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带来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背后是掌握相关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支撑。随着新基建的发展,将推动我国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的缺口将变得越来越大,甚至将提供新的岗位和就业机会。
近日,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推出《2020Q1报告:大数据解析疫情对中高端人才招聘与求职的影响》(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新基建七大相关领域职位,总体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了42.96%。5G职位同比去年增长81.9%,工业互联网增长为74.64%,大数据、人工智能同比增长45.46%和43.20%......
新基建领域招聘岗位的井喷,可以从各地投资发展的重点项目中找到答案。北京、上海拿出成百上千亿的资金助力科技型产业、互联网产业。在江苏今年计划实施的省重大项目中,涉及创新载体项目年度计划投资87亿元,涵盖网络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光电产品研发等20个项目。
支撑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核心关键是人才。拿人工智能来说,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但是人才缺口是500万人。2019年,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批设置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101所高校获批设置机器人工程专业。人工智能专业的首批本科生目前也只就读二年级,但行业对人才的渴求,导致攻读人工智能方向的研一研二学生,现在已经被一些公司“预定”了。南京一位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在读二年级,就被一家公司的研究院“相中”,许以年薪百万。虽然国内人工智能的高端人才紧缺,但是众多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也还没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
新基建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激发全球竞争力的胜负手。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新基建瞬息万变,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自带规律和周期,如何抓住这一时代机遇?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表示,高校在人才培养时,要尽可能采取“宽基础、通用性、特色化”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广博,以适应未来的选择。同时,需在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特色课程,与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接轨,让学生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彭丽红表示,应加快高校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数据管理等相关专业设置,鼓励开展部分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专业的跨学科融合试点,适应数字经济以及新基建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需要智能教育研发团队,在策划人工智能、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专业建设方案过程中,注重结合专业传统学科与新技术课程的特点,考虑教学内容的可落地实施,融合软硬件与技术开发平台,紧跟行业发展与企业用人需求,打造了全面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实训课程体系整体解决方案,课程类型包括基础实训、关键技术掌握、应用创新等各层次实践教学。
需要智能的教育解决方案,基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产出导向和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聚焦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助力高校机器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新基建和国家经济发展储备高精尖专业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