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曾被改编成众多的影视作品,大多是把他塑造成一个多疑、懦弱、贪权的末代君主,那么真实的溥仪确是如此吗?这部由溥仪撰写的《我的前半生》,除了由他亲述的那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外,更多的是剖白了溥仪从三岁登基到五十六岁刑满释放,那段浮沉人生中的思想转变及心路历程,还原了那个生活在万众目光下更真实的溥仪!
1950年,溥仪听说出兵朝鲜后,当场撕开棉衣拿出一物:我自愿上交。1950年,身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溥仪听到了抗美援朝的消息。他激动异常,当即跑到看守面前撕开衣服,从里面掏出一物,说道:“我自愿上交此物。”看守在看清溥仪手中的物品后大吃一惊,溥仪究竟上交了什么呢?

1945年,日军败势愈发明显,溥仪的伪满洲国也即将崩塌。
与此同时,苏联红军的东进也为溥仪带来了新的困境。
溥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抉择——是投降苏军,还是和日军一同逃亡。
溥仪知道,若是选择投降苏军,那就相当于投降八路军,自己可能会被处以极刑;而若是随日军逃往日本,他也难免被作为罪犯处置。
为了保住性命,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跟随日军,打算乘坐日军准备的飞机飞往日本。
逃亡的列车穿越东北的茫茫原野,溥仪坐在火车上,身体与灵魂都早已疲惫不堪。
然而,在逃亡的第五天,广播中传来了一个震耳欲聋的消息: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溥仪听到后呆愣当场,不禁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而他的担忧很快就变成了事实,当他准备乘坐飞机时,被赶来的苏联红军抓捕。
苏军的突然出现,让溥仪顿时心生恐惧。
他认为自己已经被八路军抓住,注定会面临惨烈的审判。
要知道,他在选择跟随日军逃亡时,相当于再次在历史中做出了错误选择,溥仪认为这次等待他的必定是严惩。
“我们已经进入了苏联境内。”
溥仪意识到自己并未落入八路军之手,苏联是将他作为战犯软禁,而非作为敌人处理,慢慢冷静了下来。
苏联的战犯管理所对溥仪保持着一定的优待,他并没有像普通战犯那样遭遇酷刑。
然而,溥仪始终无法摆脱自己“皇帝”的身份,即使身处监狱,他依旧习惯了被供奉的生活,仿佛一切都与他无关。
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无法抹去的痕迹,那就是曾经的荣耀和尊严。
即使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依然想着复辟,想着有朝一日能重新坐上那个属于他的宝座。
不久后,苏联政府决定让他回到中国,接受新中国的审判。
听到消息后,溥仪再次害怕起来。
为了减轻这种心理压力,他甚至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在火车上的厕所里,他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在那一刻,管教人员及时发现了他的异常,阻止了他的自杀企图。
被救回来后,溥仪满心忐忑,等待着未知审判的到来。
1950年8月1日,溥仪回到中国,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
在这里,溥仪失去了曾经的“皇帝”光环,从皇宫的尊贵步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衣食起居都要靠自己打理。
这一切对溥仪而言十分新奇,在过去的岁月里,他的生活总是由他人安排,所有的需要都有宫人们一一准备好。
而现在,这个曾经至高无上的“皇帝”,不得不亲自面对一切,自己洗衣、做饭,甚至开始适应那些粗糙的食物。
在这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溥仪内心的变动也悄然发生。
原本,他对于这些事物有着深深的排斥与不屑,认为这与“皇帝”身份不符。
