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山东菏泽地委书记的周振兴成了网络名人,这位退休老领导近几年在网上火了。他曾说“我们工作做得不好,没让百姓吃饱吃好,内心充满自责和愧疚,觉得对不起百姓,当时很激动,才不由自主地打了自己耳光。革命老区的人民对党、国家、社会贡献巨大,他们却吃不饱饭,我们应该自责、反思。”媒体报道,几十年前,时任山东菏泽地委书记的周振兴到曹县韩集“红三村”,看望83岁的伊巧云,一位曾为革命作出很大贡献的老人。当周书记询问重病在身的老人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犹豫了一下说:“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带瘦的猪肉。”周书记深感自责,掏出钱给乡镇书记,让他满足老人的心愿。回到县城汇报时,他眼含热泪说起这位老人,“现在,在我们领导下,生重病了,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带瘦的肉。同志们,我们还有脸当他们的书记吗?”他突然抬手打了自己一个清脆的耳光,“我们这些大大小小书记的脸还叫脸吗?”在场不少干部泪流满面,陷入愧疚和自责中。
文章刊发后,引发热议。几年前,记者联系到周振兴老人,在青岛正阳关路一处幽静的院子里,对老人进行了专访。
谈干部作风:
“内心充满自责和愧疚,觉得对不起百姓,才不由自主地打了自己耳光”
记者:您自打耳光这件事,过去38年了,当时跟随您的同志印象深刻,写成了回忆文章,刊发后引起了很大反响,您能谈谈当时的情景吗?
周振兴:详细情况我记不太清楚了,毕竟快40年前的事了。一个病重的老人,想吃半碗肥中带瘦的肉,这个要求高吗?不高。竟然吃不上。我们工作做得不好,没让百姓吃饱吃好,内心充满自责和愧疚,觉得对不起百姓,当时很激动,才不由自主地打了自己耳光。革命老区的人民对党、国家、社会贡献巨大,他们却吃不饱饭,我们应该自责、反思。
记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才能实事求是,真正解决问题。您当时是怎样深入群众、又是怎样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
周振兴:不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不能正确决策。1978年3月初,我被任命为菏泽地委书记。一上任,我就给身边同志说:我要下去跑跑,这段时间小事你们处理好就行。我断断续续到基层跑了3个多月,事先不和县里打招呼,不看他们事先安排的参观点,也不让他们领着,这样就可以了解到真实情况,也能知道农民的真实想法。
有一天我去东明县,上午我自己跑了几个村,下午通知县委书记司黎明,他正好在一个村劳动,我约他去小井村看看。来到小井村村民张殿兴家,他家院墙都倒了,土坯堂屋只剩中间一间,屋里只有一个大地铺。一个大破瓷缸里,只有两三斤地瓜干。揭开锅盖,里面是用野菜、高粱壳掺和做的菜团子。我掰开一个菜团子,一块放到自己嘴里,另一块给了司黎明,又苦又涩咽不下去。
当天回到县城,我召集县委常委会,一直研究到半夜,决定把全县盐碱地尽快分下去,借给群众自种自吃,3年免征农业税。当年,东明县把10万亩长满茅草的荒地分给了群众,来年,这些荒地上打的粮食比生产队的好地还要多得多。
记者:对当前抓干部作风建设,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周振兴:现在有的干部蹲机关多了,下基层少了。对一些“走读干部”,群众一看就觉得你不拿自己当这里的主人,没打长谱。其实,不管通信有多么发达,干部都要多跑跑基层,少一点蜻蜓点水,多一点扎实深入,尤其不要按照基层提前布置好的路线看。每月挤出两三天时间,到农村、到企业住一住,交几个农民、工人朋友,对做好工作是很有利的。
谈干群关系:
“干部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组织和群众信任,干群关系自然也会越来越好”
记者:当时农民普遍吃不饱饭,有没有因此影响干群关系?当时干群关系怎么样?
