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莫言相比,为何爆红的刘慈欣,进不了“主流文学”视野

令狐伯光体 2024-10-30 06:43:03

文|令狐伯光

今天继续写写《三体》吧,要说这几年国内文学最火的作品一定还是刘慈欣和《三体》。但我们经常也能看到批评,就是说《三体》在文学界地位不高,然后连带着科幻在文学界地位也不高。

这样一来,也就导致什么莫言等人虽然有争议,但文学地位更高一类的。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科幻文学主要两个源流,一个是欧洲,一个是美国

欧洲这个源流,就是玛丽雪莱,凡尔纳,威尔斯这一支,本身其实就是主流文学的一支,当时并不被主流文学排斥,至少不像后来那么排斥,引进到东亚,比如日本和中国的时候,甚至主流文学界都很买账。

梁启超写过,鲁迅翻译过,老舍也写过。不过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接触到的是欧洲科幻,如果当时看到美国科幻估计是很鄙视的,早期的美国科幻就是帅哥美女大战奇形怪状外星人,剧情特别老套低俗,就是地摊文学。

虽然美国科幻也认凡尔纳威尔斯这些个祖宗,但从出现开始美国科幻就跟主流文学完全没关系。看看欧洲的科幻源流,玛丽雪莱是谁的夫人自不必说,威尔斯跟萧伯纳是好朋友,凡尔纳也曾结交大仲马。

美国科幻完全没有这种高贵血统,美国科幻作家一直到阿西莫夫这个时代几乎都跟主流文学界老死不相往来,一方面主流文学看不上科幻,另一方面科幻作家也不屑于加入主流文学界,就是互相看不顺眼

中国科幻主要早期主要源自苏俄科幻,也就是更接近欧洲这个源流,所以过去科幻作家一般也把自己作为文学界的成员,不过中国主流文学界一般把科幻作为儿童文学的一支接纳进来。而到了最近20年,中国科幻作家大部分受美国作品影响更大了,所以一般也不在乎是不是被主流文学界接受。

科幻小说为何无法进入传统主流文学视野?

很简单,因为你们这帮“文艺学博士”压根儿不懂科学啊!不但不懂自然科学还不懂社会科学,这就没法玩儿了。实际上,在我看来,“文学”这玩意儿,只有两个分类:一个是“写人”的,一个是“写社会”的,而后者显然高于前者。

因为你要写“人”,其实很简单,只要智商情商正常,文笔可以,要写出一些好作品其实不难,因为打小儿我们受的训练就是“写人”。“写人”不需要你去多思考什么,会写点儿人情世故就行了。但是“写社会”可就难得多了,那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要想“写社会”,那就必须真正的对这个社会有了解,明白社会的运行规律,以及命运的无常。

《三体》的文学价值不能说《红楼梦》并驾齐驱了,但至少不比莫言那类作品差。原因很简单,两者都是写社会的巅峰之作。《三体》表面上写的是“被外星人介入的未来世界什么样”,实际上是在批判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思想和政治上的各种死结。

其实电工的作品大都有点儿这个意思。典型的《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光荣与梦想》,《乡村教师》,以及我个人持严重保留意见的《不能共存的节日》等等。你觉得他是个科幻小说作家,但我看他是一个人类文明观察记录者才对。

甚至他担任主编剧的《流浪地球2》都有点《红楼梦》的影子了:都是截取一个时代的部分片段给你看一看,有如冰山将自己的一部分露出海面。但是这正的冰山都在海面底下呢,需要你去猜。表面上看,《球2》是三明一暗四条线并驾齐驱推动剧情,但实际上那也只是露出水面的荷叶,水下的藕根才是荷叶的本体:人类是如何组成联合政府的?这个政府是如何运作的?五常在其中都有什么比例?世界人民对此有什么看法?很多很多!但是都被表面的剧情遮起来了。所以《球2》才越看越有味道。

刘慈欣的科幻是最纯粹的科学幻想,一切根源于最基本的宇宙物理规律,不存在什么价值观输出。

最多是像做数学题,只有最接近正确答案的选择,才会导致较好的结果。

1)同理心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并非舶来品,当然,今天很多人忘记了这一点。

2)科学至上,是刘慈欣本身的特质。但用于分析人类社会宏观整体的时候,物理和数学,是最有力的工具。类似的还有“基地”世界中谢顿博士的“心理史学”,其偏重的人文类的软科学,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物理和数学。

