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一般”存在的诸葛亮,晚年错用此人,结果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云深不知鹿 2025-02-22 09:16:54

在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里,有一个堪称神一般存在的人物,那就是诸葛亮啦。可以这么说哦,如果当时没有诸葛亮在其中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恐怕后来那种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就很难形成喽。

诸葛亮到了晚年的时候啊,那真的是凭借着他自己一个人的能力,硬生生地在为蜀国延续生机呢。要知道,当时蜀国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与挑战,形势颇为严峻,可诸葛亮却全然不顾自身的疲惫与艰难,硬是靠着他卓越的智慧、非凡的谋略以及坚定的信念,全力以赴地撑起了整个蜀国,就仿佛是在用他自己的力量,强行给蜀国的命运延续上了宝贵的时间,让蜀国能在艰难的局势下继续维持下去。

诸葛亮写下了《出师表》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即便到了现在,人们去读它的时候,依然会被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所打动,不禁热泪盈眶呢。而就在《出师表》问世之后,蜀汉北伐曹魏的大幕也就此正式开启啦,一场关乎蜀汉命运走向的军事行动就这样拉开了它的征程。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诸葛亮为什么非要坚持进行北伐这件事呢?

在当时所处的那种环境状况之下,不得不说确实是进行北伐极为有利的大好时机呢。要知道,在刘备驾崩离世之后,诸葛亮就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就包括特意派遣使者前往东吴,其目的就是为了和东吴方面建立友好的关系。

之后呢,诸葛亮着手处理了蜀国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拿七擒孟获这件事来说吧。他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举措,成功地稳定了后方的局势,让后方得以安全无虞。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蜀国的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提升呢,为后续的发展等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在曹魏那一方呢,局势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元226年的时候,曹丕去世了。而诸葛亮呢,他心里非常明白,此刻,期盼已久的出手时机终于是来临啦。

在这个时候,往往就会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既然有着如此优越的环境,那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起来好好发展,让大家得以休养生息呢?

我们先来讲讲东吴这边的情况。要知道,时间要是拖得久了呢,双方之间难免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啦。这要是万一再引发那种大规模的战争,那曹魏可就变成得利的“渔翁”了。到时候,曹魏不费什么大力气,就能坐收渔翁之利呢。

接下来要说的是曹魏这一方。他们稳稳占据着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的北方地区。在那里,各类资源相当充裕,而且还汇聚了大量的人才呢,真可谓是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要知道,曹魏在当时的局势下,最不担心的情况就是和对手慢慢拖着耗着。那蜀国呢,它能经得起这样慢慢拖着的局面吗?显然是很困难的。再看看东吴呢,它又是否能够承受得住这种长时间慢慢耗下去的状况呢?其实也是够呛的。

诸葛亮心里十分明白,不管是他所身处的蜀汉政权,还是地处江东的孙吴政权,面对实力最为雄厚强大的曹魏,那都是绝对耗不过去的,并且也根本耗不起呢。曹魏在各方各面的实力都极为强劲,蜀汉和孙吴与之相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所以,就整体局势而言,蜀汉和孙吴想要凭借拖延时间的方式去和曹魏长期抗衡,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无论是从自身资源储备,还是后续发展潜力等角度来看,都没有这样耗下去的资本。

当时的形势是,时间拖得越久,就越是对曹魏一方有利。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心里清楚,自己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也就那么几年了。于是呢,他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要趁着自己还能有所作为的这几年时间,竭尽全力为蜀汉的军民们多去争取到一些生存的空间,好让蜀汉能在这艰难的局势中有更多的立足之地呢。

像这样的丞相真的是极为难得,他具备忠诚的品质,而且能力还十分出众呢。

在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之后,诸葛亮便率领着蜀军,那可是一支阵容颇为浩大的队伍,气势汹汹地踏上了征程。然而,让人颇感遗憾的是,这次北伐行动最终并未取得成功,而是以失败告终了。

失败的原因是能够归咎到一个人身上的,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诸葛亮所发起的第一次北伐,其目光着重聚焦在了陇右地区。要知道,这陇右地区可不是一般之地,那可是相当宝贝的一个地方呢。

这里是盛产良马的地方,要知道,曹魏之所以能够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部队,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这儿源源不断产出的良马呢。要是不小心把这个地方给弄丢了,那曹魏的骑兵部队可就麻烦啦,实力必然会遭到极为严重的影响哦。如此一来,魏军整体的战斗力也会跟着大幅度地下降呢。

