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我们走进了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和园林面积60万平米,以市楼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出四条街道。整个古城集宋、元、明、清、民国各期的建筑风格于一体,在晋商文化土壤的孕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老城内楼宇参差,飞檐高挑,衙院深邃,庙堂森严,是一座既具县城规模,又有府城特色的中国古代城市。老城内主要有榆次县衙、榆次城隍庙等主要景点。
主要景观:
1、城隍庙
东大街北侧东段有一座始建于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的城隍庙。经过元、明两朝160余年的几次扩建,现在的城隍庙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和规模。城隍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庙内供奉的城隍神是北宋宰相寇准,是中国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的整体建筑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中轴对称,由山门、钟鼓楼、玄鉴楼、乐楼、戏台、显佑殿、后寝殿,以及东、西廊房、东、西配殿等建筑组成,总共有60多间房屋。其中,明代所建的玄鉴楼矗立在空中,檐牙高挑,重檐叠出。玄鉴楼的顶部有三个开放式空心藻井,象征着天、地、人三面宝镜,反映了天上、人间和地狱的一切善行和恶行。1999年,玄鉴楼被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评为全球最美丽的100处古建筑之一。
2、榆次县衙
县衙建筑群位于东大街北侧西段,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占地面积21000平,有“晋藩首辅”之称,是全国保留下来的唯一一个州制规模的衙署。一般县衙为三堂,而榆次县衙则为五堂。据史料记载,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为灭北汉而率兵水灌晋阳城,并州治所被毁,赵光义遂将并州治所移至榆次,于是,榆次便留下了“古并州治”的古称和五堂衙署的规制。
县衙内有一牌楼、一戒石坊、一园(西花园)、二楼(思凤楼、乐楼)、二祠(社神祠、酂侯祠)、三庙(马王庙、牢神庙、衙神庙)、三门(衙门、仪门、内宅门)、五堂(大堂、二堂、三堂、四堂、五堂)、六房(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十二院(寅宾馆院、巡捕厅院、县丞院、东小院、西小院、钱税院、主簿院、典史院、三班院、牢房院、大膳房院、小膳房院)、过厅、影壁等,共计房舍400余间。
整体布局、规模形制,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地方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的传统礼教思想,囊括了封建社会官制发展和行政管理的全部内容,是中国古代衙门建筑的精美历史范本。
3、清虚阁
位于榆次老城的南端,原名玉皇阁,俗称南阁,传说系鲁班所造。现存清虚阁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系纯木质结构建筑,二层楼三重檐,十字歇山顶,高25米,占地面积160平。底部由40根大柱支撑,坐落在高5.8米的两层台明之上,底层顶部斗拱环向重檐,成“八卦穿顶”。二层阁内供四尊佛像。阁顶铺琉璃瓦,上下两层有16个飞檐挑角。
此外,榆次老城还有思凤楼、榆次文庙、凤鸣书院、市楼等景观。
总而言之,榆次老城,是我最喜欢的古城之一。城隍庙巍峨矗立,飞檐翘角如雄鹰展翅,凌空欲飞,每一处细节都精妙绝伦,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巧思与匠心,展现得酣畅淋漓,令人叹为观止。再是榆次老城独有的宁静,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沉浸于这份难得的宁静之中,细细品味,深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