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的大山深处,居然建造着一座世界上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
该实验室深居地下2400米,按照一层楼高3米来计算,这个深度相当于地下800层!
那么我国为什么要建设这样一座极深地下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在建设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阻碍?

无数的问题困扰着刚刚了解到这个实验室的人们,现在我们就一一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锦屏地下实验室想要到达锦屏实验室,需要从四川西昌出发,经过大约3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够抵达隧道入口,进入隧道后,再行驶17.5公里后进入“地下城”,周围的环境从昏暗变得明亮,才算是真正到达了锦屏实验室。
为什么要在地下2400米构建实验室呢?
其主要原因是要进行暗物质探测等基础科学的研究,探寻宇宙的微声。
所谓暗物质,指的是人类肉眼看不到,即便是电磁学或是天文望远镜都无法捕捉的物质。

但由于暗物质和普通物质发生作用的概率较低,因此很难探测到它,实验室管理局副局长申满斌曾形容过这样的难度:
“(探测暗物质碰撞信号)就像在嘈杂的足球场寻找一根针掉落的声音。”
而之所以在深达数千米的地层之下开展科研活动,核心动因可归结为辐射干扰问题
自然界的辐射源主要分布于宇宙射线及环境介质中,这类背景噪声对精密探测实验构成显著影响。

坐落于锦屏山隧道中段的科研设施,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赋予了该实验室独特的低辐射环境。
依托2400米厚的岩层屏蔽效应,该研究场所的宇宙射线强度仅为地表水平的十亿分之一,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辐射背景最低的深地实验平台,为精密科学实验提供了理想的物理环境。
虽然确定了实验室选址,但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想要落实,仍旧面临严峻挑战。
建造实验室困难重重深地实验环境依托厚重岩层构建天然辐射防护体系,为高能物理研究创造特殊实验条件。

但该工程区域呈现地质构造复杂性、施工界面局限性及技术挑战性等显著特征,也为实验室的建设起到了明显阻碍。
其中锦屏山隧道工程作为关键节点,以5公里延伸长度和2400米垂直岩层覆盖量创国际地下工程防护层厚度纪录。
在工程实施阶段,技术团队面临多重地质灾害威胁:超临界水压突涌现象与应力累积引发的岩爆风险形成复合型技术瓶颈。
实测数据显示,目标区域的岩体静水压力达到113MPa基准值,其应力载荷强度等效于万米深海环境压力指标,这对支护结构设计提出极限要求。

在地下空间拓展过程中,发生过多次小型岩爆,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最高能量释放等级达到里氏2.3级地震效应,同时还伴随千立方米级岩体失稳现象。
不过好在通过动态监测系统与分级卸压技术的协同应用,最终成功保障了施工人员的安全。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难点大理石岩体所释放的放射性气体——氡气。
氡气不但具有致癌风险,还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明显影响,且地下隧道较为狭窄,环境十分复杂,进一步提升了工程建设的难度。

为此,科研人员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创新地使用了10层材料,在10万平方米的洞室内构建了厚重的防护层。
防护层包括20多万个膨胀螺栓,5万多个锚杆,5万多米拼接缝,厚度达到了10公分。
经过测试,该防护层能够有效屏蔽岩石产生的水和氡气,对于氡气的抑制率能够达到99%。
锦屏大设施在历经设备、材料以及新风等诸多难题并成功克服后,顺利步入建设的最后阶段。
为达成更低辐射本底的目标,所有设备与材料均采用定制化方案。

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并生产出低辐射水泥、金刚砂、岩棉等一系列特殊材料,同时还研制出一批低辐射机电设备。
这些成果均为国际首创,能够最大程度地控制实验室的辐射本底,从而营造出最为“纯净”的实验环境,为暗物质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为什么要研究暗物质?暗物质是理论上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物质,其特性表现为不发光且不反射光。

然而,借助引力效应,我们得以证实它的存在,其在宇宙总质能中所占比例约为 26.8%。
暗物质的分布极为广泛,遍布于宇宙的各个角落,并且在宇宙的形态塑造以及结构演变过程中发挥着推动作用。
对暗物质展开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精准地描绘宇宙的演变轨迹以及预判其未来走向,进而助力人类深入理解宇宙的演化机制。
在宇宙宏观结构中,星系及星系团的运动模式与架构特征,精准映射出其周边环境特质与内在物质构成体系。

其中,暗物质在这些巨型天体系统内所占质量比例颇为可观,约达85%之高。
故而,深入探究暗物质的本质、分布及作用机制,将极大地助力我们精准解析星系与星系团的诞生起源、演化进程及其背后的动力学原理。
综合来看,对暗物质展开研究,其意义深远且多元。
总结虽然当前还并没有找到暗物质,但科学家们仍旧坚持在求索的道路上。
我国充分利用锦屏实验室所具备的卓越条件,持续优化探测技术,拓展探测范畴,提升探测的灵敏程度。

各个实验团队凭借不懈努力,收获了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在这座被视作“全球最为安静”的实验室中,科研工作者们正鼓足干劲,全力投身于为我国产出具有重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积极应对深地科学领域内国际间的科技竞争,力求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展望未来,伴随着探测技术持续推陈出新,我们完全有底气相信,终有一日定能揭开暗物质那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