在那样的局势之下,诸葛亮经过一番考量后,做出了一个安排,他决定让经验丰富的老将军赵云去攻打郿城。要知道,这郿城可是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呢,如果赵云能够成功将郿城攻打下来,那么接下来就可以顺势直接朝着长安城进军啦,这对于整个局势的发展可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棋。而咱们这位老将军赵云呢,那可真是相当给力,他领命之后,就带着将士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攻打郿城的战斗当中。您还别说,这一番行动下来,还真就成功地把好多魏军都给吸引过来了呢。

蜀军突然杀出来,这可把魏军吓得够呛,那胆子都像是被吓破了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地方的守将都没了抵抗的心思,直接就选择投降了呢。

你知道吗?曹魏那边在得知了这件事情之后,那可真是被吓得胆都破了呢。为啥会这样害怕?因为他们心里明白得很,要是这个地方给弄丢了,那可就太丢人啦,都没脸到地下去见曹操和曹丕这两位先辈啦。毕竟曹操和曹丕在曹魏那可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要是因为他们没守住这个地方,那可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先辈们曾经创下的基业和威望咯。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曹叡心里十分着急,赶忙把众人都召集到一块儿,要一起商量应对的办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了好一阵子,可想来想去,到最后发现,关键时刻还得依靠那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军才行呢。毕竟老将军久经沙场,见多识广,应对这种情况肯定更有办法。

曹叡把心中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老将张郃一人身上,并且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当下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曹叡觉得张郃经验丰富、能力出众,仿佛只有依靠他,才有可能去解决那些棘手的状况呢,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满心的期望都放在了张郃身上,同时还清晰地把问题的关键之处给点明了出来。

在陇右地区,有一处地方极为重要,那便是街亭。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街亭这块地方归谁掌控,那就基本等同于陇右地区归谁所有啦。也就是说,街亭的归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陇右地区的归属情况呢。

张郃心里对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而有着神一般智谋的诸葛亮又何尝不清楚呢?在成功攻下街亭之后,接下来派谁来负责镇守此地就成了一个极为关键的主要问题。经过一番考量,诸葛亮最终做出了选择,他选定的人是马谡。

大家知道吗,在诸葛亮进行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安排,就是把马谡派到了某个关键的地方去执行任务呢。可没想到啊,就因为这一安排,结果却直接引发了很严重的后果,直接致使第一次北伐最终失败了。面对这样糟糕的局面,诸葛亮那也是没办法,按照当时的军规等相关情况,就只能把马谡给斩了,毕竟这次失败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大家知道马谡在镇守街亭的时候究竟都做了哪些事儿吗?另外,诸葛亮当时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要派马谡去镇守街亭呢?

马谡是个极具才华的人,他平日里最为喜好的事情呢,就是钻研军事战术方面的内容啦。而且,他和诸葛亮特别能聊得来呢,常常是从早晨开始,一直能聊到晚上,那可真的是相谈甚欢。

正是基于上述的种种情况,诸葛亮对马谡那是极为看好的呢。他们二人之间的交情深厚无比,要是用四个字来概括形容的话,那便是“情同父子”啦,足见其关系的亲密程度呢。

晚年时期的诸葛亮啊,把马谡当作重点培养的对象呢。这意味着什么?其实就相当于是把马谡当成了自己事业方面的继承人那样去对待哦。从这样的情况来分析的话,那诸葛亮在对待马谡这件事情上,确实是存在着一定的私心。

刘备曾经对诸葛亮提出过告诫,他说马谡这人老是爱说大话、爱吹牛呢,所以对马谡,最好还是别给予重要的职责和任务为宜哦。

很可惜,诸葛亮居然没把这句话当回事儿呢。在刘备离世之后,他就彻底把这句话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要是他能记着这句话,说不定第一次北伐就不会遭遇失败的结局啦。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诸葛亮做出了相应的安排。他指派老将王平与马谡一同前往执行镇守的任务。不仅如此,还安排了两支起到协防作用的部队呢。这两支协防部队,分别是由魏延所领导的一支,以及由高翔所领导的另一支。

在出发之前,诸葛亮可是特别郑重地交代了一件事,那就是一定要在有水的地方安营扎寨哦。这可关系到整个军队的安危和后续行动呢。马谡当时听了,也是连连点头,表示自己记住了。可谁能想到,等诸葛亮交代完走了之后,马谡这一转眼的工夫,就把诸葛亮交代的这么重要的事儿给忘得一干二净啦。

马谡带领着军队抵达街亭之后,径直就把大批的人马安置在了一座位置较为偏僻、孤零零的山上。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王平看到了相关情况后,极力去劝说对方要听从诸葛亮的话。可那马谡呢,完全不把王平的劝说当回事儿,根本就没放在心上,甚至还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觉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压根就没打算听从诸葛亮的吩咐呢。

