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15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次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运用研讨会,由于当时中美仍处于“蜜月期”,美国破天荒地邀请了中方代表参加。
中方代表是一位46岁的中年人卜庆君,他是一位研究大地天文学的学者,但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来自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军人。
所谓“大地天文学”的重要任务,就是用天文方法观测天体的位置来确定地面点在地球上的位置(经纬度)和某一方向的方位角,以供大地测量和其他有关的科学技术部门使用。
GPS既是大地天文学的延伸,也是大地天文学进一步发展的支撑。
在会议上,满脸自豪的美国军人表示: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如果发生战争美军会采取三种措施应对紧急状况:第一,降低对方的导航精度;第二,随时变换编码;第三,进行区域性管理。
凭借着军人的职业敏感,卜庆君当时就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他说:“这些都是在会议上公开说的。我了解这些之后,就觉得如果我们依靠这个,那我们不是要受制于人吗。”
卜庆军堪称中国导航系统的发起人
然而在未来战争中,我们的车辆、军舰、飞机、导弹又不可能离开精准的导航系统。如果只依赖GPS,就算将来不和美国发生正面冲突,即便只和美国的盟友,或者美国压根就不想帮你,他们只需要把GPS一关,我们的部队就得全部变成睁眼瞎。
为此,忧心忡忡的卜庆军找到了当时国内卫星测控技术领域的泰斗陈芳允教授,想通过他的渠道向高层反映这一问题。
陈芳允是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获得者,全国领域内30多年来获得这一殊荣的科学家可谓寥若晨星,每一位都是国之瑰宝。他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头衔:“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老听完卜庆军的汇报,高屋建瓴地指出:“你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假如战争爆发,人家就会像在玻璃罩里观看我们的全部军事行动,我们的战斗岂有胜利可言?”
建设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的伟大构想由此萌芽。
美国的GPS使用的是“四星定位”,陈芳允在考虑当时国家的财力物力之后,为中国自己的导航系统提出了“双星定位”的理论设计,无奈当时国家财力有限,即便是“双星定位”也难以实现。
“两弹元勋”陈芳允院士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GPS系统在战争中的首秀即震惊世界,并引起了高层的充分重视,加上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化,1994年,中国终于启动了自己的“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建设。
又6年之后的2000年10月,两颗北斗导航实验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继美国、俄罗斯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陈老的“双星定位”终于变成了现实。
中国是在美、欧的不断排挤、打压之下,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基本上靠着自己的努力一砖一瓦地建成了“北斗”系统。
多少次欧洲国家、公司故意“放鸽子”终止合作,抬高要价,就是为了在关键领域卡我们,不让中国拥有这一影响未来战争胜负的核心秘籍。
“你们爱跟谁合作跟谁合作去吧!”以孙家栋院士领衔,成千上万的中国科研工作者们奋斗了无数日夜,终于为祖国人民争了这口气,到2020年6月,中国完成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7月31日,“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正因为“北斗”系统成功来之不易,它成了千千万万中国人心目中的国之重器,在21世纪初的十几年里,它的任何进展都牵动着无数关注者的心。
“两弹元勋”孙家栋院士
2009年,“北斗三号”系统刚刚开始建设不久,有国内论坛爆料“清华留学生高杏欣破解了我国北斗二代定位导航卫星的信道编码规则,并获得了美国航空无线电委员会的表彰。”
一时间网上骂声一片,还有人扒出了高杏欣的家庭背景,指其父亲是原黑龙江省公安系统高级干部,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读博。
这一新闻被反复炒作十余年,至今“高杏欣为美国绿卡卖国求荣,出卖国家机密”的文章在网上依然屡见不鲜。
2016年,一位来自中科院航空航天创新研究院80后女生徐颖的演讲视频突然在网上爆火刷屏,只因这位女生不仅气质高雅,人淡如菊,更有理有据地为网友剖析了所谓“高杏欣破解北斗编码”的迷思,赢得一片点赞。
她解释说:现行的三大卫星导航系统都有军用编码和民用编码两种,最机密的军用编码是由许多专家一人一段编写的,即便是当时参与编写的专家也无法全部破解。
高杏欣实际上只破解了没有难度的民用编码,而且中国已经在2012年公开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民用编码。
太空有中国人的一席之地
因此,高杏欣对民用代码的破解对我们的军事机密并不能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没过多久,这段题为《来自星星的灯塔》的科普视频全网播放量就超过了2000万次。当然,徐颖的演讲之所以赢得广大网友喜爱,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她的解说接地气,通俗易懂,而且还带着年轻人听得懂的幽默。
