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山水诗,我们首先想到孟浩然,也知道早期山水诗作者王绩,但从唐初到初唐,写山水诗的诗人已经很多。王勃自从被逐出沛王府后,有些噤若寒蝉,题材受限,即使此时已经就任虢州参军,当了州吏。而他的诗风清新华美,灵秀忧伤,锋芒不显,恰好适合送别、山水、抒情诗,本篇我们选析这首《仲春郊外》: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首联的“东”和“西”不用过多解读,一如既往地体现王勃的擅于对仗,唐诗中的对仗有多种,有一句中对的,有一联中对的,有前后对的,王勃较习惯在一联中对仗。东园中的小径,垂柳相伴,西边的水坝上,掉下的花瓣落在了渡口的地上和水中,这两句中“东园”对“西堰”,“垂柳径”对“落花津”,音律优美,王勃的天分就在于,对仗齐整而不着痕迹,不破坏音律和流畅,不仔细看是感觉不出来的。
三五相对,三四相对,都是惯用的笔法,各种事物透出的春色已经连续三月,这个时间段与题目中的仲春吻合,体现出王勃思维的缜密,郊外的风光冠绝周边地区,这首诗是写郊外踏春,欣赏田园风光,有周边深度游的意思。
第三联也对得十分精彩,可以理解为,群鸟飞过,村中的人觉察到了春天的曙光;鱼在水中嬉戏,人们知道了春天的到来。这两句的特别之处在于,每一个字都在对仗,真正对出了层次,其中第二句与“春江水暖鸭先知”笔法接近。
尾联并未对仗,但却是诗人的抒情之句,刚刚变晴的山中别院里,哪一处会染上尘世的喧嚣呢?笔者认为王勃自带仙气,这两句就有所体现,字里行间,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不满,渴望纵情山水,远离俗世,因而把郊外春景写得如此令人陶醉,但作者内心深处呢?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壮志汉唐宣”,品原创小说《大唐十六剑》,唐风诗词,文化旅行摄影。
世界第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