周振兴:中国农民实在是太好了,当时忍饥挨饿,但大家认为没有人故意让他们吃不上饭。那时候干部很少有谋私利的,所以干群关系比较融洽。
当时在张殿兴家,我问他吃什么饭,并走向他的厨房。老两口拦着我,不愿意让我进去。我尝过菜团子后,张殿兴的妻子急急忙忙说:俺不苦,就是现在地里不收啥。俺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俺活不到今天。我的泪当时就止不住流下来了,多好的农民啊!穷成这个样子,还说感谢,这叫咱当领导的脸往哪儿搁?心里都是内疚和沉痛。后来我每隔几年就去一次小井村,看着张殿兴家还有村里群众生产生活越来越好,我打心眼里高兴。我在菏泽工作了11年,与菏泽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记者:看得出来,您对菏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山东,菏泽是欠发达地区,后来您还常去菏泽吗?
周振兴:除了在青岛工作期间,我基本上每年都要回一次菏泽。每次都为那里的变化感到激动和高兴。2011年春天我去菏泽,在那里住了11天,所有县区走了一遍,那时候菏泽已经迎来发展的好时期。虽然我出生在德州,很多人却都认为我是菏泽人,我也自认为是菏泽人。后来我一直关注菏泽的发展,每天晚上看电视,我都要看看菏泽的天气预报。
记者:在您看来,干群关系好,有哪些体现?您怎么看待当前的干群关系?
周振兴:干群关系好,很重要的一条,是干部清廉、干净,就算工作上有不足,有些小错误,群众也会原谅。如果干部脱离群众,甚至贪污腐败,群众能不反感、能不有气吗?
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要长期坚持下去。如果干部都干净干事,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组织和群众信任,干群关系自然也会越来越好。
谈初心和担当:
“只要叫我当这个地委书记,我就得叫老百姓吃饱饭”
记者:小井村成为山东的“小岗村”,吹响了改革的号角,这与您任地委书记时的担当作为分不开。能讲讲当时的情况吗?
周振兴:当时从小井村回来,研究把荒地分给农民种,县里有干部也担心,觉得这不符合中央政策。我对司黎明说:你们先开个头。如果有人告你们“走资本主义道路”,我陪你到北京打官司。农民守着土地挨饿,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我相信,让农民吃饱饭绝不是罪过。
山东大包干改革,是从小井村开始的。如果说,安徽的土地承包发端于小岗一个村,是下面搞了以后得到了上面的认可,那么菏泽是从地委开始提倡的,几乎是10个县同时开展了大包干。
那一年后来连续召开了两次三级干部会议,1979年春节后,又一次召集三级干部会议,2000多人,我讲了近8个小时。那时候地委没有报纸、没有电台,会后我让各县复制录音带,各公社再到县里复制录音带,指定同一天时间,向全区农民开大会播放。
那次大会上,我说,在座的县委书记同志们,你们把笔记本拿出来,记下我下面这段话,如果上级说这件事我们干错了,追查下来,我周振兴一个人担责,你们都是被迫的!只要叫我当这个地委书记,我就得叫老百姓吃饱饭!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记者:讲这番话是需要勇气的。当时那个环境下,您这份勇气从何而来?
周振兴:我出生在农村,16岁就参加革命,工作50年,其中40年在农村度过。当时的地委,就是搞农业农村工作。我老家家里人也都在农村,生活困难,这个我很了解。这种状况如果不迅速改变,你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们就不那么相信。群众有困难时,你不去解决困难,有的人怕扣帽子,但如果人人都这样,那我们还有什么出息?
记者:您能不能谈谈您对共产党人的初心的理解?