但慢慢地,溥仪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每当他用自己双手清洗一件衣物,或是自己动手做出一顿简单的饭菜,他总能体会到一股从心底涌来的踏实感。
这些平凡的日常中,溥仪逐渐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并非复辟帝位,而是走出内心深处的囚笼,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
曾经,他以“皇帝”的身份自居,所有人的存在似乎都只是为了服从与侍奉他,然而如今,他却只能独自面对过去的一切,不再有任何人来为他承担责任。
他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一生,反思那段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皇帝梦”,那一切早已变得遥不可及。
在之前的日子里,他总是借着“被迫”的身份为自己辩解,认为自己只是个傀儡,无法掌控局面。
而经过改造,他看清了所谓的“强迫”只是他顺应本心的行为。
他参与了日本的侵略战争,作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虽然名义上享有某些特权,实际上却是在为日本的侵略机器服务。
虽然当时他或许并未完全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但如今,这些罪行的沉重让他无法承受。
每一次回忆起自己为“复辟”所做的种种努力,每一次想起自己作为“皇帝”时的无知与自大,他的内心便充满了无法抑制的自责与悔恨。
或许,他的错误太过深重,以至于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完全弥补。
而他唯一能做的,便是通过每一次的自我反思、每一次的改造,去弥补那些已然失去的机会,去追寻那些本应属于他的真正的责任感。
溥仪也开始与周围的人建立起某种微妙的联系。
他与管理所的干部们逐渐有了交流,虽然这些人并未给予他过多的关照,但他们在工作中给予了他一些帮助。
特别是那些从事思想教育的工作人员,他们通过与溥仪的谈话,试图帮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并引导他正确地看待历史与自己的身份。
溥仪在这些讨论中时常陷入沉思,他开始逐渐理解自己与新中国之间的关系,明白了自己从未有过的责任感。
这些谈话与交流,使得溥仪对自己的认知发生了质的飞跃。
他不再视自己为“无辜的皇帝”,而是开始认识到自己曾经在国家的灾难中扮演了不可推卸的角色。
他终于接受了这一点,不再逃避对自己罪行的承认,之后,溥仪开始用心改造。
溥仪变得愈加谦逊,不再看待自己为一个不可一世的皇帝,而是一个曾犯下过巨大错误的普通人,正在努力改过自新。
他深知,这条自我改造的路注定不会平坦,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去面对未来的一切挑战。
无论是身体上的劳作,还是思想上的挣扎,他都愿意一一承受。
过去那个无法直视自己错误的溥仪,已经变得愈加坦然。
在他逐渐放下“皇帝”身份的同时,他也一直在等待着为国出力的机会。
1950年,抗美援朝的消息传遍全国,激起了无数中国人的热血。
全国各地的百姓纷纷捐款捐物,支援那些即将踏上战场的志愿军战士。
而此时,溥仪正坐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中,听到消息后,他内心深处的某根弦被深深触动了。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溥仪意识到,自己虽然已不再是那个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但作为一名中国人,他依然可以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不仅仅是为了赎回过去的错误,更是对国家与人民的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归属。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内心斗争后,溥仪决定做出一个对自己而言极为重要的决定——他要主动上交自己一直珍藏的那件物品,那块象征着清朝皇权的“田黄三联章”。