3)说大刘不支持保护环境,支持太空探索,纯属污蔑。大刘从没说过不保护环境。后半句原意是星辰大海或元宇宙二选一的话,星辰大海才是正确选择。

4)“刘慈欣提出了一种现今很流行的观点:科学将拯救人类这一物种,即便副作用是摧毁地球和人性。”对此从未听说过。就事论事,前半句符合黑暗森林的答案,但是最终未能实现。

5)“天下”的最新解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属同物种同地球文明框架。远比西方认为非白人是不同物种先进的多。

6)刘慈欣创造了“宇宙社会学”加以解释:“首先,生存是文明的首要需要。第二,文明不断成长和膨胀,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在这个仿佛只有零和博弈的体系里,地球始终处于生存焦虑之中,它要么征服别人,要么被征服。私以为这是到目前为止相对正确的解释,不然无法解释宇宙观测的现状结果。

7)科学研究的开放与封闭,这个中国人最有体会,和面壁人一样,都概率极低的死中求活。不像纯数学纯物理的三体人,人类和技术爆炸都需要英雄和天才。

其实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主流文学以雅文学自居,鄙视侦探、科幻和武侠等通俗文学而已。他们认为主流文学认为通俗文学就是用来娱乐普罗大众的,上不了台面。所以现当代主流的文学史,一般是很少提科幻、侦探和武侠小说的。但近些年也有一些变化,比如某些文学史也开始提到金庸、古龙。

其实,主流文学与通俗文学、雅与俗的界限一直是变化着的。在古代社会中,像《三国》《水浒》这样的作品一直被认为是俗文学,是被看不起的,那个时候中国文学巅峰是诗词,更高就是治国方面的了,但四大名著到了现代却成了名著。

古代武侠小说像《三侠五义》在文学史上是有较高地位的。其实,金庸小说的水平要比《三侠五义》高不少,为什么反倒上不了文学史呢?所以,雅俗其实是没有固定标准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文学观念也会改变。

文学作品,说到底还是要给读者看的,有大批读者阅读、大量读者喜爱的文学,才是好的文学。现当代中国所谓的主流文学,已经完全边缘化了,变成了一个小圈子的圈地自萌了。试问近20年来,中国的所谓的主流文学界有一部有水平、有影响力的作品吗?

反倒是科幻文学、网络文学成绩斐然,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没有读者的文学是注定没有未来的,所谓的主流文学的没落,已经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就像周总理说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最后,科幻小说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三要素。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国内老师讲到科幻,注重“科”:总是教导学生,科幻本质是为了科学服务,为了更好创造未来。

简单说,科幻要服务科学、道德,才有价值。

但国外更注重“幻”。“幻”能增加联想力,增加依靠现有知识,让幻境和设定更有说服力,更好玩。

乔治·马丁谈到《冰与火之歌》就很纠结是不是要有龙。喷火的龙很不真实的,不真实,会让一本严肃书籍,虚假可笑。马丁还咨询的老友,老友坚定支持龙的设定,那样会更更有趣,更“幻感”,马丁被说服了。想象《冰与火之歌》里面没有龙、没有异鬼、没有起死回生的法术,会多么乏味。

我认为不管主流还是科幻,都要着重一个事实。就是可读性,要有调动情绪的手段,让人喜悦、焦灼、紧张。让人大脑不停的转,不停思考怎样在小说设定的困境中找到出路,思考在一个无法预知的世界,用灵活的思维,并找到自己位置。从这个角度讲,科幻里的设定,更能为开发脑智力而服务。

个人感觉,国内的科幻很多还基于科幻是为科技和人类服务的理念,像是老师教导下的作文。国外的科幻更侧重用各种未知幻境,把人搞的晕头转向,转向后脑洞大开,有种过山车后很爽的眩晕感。

科幻小说无法进入传统主流文学视野,我以为不实。科幻事实上已打败了传统,让传统文学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打败科幻只是他们的幻觉,就像唐吉坷德这个衰弱的老骑士,在幻境中,挥舞着锈迹斑斑的长枪,冲向无法抵挡的大风车。

0 阅读:0

令狐伯光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