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北京现代以超过5万辆的销量跑赢市场大盘,其中3月单月销量达19710台,环比增长65%,在合资品牌整体下行的困局中,成为亮眼存在。
细分车型表现更为抢眼:库斯途以环比65%的增速稳居20万级合资MPV榜首,全新伊兰特、第十一代索纳塔及途胜L分别实现131%、95%和231%的环比增长。这一成绩的背后,不仅是市场对北京现代传统燃油车品质的认可,更是其“真·质”品牌战略调整的初步成效。
自2024年起,北京现代主动停产低端车型,将中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36%,并通过股东增资80亿元强化技术研发与生产体系。同时,其出口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出口量突破5万辆,同比激增400%,并计划2025年提升至8-10万辆,覆盖东南亚、中东等市场。
品牌电动化先锋OE:纯电SUV的新标杆
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节点,北京现代首款纯电平台SUV OE的曝光,标志着其正式加入合资品牌电动化“价值战”。OE基于现代全球E-GMP平台打造,却并非简单的“技术搬运”——其本土化设计融合了北京现代对20万中国用户的数据洞察,并在智驾等领域实现本土化创新。
例如,烟台研发中心主导的外观设计,结合现代WRC赛事级的底盘调校,使其在-30℃极寒测试中创下单侧积雪坡道起步不溜车、冰雪路面70-0km/h制动距离49.7米等硬核成绩。这种“全球技术+本土智慧”的组合拳,让OE在紧凑级纯电SUV市场树立了“不堆料、只堆操控”的新标杆。
OE的登场,堪称北京现代的一次“技术起义”。在电车普遍追求“零百加速”和“彩电冰箱大沙发”的今天,OE却反其道行之,用WRC六冠王的底盘调校功底,在冰雪路面写下49.7米刹停距离的惊叹号。其ESC侧向控制与动力分配策略,让车辆在60km/h大转向角绕桩时质心侧偏仅1.2°,远超同级主流车型。
当行业沉迷于大屏、长续航的“参数狂欢”时,OE选择回归工程本质。通过TCS RPM控制系统、动态制动力分配及WRC级调校,OE以“刹得稳”的实测数据重新定义电动车的核心价值。
内功修炼:不炫参数,只拼真功夫的反“内卷”
2025年北京现代启动的“真质万里行”系列活动,不仅是品牌升级的宣言,更是一场从实验室到真实场景的品质验证。通过阿尔山冰雪试驾、5000公里耐久测试等极限挑战,其将“真省油、真稳定、真安全”的燃油车口碑延伸至新能源领域,提出“真续航、真技术”的承诺。这种“用实践说话”的策略,成功将技术实力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信任资产。
真·质”二字,是北京现代对合资品牌价值的新诠释。过去的“高性价比”,如今升华为“用合理价格买真实品质”;曾经的“稳定可靠”,进化为“在极端工况下依然可控的驾驶信心”。
这种转变,从第十一代索纳塔的指纹识别个性化系统,到库斯途的家用MPV价值重塑,再到OE的冰雪测试成绩都得以呈现。北京现代正以“技术换轨”实现品牌形象从“高性价比”到“高品价比”的跃迁。
开启合资新篇:“在中国,为全球”
北京现代的转型远不止于产品。其提出的“在中国,为全球”战略,正推动品牌从区域制造商向全球化技术输出者蜕变。依托现代汽车在上海、烟台的研发基地,以及北京现代本土供应链优势,2025年规划的8-10万辆出口目标,不仅是产能释放,更是技术自信的体现。
按规划,北京现代将在2026年前推出5款纯电车型及混动产品。此外,现代与北汽追加的11亿美元投资,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
从“流量竞争”转向“信任竞争”,用“真·质”赢取长远
北京现代的逆势增长,折射出汽车产业转型期的深层逻辑:当资本驱动的“野蛮生长”退潮,体系化能力与品质底蕴的价值终将回归。
在合资品牌集体觉醒的2025年,北京现代以OE为起点,不仅开启了自身的纯电新篇,更提供了一种“少喧嚣、多深耕”的转型范式。当行业从“流量竞争”转向“信任竞争”,北京现代用“真·质”二字,为合资品牌的转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从OE的冰雪淬炼到“真质万里行”的用户检阅,从本土化创新到全球化布局,北京现代正用“技术理性”对抗“参数泡沫”。或许正如其在冰雪测试中的表现:真正的品质,不在于能一时半会儿跑多快,而在于能否在风雪之中能否笃定从容。这不仅是打造一辆好车的哲学,更是一个品牌重生的密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