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王节制诸王,怎么看都不合适,为何太平天国还这么做

伍思瑶啊 2025-03-28 17:31:19

1851年12月,永安城内一片欢快,太平天国军兴一年来,总算进行一次建制。洪秀全给将士们论功行赏,册封首义五王,东王节制诸侯王。

洪秀全是君主,结果却是“东王节制诸侯王”。东王杨秀清取得对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的指挥权,名义上掌握了军权,是三军统帅。

东王节制诸侯王,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不合适,为何太平天国还这么做?应该说,杨秀清底气不足,他自己策划了永安封王,却没把握与其他诸侯抗衡,杨秀清需要在“大义”上占据优势。

永安封王,不是简单的册封诸侯,而是一种权力博弈。从杨秀清角度看,他需要通过“东王节制诸侯王”来取得“大义”优势,进而削弱诸侯王势力,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永安建制,包括分封首义五王,以及授予将士各级官职,都是杨秀清一手操作。如此,不妨从杨秀清角度看问题,为何是“东王节制诸侯王”,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

杨秀清,广西桂平人,家境贫寒,是太平天国首义五王中出身最差的一个。从小杨秀清就失去了父母,靠伯父抚养长大,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成年后,由于营养不良,杨秀清身材矮小,体弱多病。烧炭的日子,杨秀清穿梭在丛林中,不幸被树枝伤到眼睛,一度陷入失明状态。

出身寒微,身体素质不好,又缺乏强大的宗族背景,这就是杨秀清的弱点。那么,优点是什么?杨秀清头脑聪明,又具备跳大神的能力,取得“天父下凡”资格,是太平军的精神寄托。

拜上帝教实际缔造者是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崛起是因为具备天父、天兄下凡资格,并以“科炭”方式救出冯云山,从而树立了威望。

杨秀清、萧朝贵崛起,大家看破不说破,就看接下来如何操作了。理论上,杨秀清可以天父下凡,是天兄萧朝贵的父亲,儿子要听老爸的话,实则未必。

所谓天父、天兄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维持信不要,大家不掀桌子而已。对此,杨秀清、萧朝贵也是一清二楚,心知肚明。

想要掌握大权,控制太平天国,单纯依靠下凡是不行的。杨秀清、萧朝贵必须拿出真本事,把拜上帝教面临的问题摆平,这才能让大家信服,树立起个人威望。

杨秀清、萧朝贵家庭都不行,但杨秀清更差。萧朝贵一家都是烧炭,虽说家庭困难,但总算有一个家庭与亲人,总比没有兄弟姐妹,没有老表的杨秀清强。

萧朝贵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却也谈不上优越,比韦昌辉、石达开、胡以晃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是,萧朝贵参加拜上帝教时间早,且本身能征善战,身体素质一流。

太平天国创业初期,需要处理复杂的军政事务,既要安排起义相关事宜,又需要带兵去反击团练武装的挑衅。如此,领头人的身体素质显得尤其重要。

杨秀清是父亲,萧朝贵是儿子,萧朝贵的身体素质是杨秀清百倍。正如李秀成所言:“勇猛刚强,冲锋陷阵第一”,拜上帝教面临的问题都要靠萧朝贵来解决。

萧朝贵身体好,又特别能打仗,故而天兄下凡如同家常便饭。萧朝贵能打赢,又经常表演天兄下凡,故而人们对萧朝贵深信不疑。

杨秀清在干嘛?养病,金田起义关键时刻,一切事情萧朝贵安排。杨秀清想干预,也是力不从心。至于洪秀全、冯云山,已经被萧朝贵天兄下凡,去胡以晃家“避吉”了。

萧朝贵把持军政,自己又能打仗,故而能把罗大纲、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猛人纳入麾下,作为亲信班底培养。

金田土豪韦昌辉、矿工首领秦日纲,则是萧朝贵的铁杆盟友。客家英雄石达开,由于触怒天兄萧朝贵,金田起义之后一直被雪藏,直到萧朝贵阵亡长沙才得以崭露头角。

从金田起义到攻克永安,这是萧朝贵的时代,太平天国的事情天兄说了算。天父杨秀清,一直在治病,还被萧朝贵欺负,一点脾气都没有。

罗大纲,太平天国第一名将,天地会出身,战斗经验非常丰富。为了拉拢罗大纲,萧朝贵不惜表演天兄下凡,处死陈来。

陈来,杨秀清的岳父,因私自拿罗大纲的东西北处死。陈来儿子求情,萧朝贵则说:“你去告诉杨秀清,若能争取天父下凡发话,可以饶了他。”

萧朝贵把难题给了杨秀清,明摆着跟杨秀清过不去。如果杨秀清真的天父下凡,无异于自我打脸,岳父犯了错误,杨秀清居然偏袒,说天父下凡就下凡,岂不是笑话吗?