这块印章曾是乾隆皇帝最为珍爱的宝物,象征着清朝的帝王气度,也象征着溥仪曾经的荣耀与身份。
溥仪知道,自己不能再继续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过去的自己与曾经的身份已经不再是他所能控制的东西。
他无法改变历史,但他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如何赎回自己的罪行。
当他撕开棉衣,拿出这块曾在他手中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荣耀的印章时,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几乎都被这份举动震惊了。
溥仪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任何解释,他只是平静地说道:
“我自愿上交。”
这简单的几个字,背后承载的是溥仪多年来深深的自责与悔恨,是他对自己过往行为的彻底告别。
当他将这块象征着过去的宝物交给管理人员时,他感觉自己的内心仿佛获得了一丝解脱。
通过这块印章的上交,他与过去的“皇帝梦”彻底告别,迈向了新的人生。
他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做出了一次献身,更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和解,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救赎。
这块“田黄三联章”的上交,并没有引来轰动的掌声,也没有历史学家的盛赞。
溥仪的这一行为,或许只是历史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他个人而言,它却是一次深刻的转折。
它象征着他告别了曾经的一切,放下了过去的负担,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溥仪的人生经历还是很丰富的,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拥有传奇经历。
想了解溥仪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一生又是怎样度过的?《我的前半生》这本书值得花时间好好阅读。他是爱新觉罗·溥仪的成长笔记:
登极与退位
团子看这部分内容时唏嘘不已,溥仪登基时才3岁,只是个幼童,却被推上皇帝的宝座。
3岁的孩子你能指望多懂事,所以不出意外,如书中所述,幼小的溥仪被父亲扶着坐在宝座上接受网王公大臣的朝贺时大哭不已。
指望3岁孩子能安安稳稳地坐在宝座上,这也不太可能,溥仪哭喊着要回家。
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当了皇帝,3年后也就是1911年,6岁的溥仪退位,当皇帝时是个懵懵懂懂的孩子,退位时也还是个稚子。
这一章节读完,团子的感受是,从慈禧去世后,清朝没有一个能镇得住局势的人。
隆裕太后不通政事,溥仪父亲就更没有什么政治才能,溥仪才几岁。
这种局面下,可不就被袁世凯拿捏。
帝王生活
“其所以荒谬,就在于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
清朝已经覆灭,但封建思想不是一时半会能转变过来,尤其溥仪毕竟是清朝末代皇帝,日常生活起居仍然像一个皇帝那样。
退位时溥仪也才6岁,但从小就接受众人跪拜,溥仪的生活圈子依旧保持着封建传统。
溥仪去颐和园游玩,身后跟着一大串人,警察一路戒严开道;去一次御花园,要么坐轿,步行的话有太监搀扶,还有一大堆太监拿着各种物品;用膳就更奢华,一顿有约30种菜肴……
ps:一顿这么多菜,还真就是摆摆排场,实际上溥仪并不会食用这些菜肴,但光是排场就已经够我们想象。
“我这一家六口,总计一个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鸡鸭,其中我这五岁的孩子要用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只鸡鸭。”
一个5岁的孩子,饭量再大,一个人一个月也吃不完800多斤肉,但吃不完是一回事,该准备还是要准备,一定程度上排场大也是身份和地位的体现。
