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铁瓜
导语
在《大英雄郑成功》主题曲《再活五百年》激昂的旋律中,观众们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沉浸于帝王将相的传奇故事所营造出的宏大叙事里。那跌宕起伏的节奏,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波澜壮阔。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歌曲,原本是为抗清英雄而作,如今却阴差阳错地被误植为清朝的赞歌。这样的历史叙事错位,宛如一面多棱镜,以独特的角度折射出当代集体记忆建构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它促使我们思考,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所认知的历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被重塑与改写。

一、血色账本:被折叠的死亡密码
1644年,清军入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宛如一颗巨石投入历史的洪流,激起千层浪。据权威的《中国人口史》详细记载,彼时中国人口总数达1.52亿,这是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规模与繁荣。然而,仅仅两年之后,人口数字却急剧骤降为8848.6万。这消失的6400万生命,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其数量相当于同时期整个法国的人口总量。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与离散。
当我们直面这组冰冷的数字时,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幅惨烈的画面。在嘉定,母亲们在绝望中,将自己的婴儿抛入井底,试图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让孩子免受战争的残酷折磨;扬州城头上,弥漫着久久不散的血雾,那是无数百姓的鲜血所凝结,见证着战争的无情与暴虐;广州街头,被串在木桩上的赤裸女尸,她们的遭遇令人痛心疾首,是战争中人性泯灭的铁证。
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其著作《鞑靼战纪》中,记录下了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清军将领的暴行令人发指,他们将掳掠而来的妇女制作成“长押床”,进行集体施暴,这种行为严重践踏了人类的尊严与底线;更有甚者,他们用木桩穿刺妇女下体,制成“人烛”,其残忍程度令人难以想象。这些超越战争必要性的暴虐行径,并非个例。在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方志中,类似的记载反复出现,这些资料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一幅“省域屠杀图谱”。从四川“千百不存一二”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地人口锐减的惨烈程度;南雄“十存二三”的记录,同样揭示出系统性的种族清洗策略,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二、记忆手术刀:文化重构的三重奏

1. 符号置换术:“扬州十日”,那是一段不忍直视的历史,八十万无辜百姓在十天内惨遭屠戮,鲜血染红了扬州城的每一寸土地。然而,如今这段惨痛的历史却被一些人故意简化为轻描淡写的“民族融合阵痛”。原本充满痛苦与挣扎的历史创伤,在这样的话语转化中,被逐渐祛魅,失去了其应有的沉重感。而“剃发令”,这一强制汉人改变发型、屈服于清朝统治的残酷政令,在荧屏上却被演绎成了充满浪漫色彩的风月故事。清宫剧中反复出现的“满汉全席”,看似是一场美食的盛宴,实则是用美食叙事巧妙地消解了“圈地令”下数千万汉人沦为农奴的苦难。在“圈地令”的实施过程中,大量汉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被迫成为满族贵族的农奴,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而这一切却被“满汉全席”的华丽表象所掩盖。
2. 英雄祛魅术:李定国,这位南明时期的抗清名将,他一生为了抗击清军,保卫国家和民族,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电视剧《龙珠传奇》中,他却被丑化为太监,其英勇形象和伟大功绩被肆意歪曲。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他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但他的相关剧集却遭遇禁播,使得他的英雄事迹难以广泛传播。相反,施琅却被塑造成“功臣”。施琅虽在清朝统一台湾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他降清的行为以及在战争中的一些做法存在争议。这种叙事扭曲就如同将犹太起义军巴柯巴塑造成纳粹合作者一样荒谬。当反抗者被无端污名化,施暴者却被神圣化,历史评判的坐标系就发生了致命的偏移,导致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产生了严重的偏差。
3. 记忆置换术:康乾盛世,常被人们视为清朝的辉煌时期,其光环耀眼夺目。然而,在这盛世的背后,却隐藏着持续百年的文字狱。据不完全统计,超过20万知识分子因“妄议”而遭到残酷迫害。他们或被斩首,或被流放,无数家庭因此支离破碎。但如今,这些史实却被转化为故宫文创中的“四库全书”美学。《四库全书》的编纂,表面上是一项文化盛举,实际上却在编纂过程中对大量书籍进行了篡改和销毁,是一场文化灭绝的行为。而现在,这一行为却被包装成文化遗产,这种做法就如同将奥斯维辛集中营改造为度假村般荒诞,严重歪曲了历史的真相。
三、解构与重构:记忆政治的博弈场

