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司马懿直到死都无法染指曹魏东线兵权?谁让他碰上了硬茬子

小僧乱翻史书 2024-06-20 12:12:2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袁公博

编辑|t

引言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大权。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的权力迅速扩张,造成了正始时代的社会恐怖,士人噤若寒蝉。

司马懿在夺取大权后,唯有一个地方仍然号称忠于曹魏,不断与司马氏抗争,以致造成淮南三叛。

这个地方就是曹魏的东线战场,也就是青州、徐州一带。

这个地方到底有什么特殊,为什么只有这个地区打着忠于曹魏的称号反对司马氏。

司马懿控制不了曹魏东线,要从曹魏的几代东线统帅说起。

(司马懿)

一、几任东线统帅

第一任就是著名的张辽。

张辽本是降将,出身边地,善于作战,这种出身在三国时代很多见,张辽的前两任主子,董卓和吕布都是这种出身。

他们本来是没有机会登上历史的,可乱世就是舞台。

曹操用了很多出身低微的边地武人,张辽是这些人的顶峰,宗室以下第一人。

张辽干的不错,逍遥津一战让对手孙权被黑到现在。

接替张辽的是曹休。

曹休曾不远万里归附曹操,被曹操称为“千里驹”,是宗室中比较有才能的。

(张辽)

曹丕即位后,发动东征,曹休从征,张辽带病出战,不久病逝,曹丕就让曹休接替了位置。

曹休接任的故事也没有那么简单,后文会有提到。

曹休在不久之后的石亭之战大败后,郁郁而终,接替者是满宠。

满宠曾在襄樊之战辅弼曹仁,战事不利时曹仁想跑,满宠及时阻止,分析情况,指出应当坚持,如果跑了,“黄河以南不复为国家所有”。

满宠在东线营建了合肥新城,防线牢不可破,孙权数战无功,曾用数十人就吓退了孙权,让孙权的黑料又添一笔。

满宠老病后,调回中央,由王凌接任。

(满宠)

王凌就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一叛发起人,王凌拥立楚王曹彪,起兵叛乱,司马懿闻讯后,亲自带兵讨伐。

王凌曾试图联络兖州刺史黄华共同举事,派心腹杨宏前往劝说。

没想到杨宏反过来劝说黄华不要支持王凌,二人联合上市告知朝廷,引来了司马懿大军。

王凌自知不是对手,自缚投降,司马懿抓住王凌后,夷其三族。

王凌呼喊:“太傅对不起我”。

司马懿答:“我宁可对不起你,不能对不起陛下”。

王凌的叛乱没有得到支持,是因为在那个时间点上,司马懿还是站在曹魏朝廷一方的,彻底控制青徐地区,也是曹魏政权一直以来的诉求。

(曹休)

青徐地区的叛乱传统,自曹魏建政以来就有,非为司马懿不能控制,曹魏本身也一直很难控制这一地区。

二、张辽背后的男人

濡须口之战时,张辽曾为先锋,适逢大雨,水面上涨,张辽就像先撤退,同行而来的另一个将领说:“曹公怎么会是抛弃我们的人,应该先等命令到了再撤。

张辽又坚持一天后,果然等来了撤退命令。

在张辽的征东将军生涯中,背后始终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臧霸。

臧霸是青徐豪霸势力的代表。

黄巾起义时,就有三十六万人同日举事,后来跟随者超过百万。

(臧霸)

这还只是作战部队,很多人都是拖家带口,这个数量就更大了。

黄巾起义失败后,这些人几乎是一夜之间消失了,这些人哪去了?

他们的大部分不是被消灭了,而是被收编了。

曹操收编了青州黄巾,号称“青州兵”,而徐州的黄巾军,就是被臧霸收编了。

臧霸后来带兵入青州,帮助曹操打击袁谭,算是归顺了曹操。

这些人名义上归附朝廷的代表曹操,实际上就像关中诸侯一样,基本是独立地位。

(徐州)

在游戏里,“青州兵”一般是强力兵种,但在历史上,这批人很不靠谱,不是战斗力问题,而是根本不听军令。

曹操宛城战败后,青州兵打劫自己的部队,被于禁惩处。

曹操死后,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击鼓而散。

徐州的黄巾军余部也跟随响应,曹魏根本控制不了这批人。

曹丕发动广陵之战的目的,就是趁机削夺臧霸的兵权,消除青徐豪霸的独立地位。

此举引发了利城兵变,可以看出,青徐势力是很不希望朝廷控制他们的。

(青州兵)

曹丕将臧霸明升暗降,调到中央,接触了臧霸兵权,并让宗室曹休接替张辽,任用曹休的目的就是强化对青徐地区的控制。

臧霸被夺兵,不代表青徐问题的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三、前线统帅经营地方势力

青州地处与孙吴政权的交接处,这种前线地区本来就有它的特殊性。

处于作战需要,前线统帅就需要一定的独立性,加上这个地区素来叛逆的传统,前线统帅与地方势力结合,很容易形成“专制一方”的格局。

淮南三叛中的王凌,毌丘俭,诸葛诞都是专制一方的前线统帅。

(王凌)

王凌的野心早已有之,早在满宠还在任时,王凌打小报告,试图排挤掉满宠,独立主事。

王凌在叛乱前,就与旧任兖州刺史令狐愚结成联盟,他派人劝说新任兖州刺史黄华的行为,也是在巩固地方势力。

淮南三叛表面上打着忠于曹魏的口号,背后却是地方势力的延续。

(毌丘俭)

王凌虽然不出身于淮南,但他上任后,就与地方势力勾结,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也不复杂。

英国皇室也出身德国汉诺威选帝侯,但这不影响他代表英国与德国打仗。

当中央派来的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人在地方待久了,他们也就成了地方势力的代表。

他们本人也没有抗拒这一身份,而是积极扩展地方势力,成为了接替臧霸的存在。

不唯司马懿,司马懿的对手曹爽也对王凌专制一方的情况不满,安插乡里故旧出任这一地区地的地方官,以求瓦解王凌的地方势力。

(诸葛诞)

司马懿夺权后,继续了这种努力,不满于独立地位被废的前线统帅发动了淮南三叛。

青徐地区的独立传统和特殊的前线地位造成了很难控制的现象,司马懿、司马师父子平定淮南三叛后,司马氏才真正控制了这一地区,长久以来的问题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仇鹿鸣.谁是司马氏的敌人:地方势力与淮南三叛[J].人文杂志,2012,(02):110-114.

田余庆.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问题[J].历史研究,1983,(03):33-49.

0 阅读:20

小僧乱翻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