周振兴:我的理解,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当初参加工作,就奠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我们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
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做过的工作,能真正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就可以了。
1960年也是曹县人民忍饥挨饿最为严重的一年, 因为1958年层层不实政绩浮夸,不切实际的盲目大锅饭。1960年,曹县人近乎半数挨饿、水肿、干瘦,外流人员成千上万。
1960年4月,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视察曹县后,立即调用飞机到曹县北关空投救命粮,然而空投下的粮食对全县来说是杯水车薪。
1960年11月,国家又拨付曹县16812吨粮食和棉花、被套及外地支援的近3万件棉衣,全部调集到了商丘西陇海铁路的小坝火车站。需从百里之外的小坝运到曹县,那时,曹县无铁路、无油路,仅有一条通往商丘菏泽的土路。县里又无运输车队,所有运输全靠人力、马拉车和架子车。如何将这批救济粮一点不少的运回,是摆在县委面前的重大课题。时任县委书记霍志仁、副书记丁捷、运梦松、高原共同商定,组织6300多人参加的运输队,组织马车1500多辆,人拉架子车4000多辆,独轮推车2000多辆。
为保证救济粮颗粒到百姓口中,尽量少用或不用民工,由各级党员干部带领、组织车队。县委霍志仁书记调度指挥,丁捷、运梦松、高原三名副书记和副县长每人一辆架子车。从百里之外的小坝拉救济粮,这样能省下不少粮食救济挨饿的百姓。那时用一个民工,一天需要开支一斤粮食,所有民工全部不要钱,要粮食。而用党员干部,全部吃自己每月固定的供应粮,节约每一斤粮食到百姓口中,县委几个书记算计的门清。
一支由书记、县长,各公社书记和党员干部组织的运输队成立了。他们各自揣着自备的掺菜的饼子和窝窝头,拉着架子车上路了,从曹县奔上陇海铁路线上的小坝。
近百里的土路,他们拉着架子车,一步步走去。丁捷、运梦松两位副书记,分别带着自己的爱人带领着架子车队,高原副书记负责马拉车队。
到小坝后,他们分装救济物品,丁捷和爱人的架子车装上了一千斤煤,运梦松和爱人的架子车装了一千斤救济粮。
千斤重物,全靠人拉!当时他们都瘦的青筋鼓露,人站在黄河故道的风口上,一阵风就能将人刮倒。但党交代的任务,几十万人的救济粮又使他们如同回到当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场。他们迎着刺骨的北风,脱掉棉衣挎上帆布织出的架子车肩攀,拉起沉重的架子车,一步步走向曹县,一千多斤啊,当这两个书记带领的架子车队走上黄河故道大堤,已是傍晚时分,他们用衣袖擦去头上的虚汗。坐下来歇息片刻,啃几口菜饼子,又艰难地上路了。
走啊走啊!这每一步都是那样沉重。男人疼女人,将肩攀拉得绷紧,使爱人少用点劲,而女人更疼男人,她们拼命的拉紧偏套绳往前赶,使自己的男人少用点劲。
人们说;种种活计中,水边拉纤是最重的活,而此刻这些书记、县长、公社书记们完完全全像激流中异水拉纤的纤夫一般沉重,艰难。他们在为党的航船,为百姓之船拉纤,那沉重的纤绳紧紧的勒进肩头的皮肉里。他们咬牙坚持着,一步一步的走向曹县。那里多少只手多少张口在等着这点救命煤救命粮啊!