张郃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来到街亭这个地方之后啊,那心情可是相当复杂。一方面呢,他心里挺高兴的,毕竟带着这么多兵力到了指定地点,感觉自己接下来的行动似乎有着挺大的优势呢。可另一方面,他又有点懵圈了,面对眼前的具体情况,可能是有些状况出乎他的意料,让他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更好地去应对,就这么处在一种又喜又有点不知所措的状态当中。

之所以会高兴,是因为这件事特别好处理,只要切断山下的水源就可以了。而感到懵圈呢,是因为张郃原本以为诸葛亮会派遣最为靠谱的魏延去执行相关任务,可魏延又怎么可能会犯下这种低级的错误呢?

张郃当时可没功夫去细想那个太过烧脑的问题,心里琢磨着到底是谁在镇守,打上一仗不就清楚了嘛。就这么着,他干脆直接吩咐手下的人,把山下的水给截断了。

当水源失去之后,这对于蜀军来说,就等同于丧失了能够和张郃相抗衡的重要凭借。要知道,在战场上,水源可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呢,没了它,很多战略部署、作战行动等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果不其然,因为没了水源,蜀军顿时陷入了一片大乱的局面之中。而马谡呢,看到这样混乱不堪的场景,竟然自己率先逃跑了,全然不顾蜀军整体的局势以及其他将士们的情况。

当时,有两支部队是负责去协防马谡的,可在与魏军交战的过程中,这两支部队没能抵挡住魏军的攻势,被魏军成功击退了。就这样,随着协防部队作战失利,最终导致街亭这个地方没能守住,被魏军给攻占了,也就是街亭失守了。

您知道吗?诸葛亮听闻了这么一件事儿之后,那真的是气得都快要吐血啦。究竟是什么事儿呢?原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地方,就这么轻而易举地给弄丢了,这可真让诸葛亮又气又急,满心的无奈。

要知道,街亭这个地方一旦丢失,那可就意味着诸葛亮在此之前所付出的诸多努力全都付诸东流啦。没办法,在这样的局面下,诸葛亮最终也只能无奈地做出决定,下令让全军都往后撤退。因为要是撤得晚了的话,那随之而来的损失肯定会变得更加严重。

就这样,出现了这样八个字所表述的情况,那便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一直把马谡视作能够承接自己事业的人,从内心来讲,那肯定是舍不得就这么把马谡给杀了的。可是呢,马谡犯下的过错实在是太严重啦,街亭失守,这对蜀国的整个局势影响极大。要是不杀马谡的话,蜀国的那些军民们可都在看着呢,又该怎么向他们去做一个交代?没办法,最终马谡的人生就在三十九岁这一年戛然而止,他的生命也就永远地定格在了这个岁数上咯。

街亭最终失守了,其主要缘由呢,是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出现了失误。不过呢,有人可能会想,要是马谡当时听从了诸葛亮的吩咐,那是不是就肯定能守住街亭呢?其实啊,就算马谡听了诸葛亮的话,要想守住街亭依旧是非常困难的哦。

马谡这个人,其实是个谋士的角色呢,并不是能统领军队作战的将军哦。要是让他在营帐里头出出主意、谋划谋划策略之类的,那还是可以胜任的啦。但要是把领军打仗的重任交给他,那可就完全不行喽,他压根就没那个本事把仗给打好。

魏延在打仗的时候可不光是凭借勇猛而已,他是既有头脑,又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想法呢。在整个蜀军的阵营当中,魏延那绝对称得上是最顶尖的人物啦。也正是因为魏延如此厉害,所以张郃才会有那样的想法。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啊,如果当时是让魏延去守街亭的话,那很可能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种不同的情况啦。要知道,第一次北伐因为街亭失守这件事而遭遇了失利,而这第一次北伐的不顺呢,又进而使得后面的几次北伐也都没办法顺顺利利地开展下去了,整体的北伐进程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呢。

大家想一想啊,如果第一次北伐能够取得成功的话,暂且先不去探讨到底能不能达成“匡扶汉室”这样一个宏大的目标。但起码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蜀国的国运很可能会因此得到延续。而且呢,说不定诸葛亮也能因为这次北伐的成功,不用再那么殚精竭虑、劳心费神了,说不定还能多活上几年呢。

也许这真的就是宿命,不管一个人有多么厉害,到了该低头承认的时候,那也只能去认了。哪怕他曾经有着非凡的本事,面对宿命的安排,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因为宿命这种东西,仿佛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厉害如那些人,也挣脱不开,所以该认的时候还是得认呐。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