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军区分区司令王赤军,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67年受迫害后离世

乐珍与趣事 2025-04-27 18:01:27

晋绥军区原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管辖地区包括当时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广大地区。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晋绥军区共有46个县,管理着360万人口。

由于晋绥军区土改较早,故而战斗力较强,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将领。其中,晋绥军区5分区司令员王赤军就非常能征善战。

1916年5月,暑气渐起,王赤军落地于平江县三阳区张家村一个贫苦的农家家庭。初听王赤军的名字,就能猜到这其实并不是他的本名。王赤军,原名王赤兴,“赤军”是加入红军之后,为了适应革命自取的名字。

王赤军家里共七个姐弟(两女五男),他本人是男孩子中的老大,故而责任感很重,知道为家里减轻负担。平江起义之后,这里有一段时间成为了苏区,王赤军的父亲王宝光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担任了农民协会主席。母亲也紧随其后,成了妇女联合会主任。

受父母的影响,王赤军从小就向往革命。11岁时,他加入了儿童团,并担任儿童团团长职务。可以说,王家全体成员都是革命份子。好景不长的是,“马日事变”的爆发,促使王宝光遭到了国民党的追捕。

无奈之下,王宝光逃到平江和长沙交界处的密林避难。1929年底,王赤军参加了秋收起义。次年7月,王赤军带领少先队员支援了红三军团攻打长沙。不久,王赤军加入了红军独立1师。

此后几年间,王赤军进步神速,在血与火的考验下连连晋升。到了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不过18岁的王赤军就已经是红六军团下侦察连长。

红六军团实际上是一支疑兵部队,承担着吸引敌人主力,掩护红军主力撤退的任务。侦察连更是肩负着探路先锋的重任,侦察连是军团直属的生力军,连长王赤军的担子有多重,可想而知。

趁着夜色,王赤军带着100多人,摸清了敌情,探明了道路,及时准确地为军团首长选择了行军路线,引导部队一连穿过了4道封锁线,不仅完成了任务,还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

来到陕北以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暂时没有了生存威胁。王赤军就于1937年1月进入了抗大1期学习。结业后,王赤军留校工作,任第7纵队队长,后又升为总校第2团政委。在抗大工作期间,王赤军专注于教学事业,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

尤其是“七七事变”之后,许多爱国青年都风一般似的涌入延安,带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王赤军坚决贯彻了抗大的方针,用马列主义团结学生。同时,王赤军还亲自带着他们开荒种地、挖窑洞,鼓励学员们在实践中找到存在的意义。

整个抗战时期,王赤军几乎都在后方,从事政治、教育工作,于军事上并无太过亮眼的成绩。1946年,随着蒋介石撕毁了谈判协议,战事又起,王赤军再一次披挂上阵,担任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5旅政委,参加了诸多战役。

这年夏天,王赤军就任晋绥区第五分区司令员。他旗帜鲜明执行了中央的政策,同阎锡山斗争。8月反攻开始,王赤军率部参加了绥远战役、晋北战役。在战斗中,王赤军亲临一线,勘察地形。

部队攻打朔县,王赤军面临的敌兵多还很顽固。我方只有两个团,经过8小时的激战,王赤军还是夺下了县城。建国后,39岁的王赤军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可惜的是,在特殊历史期间,王赤军受到了波及,51岁就溘然而逝。

参考资料:

《赤胆忠心勇冠三军——王赤军》 岳阳网

0 阅读:3

乐珍与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