累,他们能忍受,关键是饥饿。一天半斤口粮,他们还得留一点给孩子,给老人,到他们口里每天不足三两。尽管他们来时做了充足准备,用干菜叶和面做出饼子、窝窝头,但长途跋涉,还是早早把干粮吃完了。深夜12时好不容易赶到梁堤头公社。他们饿得实在走不下去了。把架子车放下。丁捷副书记、运梦松副书记的爱人,结伴离开大路,摸到了一块白菜地,用手摸索着白菜收后留在土里的半截白菜疙瘩,一点点的抠,一颗颗的扒,手指头抠得血糊糊的,但也仅仅得到两三个白菜疙瘩,地里已被刨挖多遍了。
她们如获至宝,拿回放到自己男人手上,看着自己的男人吞进嘴里。
梁堤头公社的领导拉粮已到家了。在自己地盘上,他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几个人一商量,先预支了各自的一点口粮,给丁捷、运梦松和几个副县长做了半锅面条,放了点葱花端来。丁捷、运梦松一看立马掉下脸来。脾气火爆的丁捷厉声质问:“为什么给我们几个下这半锅面条?”他手一指长长的车队,“拉粮的这么多,就我们饿、累吗?他们不饿不累?”运梦松接上话说,“你们这是让我们犯错啊!”“同志们,这种多吃多占的事我们不能干,不能干”。说完,让梁堤头的领导将面条端给梁堤头夏庄村几个孤寡老人和水肿最厉害的十多个孩子,每人分了半碗。
丁捷、运梦松啃掉了爱人用双手从地里挖来的白菜疙瘩。又拉起架子车迎着小北风上路了,饥饿劳累的腰身几乎贴着黄土路面,一步步的向北艰难的行进。
挨了批的梁堤头公社书记望着丁捷、运梦松一点点远去的、弓背的身影,望着这支长长的车队,一下蹲在路旁呜呜的哭出声来,哽咽着告诉来扶他起来的社长:“丁书记,运书记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领导,身上多处枪伤、刀伤。他们宁啃白菜疙瘩,连半碗面条都不舍得吃啊!”“丁书记,运书记”他对着书记远去的背影喃喃的自语着,后续的拉架子车的干部,也被梁堤头公社书记所感染,红了眼圈,将肩上的绳拉得更紧,一步步向北走去。
第二天上午,运粮车队才到了曹县粮食局,局长朱幕品也是运粮架子车手,他放下车子没顾上喝一口水,和局工作人员一一给运回的粮食过称。
党员干部运输队拉回的粮食一斤不差,一两不少。
这批粮食很快分到了各公社、各村,救助了饥饿的群众,承担拉粮任务的干部党员没吃一斤一两。
当年,我们的党员干部就是这样勒紧裤带,与民同甘共苦,带领人民度过三年困难时期,为年轻的共和国夯实了根基,为我们树起党员干部光辉的楷模。不忘初心,愿每个人都别忘了这支党员干部运粮队。
党和国家一直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措施。
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毛主席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只要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书记的耳光》的文章在菏泽人乃至全国网民的朋友圈热传,文章讲述了原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因看到一位为革命作出巨大牺牲的老人,吃不上半碗猪肉而自打耳光的故事,让无数网友动容,这个故事来自一段不远的历史,却深深地触动了当代人的灵魂。
很多网友也很好奇,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天阔”是谁?8月16日上午,大众网记者一行三人来到曹县,对本文作者“天阔”进行了专访。
已经65岁的“天阔”仍然坚持用笔来书写文章
两年前写的八百字文章,火遍网络感动中国
“天阔”的真实身份是曹县作协副主席、原曹县广播电视局局长。他年少从军,好文上进,转业后在县广播站做记者,经常深入乡村采访,了解社情民意,先后十多次被评为全市广播电视宣传先进工作者,他的新闻和文学作品总是与时俱进,弘扬主旋律,反映人民心声,充满正能量。
在县广播站做记者的时候,因为工作需要多次跟随原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同志下村,去过楼庄、长乐集等很多乡镇的一些村庄。干了多半辈子传统媒体,发表了诸多新闻和文学作品,王泽坤从来没有想到,他在65岁的年龄上——退休多年之后,一篇短文让他爆红。
“真是想不到,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中国劳动保障报特约记者林云了解到,《书记的耳光》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及其海外版新媒体“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半月谈等多家中央级权威性媒体刊载,24小时之内,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点击量就突破了二百多万,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对于文中的主人公“老书记”周振兴,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率真,在任期间老百姓对他都是赞不绝口。每次去村里看望村民,都是自己一个人去,一般不让别人跟随。有时候渴了,他会直接走到村民家中舀水喝,让群众感觉毫无距离感。每次看望离开后,过几天都要亲自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吃饱饭,“他是一位可以放下干部身份融入群众的人,很真实,没有一点架子。”