在黑龙江的某些村落,满语方言的存续具有独特的意义,成为了一种双重隐喻。它既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满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历史暴行的无声证词。在清朝统治时期,清军用屠刀推行满语为“国语”,强制汉人学习和使用,许多人因拒绝而惨遭杀害。这种矛盾的存在,深刻地折射出记忆重构的当代困境。当锡伯族老人用满语讲述祖先戍边史诗时,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这种语言背后曾隐藏着如此残酷的历史。
大数据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在某视频平台上,“清朝剧集”标签下的视频播放量惊人,是“明史专题”的47倍。算法推送如同一只无形的手,精准地将清朝剧集推送给用户,形成了一个认知茧房。在这个茧房里,年轻一代深受影响,他们将“奴才”当作撒娇用语,将“留发不留头”这样残酷的历史政令解构为时尚选择。这种记忆消费主义的盛行,本质上是对历史创伤的二次消解。年轻一代在这种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对历史的认知变得浅薄和扭曲,无法真正理解历史的沉重与严肃。
四、创伤记忆的现代性转化

日本学者安丸良夫提出的“创伤记忆转化模型”,在当代具有特殊的价值。当满族网友自述“痛恨清朝”时,这一现象展现出历史批判与民族认同解绑的可能性。这种超越血统论的反思,与德国青年参观集中营时所产生的负罪感有着相似之处。德国青年并非为祖先的罪行而忏悔,而是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警惕人性之恶再次发生。
在云南边陲,彝族毕摩经书记载着清军镇压的细节。这些古老的经文,是彝族人民对历史的记忆,也是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潮汕祠堂,“七日红”传说暗含着反清记忆。这些民间叙事,构成了另类记忆库,它们虽然没有被正史所记载,但却在民间口口相传,成为了历史的另一种见证。它们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历史正义,不是煽动仇恨,而是守护多元记忆的存续权利。每一段历史记忆,无论它是辉煌还是惨痛,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的丰富画卷。
结语:记忆棱镜中的文明刻度

某博物馆展柜里,三件文物并置在一起,它们分别是嘉定城墙的带箭颅骨、乾隆御批的“知道了”朱批和锡伯族西迁的牛皮地图。嘉定城墙的带箭颅骨,是战争残酷的见证,它诉说着当年的战火纷飞和百姓的苦难;乾隆御批的“知道了”朱批,代表着清朝统治者的权威和统治痕迹;锡伯族西迁的牛皮地图,则记录了锡伯族人民为了保卫国家,远离家乡,踏上漫长迁徙之路的艰辛历程。这三件文物的陈列设计,深刻地揭示着历史的本质——每个时代都在与记忆谈判。
当我们谈论“是否痛恨清朝”时,我们真正叩问的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刻度,究竟该用征服者的战功,还是被征服者的血泪来丈量?清朝的历史,既有开疆拓土的功绩,也有残酷统治带来的伤痛。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历史,而应该全面、客观地审视。
今日重审清史,并非为了清算旧账,而是要解构“胜者书写”的霸权。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盲目接受这种书写。我们需要通过对各种史料的研究和分析,还原历史的真相。正如犹太人将“永不重演”刻入民族基因,我们对历史暴行的深刻认知,才是防止文明倒退的疫苗。当屏幕再次播放《再活五百年》时,我们或许该追问:这五百年,到底是谁的五百年?
满清殖民中华,罪恶滔天
@国安局。
好多矛盾点啊,小编自己看不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