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3开机!吴京沈腾再聚首,662天开启科幻征程新章

小汶说娱乐 2025-04-15 16:02:04

2025 年 4 月 15 日,北京怀柔影视基地的巨型推进器模型前,郭帆导演握着焊枪为《流浪地球 3》打下第一块钢板,火星四溅中,吴京和沈腾的击掌声格外响亮 —— 这个让全球科幻迷期待的时刻,正式拉开了中国影史最具野心的科幻系列续作的序幕。官博同步释出的 “662 天倒计时” 海报上,地球在星海中划出的轨迹愈发璀璨,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流浪地球的故事,远未到终点。

一、铁三角聚首:当硬核科幻撞上 “京腾” 化学反应

开机仪式上,郭帆穿着印满机械图纸的工装裤,指着身后 1:1 还原的 “行星发动机” 模型笑称:“第三部的发动机推力,要比前作再强 30%。” 这种对细节的偏执,延续了他从《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 2》的匠人精神。而吴京和沈腾的同框,则让硬核科幻多了份烟火气 —— 前者穿着战术背心拍打沈腾的肩膀:“这次你可别再想着偷我的氧气罐了”,后者立刻接梗:“放心,这次我的角色能活到地球泊入新星系。”

这种默契源自前作的磨合:《流浪地球 2》中,沈腾饰演的周喆直用 “我们的人一定可以完成任务” 点燃泪点,吴京的刘培强则用牺牲撑起父爱叙事。第三部中,两人将分别带领 “流浪地球时代” 的两代人:吴京继续诠释太空军的铁血担当,沈腾则化身地面危机处理专家,在地下城的废墟中搭建 “人类最后的避难所”。正如郭帆透露的:“第三部会更聚焦‘传承’—— 前作的牺牲者成为传说,新生代要在他们的阴影下扛起责任。”

二、662 天倒计时:中国科幻工业的 “速度与质量” 双保险

李光洁在采访中透露的 “今年完成拍摄”,揭开了剧组的高效运作:12000 平米的摄影棚已搭建出冰冻上海、木星碎片撞击后的地表等场景,特效团队早在开机前 6 个月就完成了 2000 + 概念设计图。最令人振奋的是,第三部将首次启用 “虚拟制片 + AI 场景生成” 技术,郭帆团队与华为合作开发的 “流浪引擎” 系统,能实时模拟宇宙射线对地球大气的影响,让每一帧画面都更贴近刘慈欣笔下的 “末日真实感”。

这种工业化进步,让《流浪地球 3》的定档 2027 年大年初一显得底气十足。从 2019 年第一部的 “中国科幻元年” 到 2023 年第二部的 “技术突破”,系列电影用 8 年时间构建起完整的世界观:月球坠落、木星危机、太阳氦闪…… 第三部将直面 “流浪地球计划” 的终极考验 —— 穿越星际尘埃带时,推进器核心部件 “火种源” 突发故障,迫使年轻工程师(由新加盟的赵今麦、屈楚萧饰演)在太空电梯与地表废墟间展开 “双线救援”。

三、超越科幻的人类寓言:当生存之战照进现实

开机仪式最后,郭帆播放了一段刘慈欣的视频寄语:“第三部的核心,是让‘集体主义’与‘个体价值’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 这种主题升华,在剧情中体现为:当联合政府决定放弃部分地下城时,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自发组成 “火种小队”,用改装的无人机群对抗木星引力 —— 他们不再是前作中 “听从指挥” 的战士,而是用技术反叛书写生存法则的 “新人类”。

沈腾饰演的角色在预告台词中说:“我们守护的不是地球,是人类选择希望的勇气。” 这句台词恰是系列电影超越科幻类型的关键 —— 从刘培强的牺牲、周喆直的坚守,到第三部年轻人的觉醒,《流浪地球》始终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当末日来临,什么才是人类文明最坚韧的纽带?

随着开机现场的巨型 LED 屏亮起 “2027.1.22 回家” 的字样,吴京望着屏幕喃喃自语:“第一次演《流浪地球》时,我儿子还相信爸爸真的能开飞船;现在他 12 岁了,知道那些都是特效,但依然会问我‘爸爸,地球真的能找到新家园吗?’” 这个问题,或许正是《流浪地球 3》想带给观众的:在科幻的外衣下,藏着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温柔期许 —— 只要勇气与团结不死,流浪的终点,必定是新的家园。

当怀柔的夜幕降临,摄影棚的灯光将 “行星发动机” 的影子投射在远方的山丘上,仿佛真正的希望之光正在地平线上升起。662 天后的春节,当我们再次走进影院,看到地球划破宇宙的黑暗,或许会想起郭帆在开机仪式上说的那句话:“科幻不是预言未来,而是让我们在当下,就开始学习如何面对未来。” 而《流浪地球 3》的使命,就是让这份面对未来的勇气,在每个观众心中,种下一颗名为 “希望” 的种子。

0 阅读:6
评论列表
  • 2025-04-15 17:58

    中国科幻电影的天花板,希望早点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