说起《书记的耳光》中周书记前去看望的倪巧云老人,记者说:她非常了不起,当时为了支援八路军,把自己家的私人物品全部变卖,每天做九顿饭,最多的一天做了13顿饭,而她自己只吃一顿。因此她家被称为私人开办的“共产主义大饭店”,专为共产党人活动提供保障。
王泽坤告诉大众网记者,38年前,他还是曹县广播电台的一名年轻记者,周书记去看望革命烈士刘齐滨的遗孀倪巧云,他发现她身患重病却吃不上一口红烧肉,出于自责自打耳光。周振兴书记体恤百姓贫苦,因自责而不给自己留一点情面的行为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便记录在了笔记本上。
2016年,王泽坤正准备写一篇110万字的长篇小说,在整理笔记查阅资料的时候,偶然看到多年前工作时记录过的这个素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再次深受感动,便萌生出了将其书写成文的想法。文章写好了,他觉得有些敏感,担心被误读,于是放在一旁。直到一个半月前,这篇八百字的文章发表在《菏泽日报》文学副刊,迅速引起网民关注。
文章火遍网络的背后,是老百姓对真心为民干部的期盼和尊重
王泽坤明白,文章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他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并不久远的历史,通过这件小事,反映出一名党员干部为人民谋幸福的情怀。周振兴书记当年感动了他,38年后他用文字记录的这件小事,仍然感动了众多读者。事实证明,真心为民的干部永远受人尊重。

“现在个别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其实就是怕出事,缺少担当,这篇文章之所以受欢迎,也许就是因为寄托了老百姓的一种期待。”王泽坤这样说,“为官一任必须造福一方,这也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像周书记学习的地方。”
以史为镜,让这些敢担当有作为、与民同甘共苦的精神流传下去
《书记的耳光》火了。有全国各地的文友跟他联系,将根据这篇文章写成的诗歌发给他;也有老朋友提醒他:注意分寸,别被人扣上“借古讽今”的帽子。
对此,王泽坤内心是坦荡的。文章发出后,没有哪位领导对他提出异议,甚至也没有领导“提醒”他。他从文章的反响中,感受到读者对周振兴书记的尊崇,那是对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敬畏。王泽坤退休前曾是曹县广电局“一把手”,他知道每一位领导干部都想干事,想干成事。当前的官场生态尽管仍需净化,但是分明已经澄澈了许多。
退休后,记者读了许多书,对于党的历史以及历史长河里的细节有了更多了解。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在不同时期,共产党员有不同的使命,但是初心始终不变。王泽坤能做的,就是用文字还原一段历史,甚至一个细节,让当代人受到教育,获取力量,树立信心。
几天前,王泽坤发表新作《党员干部运粮队》。该文讲述了在1960年曹县闹饥荒的几年间,时任曹县县委书记霍志仁、副书记丁捷、运梦松、高原等组织6300多人的党员运输队,将国家拨付曹县的16812吨粮食和棉花、被套及外地支援的近3万件棉衣,从百里之外的商丘小坝将救济粮徒步拉回曹县的故事。同样体现了当年领导干部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民同甘共苦,真正造福于百姓的奉献精神。
“不忘历史才能让我们奋进,历史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王泽坤说:“其实还有更多这样类似感人的故事,之所以要挖掘这么多故事,是因为这些故事中都透露着一种“真”,真实、率真,对当今时代有启示意义。”
《党员干部运粮队》发表后,有人告诉王泽坤,曹县县委书记张乾山在朋友圈转发了这篇文章,并转发在微信群里。王泽坤认为,这说明当前的领导干部都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民群众需要在历史的故事中收获感动,领导干部也需要从中得到力量和信心。
记者有一个心愿:他想趁这些老领导还在世的时候,挖掘更多这样饱含真情的故事,整理出来制作一本红色教育教材。当然,靠他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他已经发动了曹县作协全体作家,县一中老师以及社会上的很多热心人等共同来书写,目前已经收集了上百篇文章。
当这本红色教育教材出版的时候,我们要筹办一场“不忘初心”文艺晚会,将这些故事通过舞台剧的形式演绎出来,真正让这些敢担当有作为、与民同甘共苦的曹县共产党员的无私、奋斗、献身精神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