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有人想让这位司令动一动,领导:不要再动了,动太多不好

定哥讲历史 2025-03-27 14:33:14

1968年,特殊时期,各地局势风云变幻,连军队高层也屡受冲击,人事更迭频繁。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郑维山,稳定一方,安保工作协调周密。当有人提议替换他时,高层明确回应:“最好别动了,动太多不好。”

1915年,郑维山出生在河南新县一个小县城里,家里条件不好,他小时候只读了一年私塾,之后就帮着家里放牛。但他的父亲郑国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曾是村里的苏维埃农协主席,还参加过著名的黄麻暴动。

耳濡目染之下,郑维山受到父亲的熏陶,开始接触革命思想。那时候,他还小,就替父亲给地下党送信,传递着革命的火种。1927年,黄麻起义的枪声响起,郑维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童子团,当上了分队长,每天站岗放哨,查路条。

两年后,15岁的郑维山又加入了少年先锋队,担任中队长。那时候的他,已经是个热血青年,满心都是对革命的向往。同年,他领着70多名赤卫队员加入了红军,成了师长徐向前的传令兵。

时间飞逝,他成长迅速,1930年初,郑维山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了。在红军里,他迅速成长,三年后,年仅18岁的他就担起了红9军第27师政委的重任。回忆起那段日子,他总是笑着说:“那时候就是胆大,不怕死。”

他参加过反敌三路围攻作战,调任过红9军27师81团政治委员,还参加过反敌六路围攻的西线中部防御作战。过雪山、过草地的时候,他更是经历了生死考验。有一次,他率部过雪山迎接中央红军,最先与任弼时、贺龙的红二方面军实现了会师。

再后来他率部参加了西路军的西征,参与了多次大血战。在一次战斗中,他头部负伤昏迷,被好心的百姓救下,藏在一个山洞里,才逃过了马家军的搜捕。后来,他讨饭回到了延安,一边走一边悲愤哭泣,发誓要为战友们报仇。

解放战争时期,他更是身经百战,担任过张家口卫戍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司令员等职务。他参加了张家口、保定北清风店、石家庄等多次战役,为华北的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郑维山担任解放军第19兵团副司令员。在抗美援朝期间,他又调任第20兵团代司令员,指挥了多次反击作战。那场战役中,敌我双方都已经构筑了坚固的阵地,但郑维山却凭借着他的智慧和胆略,找到了以我之长、击敌之短的战术。

他指挥部队修整坑道工事,作为进攻出发地,这样就缩短了进攻距离,充分发挥了我军近战的优势。最终,在他的指挥下,第20兵团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1953年5月,南朝鲜总统李承晚,野心勃勃叫嚣着要打过咱们得鸭绿江。郑维山却表示,即使不当军区司令员,也要打好夏季反攻这一仗。重任在肩,他指挥作战,镇定果断。

1955年,郑维山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了北京军区的重要领导人。他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更是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地保卫着首都和党中央的安全。

当时上千万的年轻学生参加了“大串联”,都跑到北京来了,结果北京就变得特别乱。为了应对这个情况,中央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周总理直接负责的警卫小组,郑维山就被调到了这个很重要的岗位上。

他特别努力,整天都在忙工作,把周恩来总理交代的事情都做得很好。主席接见学生的时候,场面都特别大,郑维山就一直在现场,安排得很周到。

安保做得这么好,毛泽东很满意,周恩来总理也夸了他很多次。不仅如此,他还四次亲临边防前线,吃住在哨所、边防站,就是为了首都安宁,还确保了华北边界的安全。

1968年的5月份,在保定满城县,北京的一支部队在搞建设时,意外挖出了西汉时期的中山王墓,墓里藏着大堆的宝贝。

可那时候正好是“破四旧”的时候,这些文物随时都有可能被毁或者被抢,中央和地方的文物部门都特别担心。周恩来总理还专门给郑维山写了封信,让他帮忙保护这些文物。

郑维山一看信,二话不说,立马就行动起来。他下了死命令,要好好保护这些文物,还明确说了,军事工程得给考古发掘让路。

他还专门派了个人去考古队,帮忙协调联络。他自己也跑到现场去,和大家一起商量怎么保护。多亏了郑维山重视,措施也到位,这座汉墓才能顺利开掘,里面的宝贝也都完好无损。

他在地区和平上的统筹做得非常到位,所以在1968年诸多人事变动中,虽然有人想让他也调任到别处去,可周全的他受领导赏识,得以安心工作。

后来他有过几年被“审查”的低谷。周恩来也站出来为郑维山说话:“郑维山同志在内蒙古负责军管时,工作做得很好,稳定了局势,还推动了生产发展。”后来,郑维山虽然被停职,但中央最终还是认可了他在内蒙古军管工作的正确性。

恢复名誉后,郑维山在党里步步高升,成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还参加了好几次党代会。1999年,郑维山精神抖擞地参加了建国50周年的庆典。可没想到,第二年他的身体就出问题了。2000年3月,他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

在医院里,郑维山还是那副乐观的样子。他跟医护人员开玩笑说:“我这辈子,跟‘三’这个数字特别有缘分。过了三次雪山草地,三次跟红军主力会师,还当过三纵队司令员,三次进军大西北,打了三只‘老虎’。”

他顿一顿,接着说:“这次住院,恐怕又要打三大战役了:核战争(放射治疗)、化学战(化疗)、细菌战(感染)。我这次也争取打个大胜仗!”医护人员都被他的乐观给打动了。

在治疗过程中,郑维山意志顽强,跟病魔斗得死去活来。他还特别节省,知道化疗后要用贵重药品,就坚持不让用,说自己尽量吃饭,好省下钱来用在军队建设上。他每顿都吃稀饭和点心,虽然嘴里苦得要命,但还是坚持吃。

2000年4月19日,郑维山情况非常危急。郑维山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就开始交代后事。他深情地看着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断断续续地说:“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自然规律。”

他还说:“别治了,省些经费。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上交组织的最后一次党费吧。平时存的书,送给大别山的学校,给孩子们用。”

他专门嘱咐丧事要从俭:“我走后,追悼会、遗体告别、送别仪式,这些都不要了。也不进八宝山。给医学单位研究后火化,骨灰撒在大别山上就行了。”5月9日晚上,一代名将郑维山就这样走了,享年85岁。

文献来源:

于若平.忆屡建奇功的郑维山将军[J].军事历史,2002,(2):63-69.

2007年01月17日来源:大河网,郑维山将军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