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奉打更人》第37集中,朝堂局势风云变幻,诸多关键人物的命运与复杂的政治纠葛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紧张且扑朔迷离的态势。
许七安带着赴北州查案使团,以及镇北王的棺椁返回京城。此时,景帝正在悠然垂钓,尽显一副懒散悠闲的模样。宫人见此情景,只能小心翼翼地引领尚书们前来面圣。
楚州布政使郑兴怀神色凝重,逐字逐句地向景帝如实陈述“血染三千里”背后那令人痛心疾首的惨案。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景帝对此竟全然不信。紧接着,几位尚书一同上前,向景帝弹劾镇北王,他们言辞凿凿,力证镇北王在楚州的种种恶行,是为了谋求官升进阶。
当听到三十八万楚州百姓惨遭杀害时,景帝竟无动于衷,仿佛这一切与他无关。可当听闻镇北王已死的消息,他却瞬间光脚冲出门,急切地要求查看尸首。
景帝来到棺椁前,掀开盖子,口中声声呼唤着皇弟,那模样似是悲痛万分。一旁的尚书们看着这一幕,皆面面相觑,从景帝的表现来看,他们意识到景帝似乎并不打算给镇北王定罪。
许七安见此情景,再也按捺不住,当场大声陈述镇北王的累累罪责,言辞恳切地希望皇帝能给楚州那些枉死的百姓一个公正的交代。
1
景帝听闻,顿时恼羞成怒,手指着许七安破口大骂,恶狠狠地提醒他不要以为自己不敢杀他。不仅如此,景帝还顺手拿起利刃,架在了郑兴怀的脖颈上。面对寒光闪闪的利刃,郑兴怀却异常平静,毫无惧色。他淡定回应,反正自己全家都已死绝,如今只剩自己独活,已然没有任何意义。景帝听后,手中的刀悄然掉落,随后喝退了众人。
之后,许七安前往拜见魏渊。见面伊始,许七安便为自己未能早点前来给师傅述职而诚恳道歉。魏渊神情严肃,向许七安坦言,在他尚未前往楚州之时,自己便已猜到此事背后大概率是镇北王在从中作梗。
他还透露,景帝派许七安去查案,不过是走个例行公事的过场,对于查案的结果,景帝实则并不在意。但谁也没想到,许七安竟能先行一步,成功斩杀镇北王。
魏渊接着分析,镇北王当时的神力已然直逼二品,他之所以血屠百姓,是妄图获取更多的灵力,其最终目的是要攻打魁族。
魏渊认为,许七安其实本可以选择等待,等镇北王攻打魁族时,再坐收渔翁之利。许七安听完魏渊的这番推断,不禁心生质疑,他反问,若等到镇北王攻打魁族并牺牲之后,那时又该如何给镇北王定罪呢?
魏渊此前就曾多次提醒许七安,为人不可过于锋芒毕露。
如今见许七安在朝堂上与景帝顶嘴,他深感忧虑。魏渊走上前,重重地拍了拍许七安的肩膀,再次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一定要学会隐忍。他严肃地表示,如果许七安不懂得隐忍,将来必定会失去更多。
不可否认,魏渊的每一次决定与筹谋,都饱含着深远的思虑。最后,魏渊告知许七安,剩下的事情就无需他再操心了,许七安颔首领命后,便离开了。
在这一天,原本是首辅大人前往云麓书院参评诗会的日子。许新年满怀期待,积极作诗,一心想要在诗会上拔得头筹。然而,他等来的却不是首辅大人,而是王思慕。
2
王思慕匆匆赶来,将朝堂上刚刚发生的变故告知了许新年。许新年听闻景帝竟如此感情用事,出人意料地一改往日懦弱的性格。他二话不说,当即坐着马车赶到宫门口,在那里大声诵背伦理道德,这一举动让在场的首辅都大为惊讶。
许新年站在宫门口,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三个时辰。期间,有太监试图治他的罪,好在一旁的首辅极力庇护。
首辅还向皇帝申请面圣,但皇帝并未接见他们,并且下令让首辅将随行而来的臣子都赶回去。首辅无奈离开后,景帝吩咐太监,把当日没有来请愿的臣子名字都记录下来。
与此同时,百官纷纷向皇帝谏言,然而皇帝却对这些谏言视而不见。这个消息被临安知晓后,她心急如焚,立刻跑去跪在父皇的寝宫前,诚挚地希望父皇能够广纳谏言,倾听民声。
贵妃得知此事后,惊慌失措,赶忙上前将临安劝了回去。
另一边,许七安回到家中,受到了家人的热情迎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温馨的晚餐。饭后,徐新年与许七安一同分析起这些天皇帝的种种行为。
他们觉得,景帝平日里一向不苟言笑,可此次在众人面前却如此大失体统,这其中必定有蹊跷,很显然景帝是故意为之。
想到这里,许七安不禁回忆起当时见到景帝时的具体情景,越想越觉得可疑 。整个局势依旧混沌不明,各方势力暗流涌动,不知后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数,许七安等人又将如何应对这复杂的朝堂风云,一切都充满了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