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是中国长江上游青铜时代的古蜀国都邑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西北的原金沙、黄忠等村。遗址堆积面积达5平方公里以上,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金沙遗址涵盖新石器时代的宝墩文化遗存,商周时期的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和新一村文化遗存。重要遗迹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贵文物5000余件,还有数以万计的陶片、数以吨计的象牙以及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和鹿角。
主要文物:
1、商周大金面具
面具长20.5厘米,宽10.4厘米,高10.7厘米,厚0.08厘米。金质,整体呈立体脸谱,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则采用剪切而成。表现范围上限于额部,下方及下颌。面相近方,平额,眉毛凸起,中央宽而两端收束。眼眶较大,双眼镂空约呈菱形,上眼帘呈弧形,下眼帘深凹。鼻梁高直,鼻翼与颧骨线相连。嘴巴镂空呈微张之态。耳朵外展,上宽下窄,上半部分凹入,耳垂穿孔。嘴巴微张,呈狭长方形,下颌平直。表面打磨光亮,里面未经打磨,较为粗糙。
2、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02厘米,金质,整体为圆形,厚度均匀,极薄。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均采用镂空的方式表现。内层图案中心为一没有边栏的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顺时针旋转的齿状芒,芒呈细长獠牙状,外端尖,图案好似空中旋转不停的太阳。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它们等距分布于内层太阳的周围,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爪有三趾。首足前后相接,向着同一方向飞行。飞行的方向与内层太阳芒纹的方向相反。整器采用捶揲、剪切和打磨等多样加工手法,正面打磨光亮,背面未经打磨,较粗糙。太阳神鸟图案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和成都城市形象标识的主体图案。
3、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十节青玉琮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十节青玉琮上端长6.94厘米,下端长6.3厘米,上孔径5.55厘米,下孔径5.14厘米,高 22.2厘米,透闪石玉。该玉琮为长方柱体,外方内圆,器上大下小,中间贯穿一孔,上下均出射。全器分为十节,每节雕刻有简化人面纹,由阴刻细密平行线纹的长方形横棱表示羽冠,用管钻琢出一大一小的两个圆圈,分别表示眼睛和眼珠。长方形的短横档上有形似卷云纹的几何形图案,表示鼻子。在其上射部阴刻一人形符号,人形头戴长冠饰,双手平举,长袖飘逸,袖上还有羽毛形装饰,双脚叉开,孔内壁两头大中间小,为双面钻孔而成。器内外打磨抛光,玉质平滑光润,制作规整。
4、铜器
铜器 400 多件,基本上为小型铜器,主要有铜立人像、铜铃戚形方孔铜器铜挂饰、铜牌饰及铜礼器残片等。其中铜立人像的造型风格与三星堆的青铜立人像几乎完全一致。
5、商周石虎
商周石虎长28厘米,宽8.88厘米,高20.03厘米,蛇纹岩,灰黑色,石料上有大量的灰白色条状斑纹,石料的自然斑纹近虎斑纹。虎呈卧姿,昂首,嘴巴大开,正视虎口呈方形,四角各雕一个硕大的三角形犬齿,上、下颌各雕四颗门齿。喉部保留管钻痕,侧视虎的口呈三角形,上、下颌各雕三颗门齿,虎口的后部两侧又各有一个小钻孔。虎额的两侧各阴刻五道胡须,其后阴刻两个"目"字形眼和三角形卷云耳,两耳间又阴刻四条平行线纹。直颈,虎头和颈较虎身大,略显夸张。前爪前伸,后爪向前弯曲卧于地上。臀部有一圆形小孔。腿与身之间往臀部延伸形成一条凹槽,与臀部孔下的一条凹槽将臀部分为六部分。
6、商周圈足陶杯
商周圈足陶杯高16.8,口径8.2,腹径8.9,足径6(单位:厘米),泥质灰白陶,尖唇,直口微敛,深腹,腹壁较直,喇叭状圈足,胎壁较薄,外壁经过打磨修整。
此外,金沙遗址还发现祭祀活动区、生活居址区等。金沙遗址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的古蜀国宫殿和祭祀遗址,是古蜀文明的代表性遗址之一。金沙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古蜀国的宗教祭祀活动以及政体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