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结婚似乎是人生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到了一定年龄就该上学、工作一样。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对结婚这件事变得很谨慎,甚至直接按下了“暂停键”。
先来说说经济压力。现在结个婚,成本实在太高了。在一线城市,办一场婚礼平均得花33万元,把孩子养到17岁成本将近50万。买房子更是一大难题,很多年轻人就算掏空自己和双方父母的钱包,可能都凑不够首付。有个程序员小王,月薪1万2,本想结婚,结果女方临时加价20万彩礼,最后他只能用彩礼钱辞职去旅行了。除了这些看得见的花费,还有一些隐形的经济压力。比如已婚未育的女性,在职场上找工作会比未婚女性难很多,成功率要低34%。对男性来说,为了养家可能就得被迫接受996的工作模式,压力也特别大。
再看看观念的变化。老一辈的人觉得婚姻就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有困难一起扛,日子能过下去就行。但现在的年轻人可不这么想,他们更看重精神上的共鸣,想要找到灵魂伴侣。城市里30岁左右的女性,有超过30%都还没结婚,她们不想随便找个人就嫁了,不想过那种“扶贫式婚姻”。对于她们来说,与其在一段不幸福的婚姻里委屈自己,不如一个人活得自由自在、潇潇洒洒。
还有地域差异带来的问题。在农村,有很多30岁以上的男性都还没结婚,人数超过了1752万,他们大多是因为拿不出彩礼、买不起房子,所以很难找到对象。而在城市里,高学历的女性又因为很难找到各方面都合适的“优质男”,也只能一直单身。一边是农村的“剩男”想娶娶不到,一边是城市的“剩女”想嫁嫁不出,这种错位让婚姻市场变得很尴尬。
社会压力也让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父母的催婚、同事之间关于婚姻的攀比,还有社交媒体上那些“模范夫妻”的晒幸福,都让年轻人感到焦虑。在豆瓣的“不婚不育”小组里,有超过50万人在分享“反催婚话术”,他们不想被婚姻绑架,不想仅仅为了结婚而结婚。而且,有些年轻人因为原生家庭的一些不好经历,或者是对生孩子有恐惧心理,对婚姻就彻底失去了信心。
不过,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现在单身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了,规模已经突破5万亿。很多年轻人选择养宠物、虚拟恋爱或者去旅居养老,通过这些方式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丰富、更有意义。他们觉得自己的价值不应该由结婚证来决定,而是体现在自己的银行卡余额、经历和见识上。
这一代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而是一个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想法来决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