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尔高等法院3月26日的一纸判决,改写了该国政治格局——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二审被判无罪,彻底扭转其政治命运。这场持续三年的司法拉锯战,以戏剧性转折告终:李在明不仅洗脱违反《公职选举法》的指控,更为其问鼎2027年总统选举扫清关键障碍。
案件可追溯至2021年城南市地产腐败案,前城南城市开发公社处长金文基涉案金额达4300亿韩元(约合23亿元人民币),其离奇死亡引发舆论风暴。检方指控时任城南市长李在明隐瞒与金文基的关系,并在2018年地方选举中谎称土地用途变更系国土交通部施压所致。去年11月一审判决李在明1年监禁(缓刑2年),但在野党质疑这是执政党对政敌的"司法围剿"。二审法院认定,检方未能证明李在明存在主观故意隐瞒,关键证据链存在断裂。
李在明脱罪后,共同民主党立即重启对总统尹锡悦的弹劾攻势。宪法法院数据显示,针对尹锡悦的弹劾案已积压107天,打破韩国宪政史纪录。弹劾理由包括涉嫌滥用紧急戒严权、干预司法任命等13项指控。若弹劾成功,韩国需在60天内举行大选,而李在明最新民调支持率达41%,远超执政党候选人。
在野党的攻势遭遇新变数——3月24日宪法法院驳回对国务总理韩德洙的弹劾案,这位尹锡悦亲信在停职87天后重掌总理职权。韩德洙复职当日即签署行政令,要求各部门"确保政府稳定运行"。分析人士指出,作为代总统,韩德洙可能动用行政资源延缓弹劾程序。但共同民主党已启动对现任代总统崔相穆的新弹劾案,形成"双线作战"格局。
韩国社会正陷入深度分裂。盖洛普最新民调显示,42%民众支持弹劾尹锡悦,38%反对,20%未表态。这种对立在地区分布中尤为明显:光州、全罗道支持弹劾率超70%,而大邱、庆尚道反对率达65%。经济数据加剧动荡——2024年第一季度GDP环比下降0.3%,通胀率维持在3.8%高位,民生压力转化为政治动能。
外交政策成为弹劾战的新战场。尹锡悦力推的美日韩军事同盟遭遇质疑,共同民主党要求重新审查《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而在对华关系上,李在明派系主张缓和制裁,这与尹锡悦的强硬立场形成对比。值得注意的是,三星、现代等财阀近期加大与在野党接触,产业界担忧"脱钩"政策损害供应链安全。
司法与政治的缠斗仍在继续。检方已宣布将李在明案上诉至最高法院,最终判决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出炉。这场拉锯战恰似韩国政治的缩影——当司法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真相往往湮没在党争的硝烟中。而尹锡悦的命运,或许取决于他能否在宪法法院9名法官中争取到至少2张"同情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