金田起义后,一切都是萧朝贵说了算,毕竟萧朝贵最能打仗,别人不服也得服。不出意外,洪秀全、杨秀清都会被边缘化。

太平天国版李渊、李建成、李世民,将会在历史上重演。萧朝贵(李世民)凭借战功,以及手中掌握的兵马,把杨秀清(李建成)边缘化,甚至除掉,自己扛旗。

没宗族,没兵力,没好身体,杨秀清面对萧朝贵的挑衅,无可奈何。但是,杨秀清终究抓住了机会,趁着萧朝贵奄奄一息时逆袭。

1851年9月,萧朝贵、罗大纲声东击西,攻克永安,夺取太平天国军兴以来第一座城池。不幸的是,城南水窦村之战,萧朝贵表演天兄下凡时不慎从高台坠落。

萧朝贵表演太入迷,这么一摔可要命,脖子差点被扭断,多处骨折。当时的条件,萧朝贵很难治愈,直接躺在床上,命悬一线。

永安战斗吃紧,清军强攻,而“天兄”却受了重伤,如何是好。太平军人心惶惶,杨秀清这位“天父”便迎来机会,由他来指挥反击战。

萧朝贵受伤,杨秀清则恢复了身体,故而权力天平倾斜。杨秀清为了控制大权,便于指挥太平军作战,便天父下凡,要求进行分封。

永安建制的策划,都是杨秀清负责,永安城内天父下凡越来越多。再则,周锡能事件,杨秀清又以天父下凡来摆平,顿时威望高涨。

永安封王的人选,萧朝贵没有资格参加,他连自理都做不到。如此,杨秀清成了东王,并节制诸侯王,包括西王萧朝贵。

正常情况下,洪秀全是天王,理应控制各路兵马,首义五王遵从天王命令。但是,太平天国太特殊,洪秀全没实权,没直属武装,大家都不给面子。

太平天国是股份制,首义五王一起创办,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如此,就算分封,王爵之间可以有高低,但不应该“东王节制诸侯王”,这没有依据。

东西南北翼,都是“王爵”,他们名义上的君王是洪秀全,本应该平级才对。但是,杨秀清有自己的考虑,他太虚弱了,杨秀清需要“大义”名分来增强实力,削弱诸侯王。

首义五王都有股份,杨秀清却很弱。杨秀清名义上指挥千军万马,是三军最高统帅,但没有一支强大的武装部队。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手握重兵,嫡系部队众多。

杨秀清打仗,依靠谁?答案是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这些诸侯王,因为东王兵马太少,也很少有拿得出手的名将,力量薄弱。

如果不是“东王节制诸侯王”,而是诸侯王一起“圆桌会议”解决问题,杨秀清将会被他们边缘化,当一个吉祥物。创业阶段,只有在战场上打赢,才有话语权,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杨秀清知道,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这些人手握重兵,创业阶段都得靠他们打仗。杨秀清亲信不行,无法胜任激烈的战斗任务,就不能不依靠非嫡系部队作战。

嫡系不行,靠非嫡系部队打仗,结果就只能被取而代之。那么,该如何是好?杨秀清唯一的优势,也是最大优势,就是天父下凡,他可以通过天父来达到目的。

杨秀清以天父名义宣布“东王节制诸侯王”,凌驾于其他诸侯王之上。如此,杨秀清就可以调动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的兵马,对他们进行分化瓦解,为增强东王阵营赢得时间。

杨秀清调兵,正常调动军队,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虽说不愿意,但也不得不考虑“天父”因素。就算萧朝贵有实力,可以不买账,但韦昌辉、石达开就需要妥协。

嫡系部队不行,却能“东王节制诸侯王”,杨秀清也算是赢家。今后,杨秀清想调动诸侯王的军队,就具有法律依据,大家无话可说。

那么,东王杨秀清真的做到“东王节制诸侯王”了吗?答案是,做到了一半。杨秀清在太平天国权力框架内调兵,不损害诸侯王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他可以调兵。

不过,杨秀清若是想集权,把诸侯王的利益夺过来,让他们当打工人,就只能掀桌子了。天京事变就是典型,韦昌辉、石达开不可能无线容忍杨秀清,尤其是对兵权的剥夺。

京城防御任务,以及水师统领权,本该是韦昌辉负责,结果杨秀清天父下凡,各种找茬,将其转移到东王手里。西征,是韦家军、石家军当主角,开疆拓土,杨秀清却派自己人去接管。

天京事变为何爆发,谁来对付杨秀清,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说得跟清楚。大家都是金田起义的骨干力量,凭什么杨秀清想“独尊”,韦昌辉、石达开决定说“不”,直接掀桌子,不承认天父,杨秀清是输家。

“东王节制诸侯王”,无论如何看都不合理,但太平天国却这么做了。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东王杨秀清太弱。

杨秀清想建立江山,成就帝业,却苦于缺乏直属兵马,就只能这么做。杨秀清想借助其他诸侯的兵马来增强实力,并削弱诸侯王,被证明行不通。

2 阅读: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