比如在2016年的一次论坛上,她一袭黑色连衣裙优雅出镜,一段发言却带着淡淡的“中二”气息:
“除了车载、舰载、机载、弹载,还有我们的北斗手表,北斗鞋,北斗卡,应有尽有,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全场两元,两元钱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我们的北斗产品就是这么的全……”
此时,场内已发出了一阵轻轻的笑声。
有人深扒发现,这位来自四川仁寿的女生16岁读大学,26岁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时才32岁,堪称如假包换的学霸。
徐颖
到2019年,徐颖已经发表了24篇SCI论文,获得了16项专利,还有12项正在申请之中,作为一个亲历了北斗二代、三代建设及落地的科研工作者,她“挑大梁”的主要方向是北斗卫星系统的地面导航增强技术,包括接收机及信号体制,这让她与成千上万普通人的生活更加密不可分。
当我们打开手机中的导航软件,传出“北斗系统正在为您提供精准定位”的悦耳声音时,背后是徐颖及其团队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
截止2023年,北斗导航系统在国产手机中的覆盖率超过了99%。这意味着每年国内销售的3亿多台智能手机中,几乎所有的设备都支持北斗导航系统。
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导航已经像wifi一样不可或缺,正因如此,网友送给徐颖“北斗女神”的称号,其地位堪比当年的“wifi之母”海蒂·拉玛,但这位“女神”对自己的认知却很清晰。
她说:“我觉得我现在肯定不算是一个科学家,只能说是一个青年科研工作者,再过几年呢,可能我就会变成一个中年科研工作者。”
当“北斗女神”的名号被传得越来越响时,她表示:北斗系统是几代科学家奋斗几十年的成果,是团队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她个人所能代表的,但作为一个为了北斗系统努力了十多年的团队成员,她对“北斗”的的确确有着非比寻常的自豪感。
徐颖和带的学生在一起
的确,400多家科研单位,30多万科研人员,为了“北斗”的诞生和成长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0多年,其中甘苦自知,甚至一度被人嘲讽“GPS是正版,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是高仿版,欧洲的‘伽利略’是低配版,而中国的‘北斗’只能算山寨版,还是九块九包邮的那种。”
在回顾往事时徐颖动了感情,有点哽咽地说:“你付出心血去做一个东西,你知道它有多好,但是别人还不知道,这会让你有点难受……那些说北斗不行的人,可能根本都没有完整地了解、使用过它,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
为了北斗的成功降世,整个团队的同事们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瞬间。2007年4月14日,是北斗系统向国际电联申报卫星频率资源的倒数第三天,原定4月底才能发射的卫星必须提前发射。
所有人都知道:没有频率,卫星导航系统就是无地生根的大树,“北斗”系统就算上了天也没用,而且如果错过了这节末班车,以后就再也赶不上了!
很简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4月14日凌晨4点7分,北斗卫星提前发射,结果发射前4分钟,发现运载火箭有一个供气连接器没有按照规定脱落。
如果火箭发生问题很有可能直接爆炸,到那时不要说卫星保不住,整个发射场都会被夷为平地,大家紧张得浑身直冒冷汗,指挥室里的空气如同凝固了一般。
横空出世
幸亏指挥员镇定自若,在一分钟之内连下7道指令,4时7分发现问题,4时11分火箭带着卫星成功升空。
距离申报期限还剩下最后4小时的时候,卫星发射的电磁波信号终于出现在了地面接收机上,中国自己的卫星频率终于保住了。
就在14亿人中的绝大多数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北斗团队为中国人争得了生死存亡的一城。
然而多年后提及这段通过前辈口述的惊心动魄的经历时,徐颖却风轻云淡,略带俏皮地说了一句“频率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尽管已经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科学家,徐颖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她让普通人看到了一位科学家非常真实的生活。
由于承担的项目规模大任务紧,徐颖差不多得经常加班,整天和数据打交道,工作强度甚至比“996”更高,她说“我们从不要求‘996’,但事实上比‘996’还忙”。
“北斗女神”贵在真实
作为一名“中年女性”,徐颖的保温杯里常年泡着茶叶和枸杞,因为来不及做早餐只能带着包子去单位,她坦言自己也有压力,而排解压力的好方法竟然是“买买买”,就是果断拔草自己喜欢的衣服和首饰,然后变成“剁手党”。
“女神”还自曝说:她和许多的年轻人一样也喜欢喝奶茶,因为时间太宝贵,实在来不及去买点什么好的,所以“奶茶续命”便成了生活的重要元素。
在一次演讲中,徐颖说她近几年也出现了失眠、脱发的问题,并自我调侃说“有时候睡到半夜会突然醒来,我不确定是因为工作压力大还是因为人到了年纪出现中年危机。”
无形间,她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而网友们也更愿意听这位“专家”的通俗科普。
正如多年前中国石油工业的功臣王德民院士略带傲娇地说的“只有不正经的人才注意外貌”。学识、才华、谦虚、勤奋、接地气,这些才是徐颖赢得广大网友喜爱的真正原因,而非什么“网红美女”赖以自傲的美貌和身材。
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继这些大德大能之后,还有一批为新中国国防科研事业前赴后继,贡献青春无悔付出的爱国青年科学家,这是中国之幸,民族之幸!
衷心希望“北斗女神”和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事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