总之就是,看时代,那时候已经是民国,看溥仪的生活,仍然是封建帝王那一套。
外面是民国,溥仪生活的圈子仍然是清朝,一个中国,两个世界。
溥仪生活奢华程度是我们普通人无法想象的,食物吃不完,衣服穿不完,服侍的人也超多,这里就不详细写,有兴趣的伙伴可以去阅读书中“帝王生活”这一章节,团子可谓是大开眼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看完这节内容,团子更能体会杜甫这句诗的含义。
母子之间
书中溥仪所说,他拥有好几个母亲,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什么真正的母爱。
前面说了皇帝的生活很奢侈,排场很大,这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皇帝的生活真舒适,实际并非如此。
溥仪小时候还被关禁闭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被关小黑屋。
书中原文内容节选如下:
我在八九岁以前,每逢心情急躁、发脾气折磨人的时候,我的总管太监张谦和或者阮进寿就会做出这样的诊断和治疗:“万岁爷心里有火,唱一唱败败火吧。”说着,就把我推进一间小屋里——多数是毓庆宫里面的那间放“毛凳儿”的屋子,然后倒插上门。
被关在小屋中不允许出来,溥仪大喊大叫都没用。
是这些太监吃了豹子胆吗?当然不是。
这是清朝祖传的传统,不仅溥仪被这么对待过,他的弟弟妹妹也是如此。
隆裕太后去世后,溥仪名义上的母亲就剩宫中4位太妃了。
但溥仪与太妃们感情也很淡薄,日常见面就像每天要完成既定任务一样。溥仪给太妃们请安,太妃们对溥仪嘘寒问暖一番,任务结束,就各干各的,没有一丝亲情温度在其中。
溥仪儿时生活优渥,吃穿不愁,但没有享受过父爱和母爱,隆裕太后和太妃们对他不过是面子情。
“我在幼时,一到冷天经常有伤风感冒的小病。这时候,轻易不到养心殿来的太妃们便分批出现了。每一位太妃来了都是那几句话:“皇帝好些了?出汗没有?”不过两三分钟,就走了。”
不知道为什么,读到这段时团子觉得有点心酸,很少有孩子在幼时不渴望父爱和母爱吧。
由于亲生父母不能抚养他,隆裕太后和太妃也没给过他亲情,生活再优渥,内心多少还是会渴望父母的关怀。
结婚
溥仪15岁后,太妃们开始操心他的婚事。
不出意外,宫中几位太妃各有心思,每个人都想找个自己一派的人来当皇后,没有人在乎溥仪的感受。
不过,历史上皇帝的婚姻多半也不是因为爱情,更多的是掺杂了政治利益。
溥仪这时候对于结婚的想法是,结婚了就是真正的成人,可以独立自主,谈不上感情不感情。
因此,太妃们把4个姑娘的照片送到养心殿让溥仪从中挑一个时,溥仪随便挑了个看起来顺眼的完事。
事情到此结束了吗,没有。
溥仪选中的是文绣,但端康太妃很不满意,果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况是皇室。
后面溥仪又选了婉容,两位太妃都不乐意,太难伺候,折腾半天,最终商议结果是两个都娶了。
溥仪大婚时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虽说清朝已不复存在,但皇帝大婚的仪式和该有的排场仍然一应俱全。
“总起来,大约出动了陆军官兵二千四百九十八人次。本来按民国的规定,只有神武门属于清宫,这次破例,特准“凤舆”从东华门进宫。”
大婚总共耗时5天。
溥仪结婚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这场婚礼可以说是气派非凡。
这场婚礼,各界军阀政客都送了不菲的礼物。团子在读这里时,脑海中的想法是,溥仪结婚,别的不说,经济上赚了不少啊。
伪满十四年(1932—1945)
溥仪一直做着复辟的梦,这回还真成功了,虽然只是伪满洲国的皇帝。
不过,名义上溥仪是皇帝,实际并没有什么实权,可以说是傀儡皇帝,并且这个傀儡还是心甘情愿成为日本人的一杆枪。
《日满密约》、“日满拓植条约”、“劳动统制法”……
这些都是借助溥仪之手签订的条约和条款。
最不能忍受的是这段描述:
我“裁可”了“鸦片法”,据此各地设立专卖公署及十几个大制毒厂。
等于是溥仪帮助日本人毒害中国人,鸦片战争才过去多少年。
总之,溥仪在伪满洲帝国时期签订了一系列有利于日本的条约。
如溥仪自己所言,他当时目标就是复辟,后来是苟全性命,其他人都不重要,保全自己是最重要的。
