁呢?是知县魏君铎,主簿王君钺,典史叶君可,教谕马君之乾,训导高君嵩、屈君滦等人。众人嘱托陈慈撰写碑文以记之。

陈慈,宿迁人士,嘉靖七年岁贡出身,历任成都府教授、山东长山县教谕、安东卫训导等职,与龚森相交甚深。龚森身为县丞,属佐贰之职,却能入祀名宦祠,且县志中载入长篇传记,足见他当年在宿迁的口碑极佳,民望极高,影响力极为深远。

据《余姚四明石潭龚氏宗谱》记载,龚森“谋猷广大,器度轩昂,仕政清廉,风规整肃”。相传,龚辉考中进士之后,龚森便上疏请求退休。年轻的嘉靖皇帝得知此事,不禁感叹:“‘林下何曾见一人’,今见一人矣!”随即赐龚森号为“见一”,意即山林之中终于出现了一位真心归隐之人。

“林下何曾见一人”,此句出自唐朝灵澈上人《东林寺酬韦丹刺史》诗:“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此诗深刻揭露了古代士大夫的虚伪之态,他们嘴上高呼休官归隐的美妙,可山林之中却难觅其踪。

龚森辞官归田后,尽情享受着“林下宴安,泉石淡如”的闲适惬意时光。在闲居岁月里,他常常谆谆告诫子弟:“我自年少至年老,性喜廉洁,一生清白立身,幸得天地皇祖庇佑,方能食朝廷俸禄,身着官服。自初入仕途至退居林下,从未有过玷污名声之事。如今承蒙皇上恩准退休并赐号‘见一’,实乃荣幸之至。你们这些后辈,若能坚守完美节操,待退休之后,不拘先后顺序,便以‘见二’‘见三’等号依次传承下去。”

龚辉在仕途上亦是一路顺遂,历任广西按察司使、广东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巡抚南赣汀漳提督军务、右副都御使、总督漕运兼凤阳巡抚、大理寺卿、工部右侍郎等重要职位。他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始终秉持明廉仁恕、守法持正、爱民惜物的高尚品格。致仕之后,龚辉回归故乡石潭,谨遵父志,改号为“见二”,从此过着粗茶淡饭、布袍素巾的简朴生活,直至生命的尽头。龚辉膝下有四子:长子龚侯,字汝直,号明冈,被选任广东吴川县县丞;次子龚位,字汝立,号南屏,选任江西吉安府经历;三子龚修,字汝学,号石溪,先选任万全卫经历,后升任广东潮州府督粮通判,又擢升海防同知,归田后复号“见三”;季子龚僎,字汝志,号莘野,选任赣州府经历。这四兄弟虽非科举正途出身,而是依靠纳监获得官职,但他们在任职期间,皆恪尽职守,继承家族优良传统,坚守清廉品格,不负家族之名。

龚森一家三代人,始终坚守清廉品德,珍视个人名节。这种良好的家风传承,宛如一盏明灯,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仅照亮了龚氏家族前行的道路,也为后世之人树立了光辉典范,让人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铭记这份珍贵的家族精神财富与高尚品德传承。

1 阅读:1

余慈姚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