那也就不难理解溥仪上述行为,因为中国人过得好不好,能不能发展起来,他并不关心,他在意的只有自己。
当傀儡皇帝有尊严吗,看起来日本人对他尊敬,实际上溥仪如同笼中鸟一样,没有自由。
团子看书时记得有一段内容是,某一天溥仪带上婉容和妹妹去一个公园散步,刚到没多久就被日本人找到劝他回去。
溥仪只是出门散个步而已,日本人全城戒严,弄出了很大阵仗。
溥仪当然还是没能好好散步,而是听日本人的回去了。
日本人对溥仪解释说是为了他的尊严和安全,实际上从这次事件可以看出,这套说辞不过是幌子而已。
连外出散步都不能做主,这又何来的尊严。日本人需要的是听话的笼中鸟,不需要有太多想法,机械执行日本人的意图即可,回报是给溥仪优渥的!生活待遇。
一开始日本人明面上对溥仪较为尊敬,这给了溥仪一种错觉:“看样子日本人是真的承认我这个元首的”。
实际并非如此,日本人对溥仪这边的官员丝毫不客气,对溥仪稍好些,但也不过就是应付,从如下文字中就可以看出。
“按规定,我每月有三次和关东军司令兼大使的会见。第二次会见时,我催问他研究的结果,他仍是说:“研究研究。”
渐渐地,溥仪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个工具人,根本没有执政的权利。
这里团子又想到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皇帝某种时候只是一个符号,没有实质权利。
一开始溥仪还总想复辟,到后面就真正变成一个合格的傀儡,完完全全按照日本人的想法来做这个皇帝,只是为了自保。
由抗拒到认罪(1950—1954)
“我从出生到四十多岁,一天没有离开过别人的伺候。在苏联的时候,无论吃饭、穿衣、叠被、打洗脸水,以至洗脚、剪指甲,也全有人代劳。”
这段可以说是很真实,溥仪退位时也才6岁,尽管清朝已不复存在,但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溥仪在生活上没吃过太多苦,一直有人伺候、照料。
真正的改造是从苏联回国后开始的。
一开始还有岳父、侄子照顾他,后面溥仪就得学着自己照顾自己,我们普通人习以为常地吃饭、穿衣、打扫卫生,这些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溥仪从40多岁开始学起。
“从一九五二年起,我逐渐由自己洗手绢、袜子进步到能洗衣服、洗被子了。这一方面是由于逐步锻炼,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家人变化的情势。”
以前在那些大臣、亲戚眼里,溥仪是皇帝,是至尊的存在,很多人心甘情愿地伺候溥仪。
回国开始改造后,这些人的思想也开始变化,不再事事以溥仪为尊,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待溥仪,溥仪也就不得不学会日常生活技能。
后期就是互相检举,溥仪交代自己犯罪相关事情。
之前跟随在溥仪身边的臣子、亲戚们纷纷检举溥仪曾经的罪行。
认罪以后(1955—1956)
“这一天,担任准备材料、送材料的真瑞到我们的号里说:“几个号都赞成搞竞赛,你们老头参不参加?”
真瑞是溥仪的侄子,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这时候连侄子都不再把溥仪当皇帝看。
此时溥仪比起从前已进步不少,但干活还是不大行。
“不用说,相形之下,我的效率更显得低下,别人每两小时平均可以糊三四十个,我却只能糊六七个,其中还时常出现废品。”
下面这段看得有点欢乐。
“老溥,你,你拔的什么?”
“我拔的不是草吗!”
“你看这是草吗!”他把我手里的草夺过来,把其中又粗又长的植物一下子挑出一半来,一伸伸到我鼻子尖,“你连草和花都分不出来吗?你啊,你啊,你真是个废物!”
溥仪干活出了很多洋相,从前高高在上的皇帝,几十年没劳动过,说他是“废物”也没错。
虽然活干得不好,但溥仪一直在干,比起一开始什么也不会还是进步很多。
还有一段也很逗,有一天吃包子,溥仪觉得包子很好吃,问看守多要几个,看守问他喜欢韭菜吗,溥仪说不知道。
看守员之所以这么问溥仪,是因为包子是韭菜馅的,而溥仪只知道包子好吃,不知道包子是什么馅的。
这时候的溥仪比较接地气,和从前高高在上的皇帝形象大相径庭。
溥仪的劳动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干细活不行,锄土掘地抬水之类的粗活还不错。
别的不说,自从劳动后,溥仪饭量大了,睡眠也好了。
团子想,这大概是因为劳动让人一天的生活变得充实,尤其干体力劳动,胃口也变得好起来。
“罪恶统计表上,每个数目所包含的血淋淋的内容,在我脑中造成一片地狱的景象。”
这段看的有点不适,东北人民太惨了,有很多血腥场景,简直触目惊心,这里就不写出来,伙伴们可以去书中“血泪控诉”这一章节详细阅读。
光是看文字就心理不适,实在是惨不忍睹。
日本人犯下的罪行可以说是罄竹难书。
后面溥仪还参观了抚顺露天矿、台山堡农业生产合作社。
溥仪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受到剧烈的冲击。
特赦(1959)
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
连同溥仪一起被特赦的有10个人,特赦后的待遇很好,不仅给他们准备车票、路费、零用钱,连工作都给安排。
全书写到特赦就结束,溥仪于1967年去世。
这篇书评其实写得很差劲,书中涉及很多近代史内容,而团子一直都不太善于写历史,尤其严肃历史,社会生活、通俗科普类的还好些。
所以40多万字的书,才写了4000多字的读书笔记,因为很多内容不知道怎么写。
但不管怎么样,总要写点什么,记下来自己读过这本书。
好与坏都是经历,人也不可能永远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电视剧《末代皇帝》 里有句台词:“皇帝是世上最寂寞的孩子”。当三岁的溥仪,懵懵懂懂地走进紫禁城,被抱上龙椅那刻,也许他并不能领悟什么是寂寞。看着宝座下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的朝贺,他只是惶恐不安地大哭道:“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然而,闹剧并没有因为他的哭闹而降下帷幕,他也从此开始了其戏剧性的人生。当他还没明白皇帝是什么时,三年后又匆匆地被赶下宝座,但仍然在紫禁城里过着他的帝王生活。虽有太监宫女的侍奉,但并不忠诚左右;也有弟兄姐妹的陪伴,只不过从不以兄弟相称,都只能以君仆相处。众星捧月的生活削去了他作为一个孩子应有的善良及童真,幸好受乳母质朴的性情影响,才不至于泯灭最后一点的人性!为了继续编织那个帝王梦,在婚娶之年,溥仪又遵从慈禧的懿旨,封了从没爱过的两位女子为皇后和贵妃,但他从未感受过什么是爱情!
紫禁城——这座历经数百年朝代更替,迄今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宫廷建筑,曾是统治者的权力象征,曾是多少城外人趋之若鹜、可望不可及的地方。有多少次,溥仪企图冲出这座富丽堂皇的笼牢,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那份渴望已久的自由与快乐!但接到那张简短明了的驱逐令时,他又是多么贪恋着这座给他虚荣与欲望的围城!
当日寇无情的脚步践踏着我们的国土之时,不但没有唤醒溥仪的民族斗志,反而更牢固了他的复辟梦。为了这个梦,他没有尊严、没有灵魂地生活在日寇为他营造的伪政府里,甘愿扮演着傀儡的角色,当一个卖国汉奸。当梦想被粉碎时,他又是多么的恐惧不安,此刻他害怕失去的已不是虚空的帝位,而是更宝贵的生命!在接受军事审判时,那些曾经忠心耿耿的大臣、亲人为了减轻罪行,都纷纷指控他,而那些惨遭暴行的受害人竟然原谅他,接受他!这简直颠覆了他前所未有的认知。使他不敢相信,甚至怀疑。然而,收到的来自弟妹的一封封家信,无不告诉他,新中国非但没有追究他们,反而给予了种种特殊照顾,让他们拥有共和国公民所有的身份权利!于是他开始思索,开始忏悔,是从灵魂深处的忏悔。他开始改造,一点一滴地改造。他学洗手、扣衣扣、灭苍蝇,这些日常改造,如果不是溥仪亲口所说,你能相信吗?当他听着法官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时,再回首三岁那年太监宣读登基召书的情景,溥仪如梦初醒,仿如隔世!
1959年的冬天,紫禁城的红墙绿瓦上被裹上层层白雪,虽然它不再那么神秘,但依然庄严肃穆!是非成败转头空,故宫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溥仪与妻子李淑贤站在玄武门前,看着自己被冯玉祥轰出宫的地方,心中已没有了怨念,万事已释然!——这就是爱新觉罗·溥仪起伏跌荡如戏剧般的前半生,也是一个没落皇朝的终结篇,更是中国变幻多舛的一段历史!